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麥瑞權表示,有市民認為,除支撐澳門特區經濟發展的博企外,主力就是中小微企,但該等企業全賴政府政策的扶持,故縱使他們受制於發展空間小和產業單一化等因素的影響,卻在熟悉的環境下很多時候只需「一個電話」就能夠解決問題,倘若企業和年青人為了配合政府的施政需「走出去」,當中企業就要面臨人生地不熟,受資金往來限制及員工睇病難……等現實問題的困擾。而當年輕人「走出去」發展時,除了可能加劇澳門原本就嚴重短缺的人力資源困境,造成人才空洞化之外,他們可能會因為「走出去」時缺乏競爭優勢而感到徬徨。

 因此,市民叫我問一聲政府,既然澳門作為灣區四個中心城市之一,如果澳門特區本身發展得更美好的話,澳門人和本土企業就可以更好地融入灣區,實際就是為灣區經濟發展作出貢獻。所以我們應該率先牢固本土經濟,固本培元,一方面創造環境,給本地企業打好經濟發展的根基,將企業優化升級,結合特區的比較優勢,共同加速轉化為特區及企業的競爭優勢。而當澳門的經濟環境能更加吸引外資企業之時,更可與之實現戰略聯盟,使澳門能夠與灣區城市作互補,到時候,再走出去就更顯實力。至於年輕人方面,政府政策鼓勵他們走進灣區發展是好事,但如果能夠實現上述產業優化升級的目標,繼而再鼓勵年輕人積極投身本地或引進來的高科技企業工作,學習外來企業的文化及技術,打好自身的基礎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在澳門促進灣區內的年青人相互學習、競爭、進步之餘,又可讓年輕人及企業更容易走進灣區發展。

 有鑒於此,他提出如下書面質詢:

 有市民叫我問一聲政府,既然澳門作為灣區四個中心城市之一,如果澳門特區本身發展得更美好的話,澳門人和本土企業就可以更好地融入灣區,實際就是為灣區經濟發展作出貢獻。所以我們應該率先牢固本土經濟,固本培元,一方面創造環境,給本地企業打好經濟發展的根基,將企業優化升級,結合特區的比較優勢,共同加速轉化為特區及企業的競爭優勢。而當澳門的經濟環境能更加吸引外資企業之時,更可與之實現戰略聯盟,使澳門能夠與灣區城市作互補,到時候,再走出去就更顯實力。至於年輕人方面,政府政策鼓勵他們走進灣區發展是好事,但如果能夠實現上述產業優化升級的目標,繼而再鼓勵年輕人積極投身本地或引進來的高科技企業工作,學習外來企業的文化及技術,打好自身的基礎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在澳門促進灣區內的年青人相互學習、競爭、進步之餘,又可讓年輕人及企業更容易走進灣區發展。請問行政當局對此有何回應?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