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不懈地找尋機會的人,往往能遇到千載難逢卻清楚可見的重大機遇,他們熱愛分析各種情勢,並保持謹慎和耐心。接下來,只需要在勝算很大時,運用資源,放手一搏。
——查理.蒙格(Charlie T. Munger)
全球化意味著你不再只和身旁的人競爭,不只要表現得比他們更好,更要比全世界的70億人更有知識。
由於通訊技術一日千里和教育水準日益升高,過去10年來踏進知識經濟的人數,多於上個世紀。我們見到2000年到2010年間,全球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從9,000萬增加到1.3億。人類花了好幾萬年才有9,000萬名大學畢業生,而僅僅10年內,就增加了4,000萬人。
其次,科技突飛猛進,取代了許多簡單的工作,並將人們推往複雜的知識工作。
最近美國有超過一半的大學畢業生失業,或是從事不需要學士學位的工作。2014年,法學院畢業生的整體就業率連續第6年下降。看起來知識不再像100年前那樣是稀有資源,可是用於衡量知識水準的文憑主義相關制度,卻仍急速壯大。自1940年代以來,大學畢業生人數穩定攀升,沒有減緩的跡象。
我們來做個假想實驗。看看你所處的社群,並且問自己:下列何者會創造更多的成長?若將資本增為10倍,會嗎?現在取得資本比以前容易多了。如果將大學畢業生、律師、醫生或企業管理碩士等知識的代表增為10倍,這會創造成長嗎?現在我們正處於這樣的實驗中,而且似乎沒得到報酬。倘若創業增多為10倍呢?
如何像億萬富翁那樣做決定?
蒙格是年營收高達3,000億美元的波克夏海瑟威控股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副董事長,他不愛出風頭,名氣也不如該公司的董事長巴菲特響亮。這位低調的億萬富翁很少公開露面,大部分時候都像巴菲特那樣:在他位於南加州的家裡閱讀、思考和管理波克夏哈薩威。
巴菲特和蒙格在他們的事業生涯中,以簡單卻十分驚人的價值投資法(value investing),建立起價值高達數十億美元的帝國。這2位億萬富翁實踐的價值投資法是評估公司的根本價值,並納入誤差,然後觀察目前的市場價格。如果他們估計一家公司的內在價值是10億美元,而股價的反映是2億美元,他們可能大量買進那家公司的股票,因為他們知道,之後市場會矯正估價。由於這2個人只在計畫長期持股時才投資,所以當市場修正估價,他們將坐收至少8億美元的利潤。
但是,留意價值投資法不是什麼,比起它是什麼更為重要。價值投資法拒絕遵循大部分投資經理人奉為圭臬的基本原則,不追求每年的投資報酬率都要超過市場,而是專注於長達40年的時間框架。他們不投資科技股,當然也不作當日沖銷交易,也不分散投資。用巴菲特的話來說:「分散投資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無知。如果你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那麼這種做法一點道理也沒有。」他們專注於「少數的重大機會」,並投入很高的賭注。蒙格表示,50年的事業生涯中,他們運用500億美元的方式是「可能只做4或5筆投資」。你只要做幾個100億美元的投資,就能擁有一流的事業。
道理極其簡單,卻發揮巨大的力量。但這考驗著執行者的意志力和耐性,因此沒人能夠追得上巴菲特和蒙格這2位價值投資人。
你能夠培養創業技能嗎?
我們正處於從知識工作轉型到創業工作的時點。懂得儘早大力投資創業的人,將從這次轉型中收穫最多,就像羅斯柴爾德家族受益於及早強力投資於資本,以及IBM受惠於及早大力投資於知識。
那麼你要如何投資於創業?
認清制約因素除了有助於我們探索出明顯該做的事情,也帶來力量。從制約因素的角度去思考,這是種流程思維(process thinking),而非事件思維(event thinking)。
當我們定義某件事為事件,也就是在「肯定」或「否定」。像是健康或不健康、有錢或貧窮、快樂或不快樂、具備創業技能或缺乏。我們通常將事件定義得太廣,導致無法有任何進展。
雖然幾乎沒人知道如何保持絕對的健康,但每個人都知道他們能做一件事促進身體健康。能夠改善健康的人都是一步步往正確的方向邁進,不會因為感覺無力達到最終目標而不知所措。一開始,他們每天吃健康的早餐,或者每個星期選1天上健身房。最後,健康的早餐進展成健康的午餐和晚餐,每個星期運動1天變成3天,1年下來,便有很大的進步。
我們在事業生涯中需要的技能,也是如此。400年前,成為醫生並不是件理所當然的事,事實上,這項職業十分沉重。我如何進大學?我必須做什麼事才能進入醫學院?現在,這些事情都有標準。如果你在念大學,那麼你知道必須上生物課和化學課,而且要得到3點多的GPA,才有可能被醫學院錄取。
在二十世紀,我們發展出文憑主義,衡量個人擁有的知識量。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名字之後放很多證照資料,也可以在牆上掛很多獎章,來彰顯我們擁有多少知識。文憑主義清楚指出你該走的下一步是什麼,以及迄今進步了多少。
創業是可以學習培養的一套技能。不過,問「我是創業家嗎?」這樣的問題不太有幫助。我們通常不認為創業技能是一種資源。我們很容易算出某個人擁有多少土地或資本,但不能這麼簡單地量化或定義創業技能。
投資於創業技能,在每個位子上發光
創業是一套技能,一種能夠取得和投資的資源,就像取得一家公司的股票或取得知識文憑那樣。我們認為學習產品管理、銷售或行銷等等,這些知識和技能是種資源,但我們仍然不用那種方式去看待創業技能。
現在還沒有辦法衡量創業技能。沒人會在他們的履歷表寫上「2年的創業經驗」。如果我們想像一位知識勞工嘗試投資於創業技能,那麼就有清楚的路徑,從做知識工作走向做創業工作。
根據表2,非創業型員工可能是在星巴克或麥當勞工作的人,他們扮演的角色是根據既定腳本或工作手冊。
在此同時,創業型員工可能置身於傳統的企業中,但是透過提出新行動方案,以及擁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性,試著在公司內部創新。
這可能有些武斷,定義也不完美。事實上,有些企業高階主管面對工作所用的方法,遠比創辦人更具創業精神。倘若企業高階主
管創立新事業部,或者從現有公司內分離出新公司,那麼他遠比擁有股份、只遵照合夥人指示做事的人更有創業精神。
自由工作者如果不主動建立新系統來改善工作或銷售程序,他的創業精神可能少於受雇於人、但兼做副業的員工。
這些只是簡單的概括說明,雖然名稱有許多種,但你可以投資於創業這套技能,就像你對自己投資知識那樣。
一旦我們將創業技能視為可以投資的資產或資源,就能運用類似的基本經濟概念去看它,並且做出更好、更理性的決定。
如果你想買傳統的股票,只要在Google搜尋引擎打出那家公司的名稱,就能知道每股股票現在的價格,而且價格還標示到美分。
但是如果我們談的是創業或知識這種資源,買價就不是那麼容易量化。你沒辦法到eTrade,購買1股的創業或知識,我們要以人生的選擇去投資它們。決定在1家創業型公司當學徒,而不到大公司工作,是個重大的職涯投資決定。選擇負責1件複雜的專案,而不說「那不干我的事」,也是個投資決定。
回頭談學校,選擇投資15萬美元,取得企業管理碩士(MBA)學位,這個決定不只影響讀書的那2年,也會影響往後10年。你可能因為這個學歷而有資格應徵某些職位,或者因為你在課堂上認識的人,而有機會接觸某些工作。但是這裡面也有機會成本:你沒資格應徵或難以觸及其他職位。譬如,你可能因此背負學貸,這使你較不願接受待遇較低的學徒職位,但是學徒職位其實有助於累積經驗以及建立產業人脈。
錢是在買進東西的時候賺到的
商業仲介喜歡說,錢是在買進東西的時候賺到的。市場雖然不是絕對準確,卻會隨著時間而修正。在2012年,本田Pilot的價值是
1.5萬美元,但你發現某個人將要出國而急著拋售,賣價是1.2萬美元。你可以抱牢,等到有人願意花1.5萬美元來購買時再賣出。
這就是蒙格和巴菲特投資股票時所做的事,這是銀行家羅斯柴爾德家族在資本上所做的事,也是IBM在知識領域做的事。他們提早投資,並在市場修正時坐收報酬。
進入二十世紀之後,當IBM的員工努力取得學位,投資於知識經濟時,他們其實不是那麼清楚知識的價值。在當時的社會中,大學學歷不像現在那麼受到重視。
安德魯.尤德里安(Andrew Youderian)現在不只經營網路商店,銷售「民用波段無線電對講機」(CB Radios),也擁有「eCommerce Fuel」網站,這個網站將網路商店經營者集中成一個社群。他事業生涯的頭幾年是當投資銀行家。
尤德里安選擇辭去工作,經營電子商務,不是因為這麼做更有賺頭,他的理由與類似處境的許多人相同:他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時間旅行和陪伴家人。
多年後尤德里安和前同事共進午餐時,竟發現自己在經營事業高峰時,賺到的錢多於那位投資銀行家朋友。他的前同事仍每個星期投入50到80個小時,1年有50個星期在工作,而安德魯的工作時數比較少,卻賺得比較多。經營自己的事業10年後,竟能掌握更多的機會,這是尤德里安在開創事業時沒有想到的。
愈來愈長的槓桿
我不斷聽過到類似的故事。許多原本有好工作的創業家,在投資創業、更具創業雄心之後,經濟狀況比以前的同事更為優渥。他們並沒有更賣力推壓施力點,而是運用更長的槓桿。我們見到知識經濟的局限及知識工作日益複雜化。在繁雜領域中執行知識工作愈來愈常見。隨著全球的教育水準、通訊技術和機器的供給與日俱增,就業的槓桿變得愈來愈短。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就業的競爭日益激烈,獲利卻降低。
雖然這對受雇者而言是壞消息,但對創業家和投資創業者來說,卻是大好消息。通訊技術和教育水準日益改善,使得企業經營走向全球化,並且導致知識工作流向海外,使得創業家尋找、雇用和管理合格承包商與團隊成員更為容易和便宜。
「吞噬就業」的軟體降低創業成本,創設事業變得更為容易。創業家可以外包非核心業務,並且在雲端上建立大部分的基礎設施,降低建立實體建設的成本,以免背負債務。
網路使得人人都有能力配銷和生產,並且創造5或10年前不曾存在的市場和產業。創業從來不曾那麼容易進行、安全,而且有更高的獲利。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