文:瓶顆
相信許多人對「居酒屋」這個名詞並不陌生,在日劇裡也時常看到主角及其同事,下班後結伴一同光顧、高喊「乾杯」的場景,那種歡騰的氛圍,讓很多人對居酒屋產生了憧憬。近年來,日本旅行的風氣正盛,許多旅客也會到居酒屋朝聖。但是,日本的居酒屋文化其實非常獨特,因為它不單單只是三五好友聚會的地方,很多時候更是公司內部聯絡感情、甚至是商談時會使用的場所,因此許多不成文的規矩便油然而生。
以下根據我自己在日本工作三年的經驗,針對居酒屋分享幾個有趣的文化,以及我所觀察到的台日差異。為了使這篇文章更加實用,底下會分成兩大部份介紹:第一部份比較廣泛,若有計劃到訪日本居酒屋的話,可以參考參考作為背景知識;第二部份則會簡略地向大家說明,日本職場上的居酒屋禮節。
居酒屋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 抽菸、禁菸、分菸?
- 入座後先點飲料再點餐
簡單來說,到居酒屋消費,日本人會先點飲料再慢慢點餐,而且為了讓店家快快出飲料,大家通常會合群地喊一句「とりあえずビールで(總之就先來個啤酒吧)」,因為啤酒不需要額外加工,能很快上桌,再加上大家都點一樣的,就不用互相等來等去耽誤乾杯時間。在台灣的話,小吃文化比較盛行,因此點餐時,通常習慣飲料跟餐點一起點(甚至根本不會點飲料)。大家若光臨居酒屋,不妨入境隨俗,先決定飲料,再慢慢點餐吧。
- 飲料無限暢飲?
不過以台灣人的飲食習慣來說,吃東西就是吃東西,飲料往往只是配角,所以飲料能不能喝到飽,就不是左右選擇的要件。像我自己到居酒屋,偶爾會遇上台灣遊客,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台灣人的桌上通常都上滿了菜,但日本人的桌上則都堆滿了酒瓶及杯子。
- 日本居酒屋獨特的「小菜制度」
這樣的不成文規定,縱使在日本行之有年,但對初來乍到的外國人來說,只會覺得怎麼莫名被多收錢,而時常演變成消費糾紛。因此,現在有一些店家開始積極對外國人推廣「お通し」的文化,甚至還有一些居酒屋開始了可以不點「お通し」的制度,不過這些終究是少數,希望大家能事先了解,才不會造成誤會。
- 象徵聚會結束的料理
日本的居酒屋菜單裡面,有一種被稱作「締め」的料理(用符號表示的話是「〆」),是在結束餐會前會點的餐點。在這裡特別拿出來寫是因為,這酒足飯飽的最後一道料理,竟然還不是走輕食路線,反而是飯、麵這一類吃起來就很飽的東西,像是茶泡飯、烏龍麵等等,如果本來就有點火鍋,則會再點白飯、蔥花、雞蛋等等加進湯頭,煮成稀飯分著吃。這樣的文化,是不是讓人有點吃不消呀!
- 「二次會」續攤繼續吃
在東京,這種再跑去吃「締め」的時候,通常都會去吃拉麵。我第一次被問要不要再去拉麵店續攤的時候,一瞬間都傻了,對連空腹狀態下,吃完一碗拉麵都有點辛苦的我來說,這個提議真的非常瘋狂。
後來我才知道,「締め」這個習慣,根據地域不同,偏好的食物也不同。前面提到的拉麵,算是普遍流行於日本全域(某些地區例外);沖繩的話,據說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隨著美軍進入的牛排店一間一間地開,而且也都營業到很晚,因此才衍生出了喝酒後去吃牛排的文化;宮崎的話則是釜揚烏龍麵,理由有點不清楚,但上網查查,很多日文食記都是這樣介紹;北海道則流行Parfait。所以半夜一兩點想吃甜點,也可以到Parfait專門店去轉轉。
不成文的上班族居酒屋規矩
- 上下有別的座位
通常,因為菜鳥必須負責點餐、遞菜等雜事,所以要坐在最靠近出入口的地方,反之,離門口遠、靠內部的位置,要努力招呼前輩、主管入坐,才不算失禮。
- 乾杯前切勿開喝
- 菜鳥注意!前輩的酒杯空了是你的罪過
- 自己喝的酒不能自己倒
- 散會就完?別忘了隔天的請安問好
結語
充滿日本風情的居酒屋,在語言的隔閡下,覆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在動漫、日劇的影響下,讓許多人心生嚮往,然而,有很多風土民情是需要互相的尊重與理解,期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更認識日本的居酒屋,在有機會探訪時,能擁有一個難忘的體驗。
What other people think...本文經英語島雜誌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Feeling: sure
Of course, going out to izakaya and drinking is not mandatory per se, but it's very much a cultural thing. In fact, it's not uniquely Japanese.
--A traveler from U.S.A.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