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時間有限但知識無限,我們必須勇於放棄,才能專注精進。任何知識都有使用場景,不要盲目遵從外界的標準,要始終以我為主。只有這樣學習,我們才能更高效地掌握知識,知行合一。


文:劉少楠、劉白光

以我為主,審視知識
前文提到,成為「牆頭草」的根本原因是「我」不夠強,於是這樣的人會很容易被外界影響,什麼知識都想涉獵,一會研究元宇宙,一會研究個人品牌,一會學習做播客,一會學習剪影片,但最終卻因為精力的分散和漂移導致收穫寥寥。

病因既已清楚,解藥也就呼之欲出——隔絕外界的噪音,從「我」的現實情況出發。不是所有知識都值得積累,也不是別人覺得「厲害」的知識就值得積累,要弄明白「我」的真實需求和問題,然後重新審視需要積累什麼知識。

生有涯,知無涯
很多人可能覺得,我的真實需求就是積累更多的知識,愈多愈好啊。實際上,「多多益善」正是我們積累知識時要摒棄的首要迷思。

知識固然是好的,但現實是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如果不加篩選,妄圖掌握所有知識,那麼我們只會徒勞而無功。莊周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以投資理財為例,這是現代人難以迴避的一個問題。你真的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各種金融工具、學會對企業做基本面分析、理解宏觀經濟和政策變化嗎?對大多數人而言,更為明智的選擇是,將資金託付給值得信任的基金經理,或者乾脆投到指數基金上;節省下你的寶貴精力,聚焦於主業的精進。

比爾.蓋茲和華倫.巴菲特在一次訪談中,被問到成功的祕訣是什麼,兩人極有默契、不約而同地回答:「專注」(Focus)。這勺濃濃的雞湯,我們要反過來看——能夠將有限精力專注於自己的領域,先決條件正是大量放棄了其他領域。

多故事經常說,小孩子才做取捨,成年人全部都要。但現實中哪有那麼多既要、又要、還要?如果不做取捨,最終我們將會一無所獲——知識積累亦是如此。

知識雖好,莫要錯配
知識學不完,那用有限的精力去學點「厲害」的知識,是不是更好一些?

先來看看《莊子》裡一個微言大義的故事:「姓朱者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簡單翻譯一下:有一位朱先生,向支離益學習屠龍,花盡千金家產,耗費整整三年光陰,終於掌握屠龍之術,卻無處施展。

屠龍之術雖好,但世間哪有龍可殺?那位朱先生沒有從自己的現實情況出發,就盲目地追逐知識——作為結果,苦心孤詣學到的新奇技術,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

又如,「長期主義」被人們廣為追捧,被視作一種最佳實踐,但實際上長期主義仍有其先決條件——首先,你要能堅持到長期。如果一個乞丐食不果腹,卻熱衷於研究長期主義,這就錯配了。他對知識的熱愛當然值得讚揚,但恐怕他更應該先學習一些務實的謀生技能。

不要因為看上去酷炫,就去盲目學習;不要因為別人都說好,就去盲目學習;要始終聚焦於自己的現實問題和需求,以此為導向審視知識。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必學習屠龍之術,不要做研究長期主義的乞丐,而要多問問自己,當前的真問題是什麼,然後從自己的真問題出發進行學習。

知行合一,高效學習

如果脫離了自己的真實問題,那麼我們就缺失了最天然的學 習動機,也就沒有了最自然的實踐機會,很容易轉向皓首窮經的理論學習。那麼,理論學習的效果好嗎?

韓寒的電影裡有一句著名的臺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聽過並不等於知道,知道並不等於能做到。

聖人王陽明講:「知行合一。」知道這四個字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做到的寥寥。這簡單的四個字,本身就是「大道至簡,行之惟艱」的最佳詮釋。可以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知與行的距離。

為什麼知與行的距離如此之大?因為如果只從書本上學習,我們會缺乏相應的實踐,知識的吸收效率非常低——並不能真正理解其內涵,也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當未來真正要用到時,我們也就很難有效調用。

事實上,知行合一不僅僅是一個目標,更是一種追求目標的方法。

  • 作為目標去追求:知道還不夠,還要做到知行合一。
  • 作為追求目標的方法:結合實踐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知行合一。

讀一百篇產品經理的心得,還需親身做一個產品;看十部青春戀愛偶像劇,還需親身談一次戀愛;聽師父講一年殺豬的方法,還需親身殺一頭豬。
理論學習固然重要,但若脫離了實踐,難免成為紙上談兵; 只有結合親身實踐,與理論知識互相補充,我們才能真正牢牢掌握相關的知識。

奇妙的是,如果我們能夠「以我為主」,以自己此刻的真問題為導向去學習,不僅有助於改善自己的現實情況,而且自帶了實踐的機會,這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透過大量的親身實踐獲得回饋,然後讓回饋與理論知識相互補充驗證,我們的經驗值會不斷提升。

小結
時間有限但知識無限,我們必須勇於放棄,才能專注精進。任何知識都有使用場景,不要盲目遵從外界的標準,要始終以我為主。

以我為主的學習,必定包含了實踐的機會,只有這樣學習,我們才能更高效地掌握知識,知行合一。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筆記的方法:讓你的筆記做得好、找得到、用得上!》,時報出版

作者:劉少楠、劉白光

momo網路書店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在資訊碎片化、注意力稀缺的時代,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知識、新概念,你蒐集各種資訊,做了很多筆記,為什麼遇到問題時卻派不上用場?
做筆記的出發點,在於解決問題;重要的不是記錄,而是思考的過程。在本書中,flomo創辦人提供了十一項具體建議和四十多個真實案例,幫助讀者梳理靈感,優化思考,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做出更好的決策。

這套簡單易行的高效筆記思考術,不僅適用於各種筆記工具,也將成為你的職場成長寶典。

  • 做筆記不是蒐集資料,而是對資訊進行「預處理」

用自己的話做筆記,不做知識的搬運工。

寫下你的想法、情緒波動、啟發內容和反直覺資訊。
用標籤為筆記分類,善用以精進領域為導向的I.A.P. R法。
透過回顧持續刺激,抵抗遺忘曲線,加強知識內化。

  • 做筆記的核心價值,是增援未來的自己

給想法,讓你拿來就能用。
給線索,為你提供新方向。
給依據,讓你行動有支撐。

  • 以我為主,累積知識財富

審視知識,建構你的提問機器。
好的問題就像北極星,指引答案。
持續不斷記錄,意義自然浮現。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