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瑞.達利歐(Ray Dalio)
了解大腦激烈的主控權之爭,和如何控制戰局,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以下部分探討你的大腦為了控制「你」所使出的各種招數。我將提到神經生理學家認為掌控特定思考和情感功能的大腦具體區域,不過實際的生理學要複雜得多,而且科學家才剛開始了解這個領域。
1. 要知道,意識和潛意識在交戰
在這本書的前面,我介紹了「兩個你」的概念,解釋了「高層次的你」可以用什麼方式看待「低層次的你」,以確保「低層次的你」不會暗中破壞「高層次的你」想要做的事情。雖然我經常在自己和別人身上看到這「兩個你」 在交戰,直到我經由學習知道它們為什麼存在,才真正了解它們。
像動物一樣,影響我們決策的許多因素,表面上看不出來。動物不會「決定」要飛行或打獵、睡覺或打架,不像我們會選擇要做什麼事,動物只是聽從大腦潛意識區域發出的指示行事。來自大腦相同區域同類型的指示,有時理由充分,為了進化,有時對我們不利。我們潛意識的恐懼和欲望,透過愛、恐懼和靈感等情感,驅使我們採取行動。然而這是生理的機制。比如,愛就是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分泌的多種化學物質(如:催產素)的混合體。
我以前一直以為合乎邏輯思考的對話是讓人了解真實狀況最好的方式,可是對大腦有了這層新的認識之後,我開始明白我們的大腦有很多區域做的事情都不合邏輯。例如,我了解到當一般人提到他們的「感受」,譬如說:「我覺得你對我不公平」,通常指的是來自大腦潛意識、情感區域的訊息。我也了解到,雖然我們有些潛意識區域屬於獸性,可能帶來危險,可是也有些潛意識區域比有意識區域更聰慧敏捷。我們腦中的靈光一現經常來自潛意識。
我們經歷創意突破的美好時刻,往往是在心情放鬆,腦袋放空,通常是未啟動大腦新皮質區的時候。當你說「我剛剛想到了某件事」時,你注意到你的潛意識告訴你的意識某件事。經由訓練有可能打開這個溝通的管道。許多人只看到有意識的心智,並不知道把意識與潛意識連結的好處。他們相信,要更有成效,就要把更多的思想塞進意識中,讓意識努力工作,往往結果適得其反。雖然似乎違反直覺,可是停止思考才是取得進步的最佳途徑。
知道了這一點,我現在明白了為什麼我放鬆(像淋浴)的時候,會靈機一動,以及冥想如何幫助打開意識和潛意識的連結。因為它是生理的,實際上我可以感覺到創意巧思從別處流入我的意識中。了解其運作方式,令人興奮。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潛意識的想法和指示出現時,不要立刻依照指示採取行動,我已經養成習慣,會用我有意識的邏輯思考再詳加檢視。我發現,這麼做除了幫助我弄清楚哪些想法是有效的,為什麼我會採取行動,也開啟我的意識和潛意識的溝通大門。記錄這個過程與結果是有幫助的。事實上,我的「原則」就是這樣問世的。
如果你不清楚本章的重點,請注意你的潛意識,注意它會如何傷害你和幫助你,以及如何透過意識來反思潛意識發出的指令,也 許在別人的幫助下,你可以活得更快樂,做事更有成效。
沒有什麼戰鬥比人類感情(主要由大腦的杏仁核掌管,透過潛意識運作)和理性思考(主要由前額葉皮層掌管,有意識地運作)之爭更精彩。如果你明白兩者的矛盾如何產生,你就會了解為什麼協調你的潛意識與意識那麼重要。
那該死的杏仁核,深藏於大腦一個小小的杏仁形狀構造,卻是你大腦最強大的區域之一。它控制你的行為,即使你根本沒有察覺到。它如何運作?當我們對某件事物感到不安的時候——可能是一種聲音、一種景象或僅是一種直覺——杏仁核就告訴我們的身體準備戰鬥或逃跑,這時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在與人爭論時,你經常發現自己的反應類似恐懼反應(例如,心跳很快和肌肉緊繃)。如果意識到這一點,你的意識中心(位於前額葉皮質)就可以拒絕服從杏仁核的指示。
通常「杏仁核綁架」來得急去得快,僅少數例外,譬如經歷一樁特別可怕的事件,或因一連串的事件而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知道杏仁核綁架後,你就明白如果你讓自己在衝動之下做出行為反應,容易反應過度。你也可以安慰自己,不管你心裡有多痛苦,過沒多久都會煙消雲散。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就是大腦這兩塊區域之間永無止境的戰鬥。杏仁核的反應來得急也去得快,前額葉皮質的反應則漸進、恆定。能引導自己進行個人進化並達成目標的人,與不能個人進化並達成目標的人之間的最大差別,在於求進步的人會反省哪些事情會誘發自己出現「杏仁核綁架」現象。
行為習慣可能是大腦的工具箱中最強大的工具。習慣係由大腦底部高爾夫球大小的組織「基底核」驅動,深植於大腦,屬於本能反應,我們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儘管習慣控制我們的行動。
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做一件事,經年累月,會養成一種控制你的習慣。好的習慣是「高層次的你」想要做的事,壞的習慣就是受到「低層次的你」控制、會阻礙「高層次的你」達成目標的事。如果你明白大腦的這個區域如何運作,你可以創造一連串更好的習慣。例如,你可以培養一種習慣,讓你「需要」去健身房運動健身。
培養習慣需要一些工夫。第一步是認識習慣是如何養成。習慣基本上是慣性行為,這是一種會讓你繼續做你之前一直做的事(或不做你以前沒做的事)的強烈心理傾向。研究顯示,如果你堅持一種行為大約十八個月,你會建立一種幾乎永遠堅持下去的傾向。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不了解習慣控制人的行為到什麼程度。我在橋水體會到公司裡的人理論上同意我們的工作原則,但行動上卻難以貫徹。我也觀察朋友和家人,也發現他們心裡想要實現理想,可是其行為模式並不符合自身最佳利益。
後來我拜讀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的暢銷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真的讓我眼界大開。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建議你親自閱讀。杜希格的核心思想認為每種習慣是三個步驟形成的「循環迴路」。
據杜希格的說法,第一步是一個線索,某個「啟動裝置,告訴你的大腦進入自動模式和使用哪種習慣」。接著出現一種常規,可能是生理上、精神上或情感上。最後會有回報,協助你的腦袋釐清,為了你的未來著想,這個特定的迴路值不值得牢記在心。久而久之,線索、常規、獎勵的循環變得越來越自動反應。這種期待和渴望是動物訓練師所說的「操作制約」的關鍵。
操作制約是動物訓練師使用的一種正面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訓練方法。例如,馴狗師就是利用聲音(通常是一個響片),讓狗把這個聲音,與牠渴望得到的獎勵(通常是食物)聯想在一起,來強化行為,直到狗只要一聽到這個聲音,就會執行馴狗師的指令為止。杜希格說,對人類來說,獎勵可以是任何事情,「從食物、引發身體感覺的藥物,到情感的回報,如:獲得稱讚而感到自傲或得意」。
習慣會使你的大腦進入「自動駕駛」狀態。以神經科學的術語來說,由基底核接管大腦皮質的工作,所以你可以不假思索的行動。
杜希格的書教導我,如果你真的想改變,最好的做法是選擇要培養哪些習慣,要改掉哪些習慣,然後開始執行。我建議,寫下對你傷害最大的三個壞習慣。立刻行動。現在挑其中一個習慣,下定決心努力戒除。你做得到嗎?執行的結果影響深遠。如果你把三個壞習慣全部改掉,你的生活軌跡將大大改善,你也可以選擇想要培養的習慣,進一步養成。
我自己養成最有價值的習慣,是利用痛苦激勵自我反省。如果你能夠養成這個習慣,就會知道什麼事情會令你痛苦,思考如何調適,這對工作成效的影響卓著。
我曾經以為,「高層次的你」需要與「低層次的你」搶奪控制權,但時間 一久,我明白了更有效的方式是像教導小孩般堅持用慈愛循循善誘,來訓練潛意識和情緒性的你,進而養成正確的習慣。
正如你的大腦,上半部是有意識的區域和下半部是潛意識的區域,它也分為左右兩半,被稱為大腦半球(hemisphere)。你可能聽說過有的人慣用左腦思考,有的人慣用右腦。這可不是隨便說說。加州理工學院羅傑・史佩里(Roger Sperry)教授因研究大腦左右半球分工理論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簡單地說:
大多數人慣用一邊的大腦思考,使得他們難以理解使用另一邊大腦思考的人。我們的經驗是左腦思考的人往往覺得右腦思考的人「空洞」、「抽象」,而右腦思考者容易覺得左腦思考者「死板」、「狹隘」。了解自己和別人的性格傾向、明白兩種思考方式都很重要,並善用左右腦的功能,這麼做會產生美妙的結果,我親眼見證過。
這時我們遇到了一個重要問題:我們的大腦可以改變嗎?我們可以學習新知和技能,但我們也可以藉由後天學習來改變慣用的思考方式嗎?答案是在某些條件下可以改變。
大腦可塑性指的是大腦改變其「神經連結」的能力。長期以來,科學家相信,只要過了兒童發展的某個關鍵期,大部分的大腦神經連結已經定型,極不可能出現改變。但最近的研究顯示,透過腦力運動、學習和冥想等各式各樣的練習,可造成大腦出現物理和生理的改變,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記憶能力。威斯康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用一萬多小時練習打坐的佛教僧侶腦中的伽瑪波(gamma waves)明顯較強;伽瑪波與知覺和解決問題能力有關。
這並不意味著大腦的可塑性無限大。如果你偏好某種思考方式,也許可以訓練自己換另一種方式思考。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變換思考方式做起來比較容易,但你不可能改變天生的偏好。依此道理,你或許可以訓練自己變得更有創意,但如果你不是天生創造力強的人,你能做的可能有限。那就是現實,所以我們不妨接受現實,並學習如何處理。
我們可以運用一些技巧克服,譬如:有創意但沒有條理的人,這時可以養成設定鬧鐘的習慣;不擅長某種思考類型的人,可以訓練自己仰賴跟你專長互補的人提供意見。最好的改變方法是勤做腦力運動。除非像前面討論的先把行為習慣的循環迴路建立起來,把獎勵與行動連結,「改變大腦的線路」,讓自己愛上學習和有益的改變,否則做腦力運動就像做體能運動一樣,會覺得很痛苦。
請記住,接受弱點是違反本能的行為,因為你的大腦一直幻想自己完美無缺。所以做任何降低本能防禦的事情需要一再的練習,並且需要在一個加強開放自我的環境中操作。
進入到〈工作的原則〉,你將會看到我已開發出一些工具和技巧,幫助個人和跨組織克服這種阻力。我不期待你或其他人改變,我發現最有效的做法通常是承認自己的弱點,並建立明確的防範之 道,避免做出不該做的事。這通常也是加快成功的速度和機率的途徑。
本文摘錄自《原則:生活和工作》
作者:瑞.達利歐(Ray Dalio)
譯者:陳世杰、諶悠文、戴至中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彭振宣
Source
2. 要知道,感覺和思考一直在鬥爭
沒有什麼戰鬥比人類感情(主要由大腦的杏仁核掌管,透過潛意識運作)和理性思考(主要由前額葉皮層掌管,有意識地運作)之爭更精彩。如果你明白兩者的矛盾如何產生,你就會了解為什麼協調你的潛意識與意識那麼重要。
那該死的杏仁核,深藏於大腦一個小小的杏仁形狀構造,卻是你大腦最強大的區域之一。它控制你的行為,即使你根本沒有察覺到。它如何運作?當我們對某件事物感到不安的時候——可能是一種聲音、一種景象或僅是一種直覺——杏仁核就告訴我們的身體準備戰鬥或逃跑,這時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在與人爭論時,你經常發現自己的反應類似恐懼反應(例如,心跳很快和肌肉緊繃)。如果意識到這一點,你的意識中心(位於前額葉皮質)就可以拒絕服從杏仁核的指示。
通常「杏仁核綁架」來得急去得快,僅少數例外,譬如經歷一樁特別可怕的事件,或因一連串的事件而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知道杏仁核綁架後,你就明白如果你讓自己在衝動之下做出行為反應,容易反應過度。你也可以安慰自己,不管你心裡有多痛苦,過沒多久都會煙消雲散。
3. 協調你的情感與思考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就是大腦這兩塊區域之間永無止境的戰鬥。杏仁核的反應來得急也去得快,前額葉皮質的反應則漸進、恆定。能引導自己進行個人進化並達成目標的人,與不能個人進化並達成目標的人之間的最大差別,在於求進步的人會反省哪些事情會誘發自己出現「杏仁核綁架」現象。
4. 好好選擇你的習慣
行為習慣可能是大腦的工具箱中最強大的工具。習慣係由大腦底部高爾夫球大小的組織「基底核」驅動,深植於大腦,屬於本能反應,我們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儘管習慣控制我們的行動。
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做一件事,經年累月,會養成一種控制你的習慣。好的習慣是「高層次的你」想要做的事,壞的習慣就是受到「低層次的你」控制、會阻礙「高層次的你」達成目標的事。如果你明白大腦的這個區域如何運作,你可以創造一連串更好的習慣。例如,你可以培養一種習慣,讓你「需要」去健身房運動健身。
培養習慣需要一些工夫。第一步是認識習慣是如何養成。習慣基本上是慣性行為,這是一種會讓你繼續做你之前一直做的事(或不做你以前沒做的事)的強烈心理傾向。研究顯示,如果你堅持一種行為大約十八個月,你會建立一種幾乎永遠堅持下去的傾向。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不了解習慣控制人的行為到什麼程度。我在橋水體會到公司裡的人理論上同意我們的工作原則,但行動上卻難以貫徹。我也觀察朋友和家人,也發現他們心裡想要實現理想,可是其行為模式並不符合自身最佳利益。
後來我拜讀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的暢銷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真的讓我眼界大開。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建議你親自閱讀。杜希格的核心思想認為每種習慣是三個步驟形成的「循環迴路」。
據杜希格的說法,第一步是一個線索,某個「啟動裝置,告訴你的大腦進入自動模式和使用哪種習慣」。接著出現一種常規,可能是生理上、精神上或情感上。最後會有回報,協助你的腦袋釐清,為了你的未來著想,這個特定的迴路值不值得牢記在心。久而久之,線索、常規、獎勵的循環變得越來越自動反應。這種期待和渴望是動物訓練師所說的「操作制約」的關鍵。
操作制約是動物訓練師使用的一種正面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訓練方法。例如,馴狗師就是利用聲音(通常是一個響片),讓狗把這個聲音,與牠渴望得到的獎勵(通常是食物)聯想在一起,來強化行為,直到狗只要一聽到這個聲音,就會執行馴狗師的指令為止。杜希格說,對人類來說,獎勵可以是任何事情,「從食物、引發身體感覺的藥物,到情感的回報,如:獲得稱讚而感到自傲或得意」。
習慣會使你的大腦進入「自動駕駛」狀態。以神經科學的術語來說,由基底核接管大腦皮質的工作,所以你可以不假思索的行動。
杜希格的書教導我,如果你真的想改變,最好的做法是選擇要培養哪些習慣,要改掉哪些習慣,然後開始執行。我建議,寫下對你傷害最大的三個壞習慣。立刻行動。現在挑其中一個習慣,下定決心努力戒除。你做得到嗎?執行的結果影響深遠。如果你把三個壞習慣全部改掉,你的生活軌跡將大大改善,你也可以選擇想要培養的習慣,進一步養成。
我自己養成最有價值的習慣,是利用痛苦激勵自我反省。如果你能夠養成這個習慣,就會知道什麼事情會令你痛苦,思考如何調適,這對工作成效的影響卓著。
5. 用慈愛和毅力來訓練「低層次的你」,建立好習慣
我曾經以為,「高層次的你」需要與「低層次的你」搶奪控制權,但時間 一久,我明白了更有效的方式是像教導小孩般堅持用慈愛循循善誘,來訓練潛意識和情緒性的你,進而養成正確的習慣。
6. 了解右腦與左腦思考的差異
正如你的大腦,上半部是有意識的區域和下半部是潛意識的區域,它也分為左右兩半,被稱為大腦半球(hemisphere)。你可能聽說過有的人慣用左腦思考,有的人慣用右腦。這可不是隨便說說。加州理工學院羅傑・史佩里(Roger Sperry)教授因研究大腦左右半球分工理論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簡單地說:
- 左腦善於推理、處理細節,以及線性分析。「左腦型」或 「線性」思考的人,分析能力強,常被人說「聰明」。
- 右腦思考善於觸類旁通,認識主題,以及綜觀大局。「右腦型」或「發散」思考的人,較有街頭智慧,常被人說「機靈」。
上邊的圖表總結「右腦」或「左腦」思考類型的特點。
大多數人慣用一邊的大腦思考,使得他們難以理解使用另一邊大腦思考的人。我們的經驗是左腦思考的人往往覺得右腦思考的人「空洞」、「抽象」,而右腦思考者容易覺得左腦思考者「死板」、「狹隘」。了解自己和別人的性格傾向、明白兩種思考方式都很重要,並善用左右腦的功能,這麼做會產生美妙的結果,我親眼見證過。
7. 了解大腦結構和功能可改變與不可改變的程度
這時我們遇到了一個重要問題:我們的大腦可以改變嗎?我們可以學習新知和技能,但我們也可以藉由後天學習來改變慣用的思考方式嗎?答案是在某些條件下可以改變。
大腦可塑性指的是大腦改變其「神經連結」的能力。長期以來,科學家相信,只要過了兒童發展的某個關鍵期,大部分的大腦神經連結已經定型,極不可能出現改變。但最近的研究顯示,透過腦力運動、學習和冥想等各式各樣的練習,可造成大腦出現物理和生理的改變,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記憶能力。威斯康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用一萬多小時練習打坐的佛教僧侶腦中的伽瑪波(gamma waves)明顯較強;伽瑪波與知覺和解決問題能力有關。
這並不意味著大腦的可塑性無限大。如果你偏好某種思考方式,也許可以訓練自己換另一種方式思考。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變換思考方式做起來比較容易,但你不可能改變天生的偏好。依此道理,你或許可以訓練自己變得更有創意,但如果你不是天生創造力強的人,你能做的可能有限。那就是現實,所以我們不妨接受現實,並學習如何處理。
我們可以運用一些技巧克服,譬如:有創意但沒有條理的人,這時可以養成設定鬧鐘的習慣;不擅長某種思考類型的人,可以訓練自己仰賴跟你專長互補的人提供意見。最好的改變方法是勤做腦力運動。除非像前面討論的先把行為習慣的循環迴路建立起來,把獎勵與行動連結,「改變大腦的線路」,讓自己愛上學習和有益的改變,否則做腦力運動就像做體能運動一樣,會覺得很痛苦。
請記住,接受弱點是違反本能的行為,因為你的大腦一直幻想自己完美無缺。所以做任何降低本能防禦的事情需要一再的練習,並且需要在一個加強開放自我的環境中操作。
進入到〈工作的原則〉,你將會看到我已開發出一些工具和技巧,幫助個人和跨組織克服這種阻力。我不期待你或其他人改變,我發現最有效的做法通常是承認自己的弱點,並建立明確的防範之 道,避免做出不該做的事。這通常也是加快成功的速度和機率的途徑。
本文摘錄自《原則:生活和工作》
作者:瑞.達利歐(Ray Dalio)
譯者:陳世杰、諶悠文、戴至中
核稿編輯:彭振宣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