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溝通是我們人生中必須經營的一環,懂得與人溝通,才能推進自己的人生。回歸到這個本質,就會明白「說話的內容讓ChatGPT去想就好了」這樣的態度是行不通的。



文:千葉佳織

重要的是「技巧」還是「精神」?
如此強調體系的重要,有時會被質疑「忽略了精神面」。


坊間的說話指南書,或是相關課程、顧問公司,經常可見這樣的主張:「技巧都是些小把戲,沒有意義;想要傳達給對方的熱情,才是重點。」

我非常贊成「精神很重要」。

但是,「技巧不重要,精神才是重點」,或是「技巧最重要,精神無關緊要」這種極端的主張,我覺得也不對。

想想「說話」以外的事
平時的工作,有沒有什麼是「技巧不重要」的例子?

我們在工作的過程中,慢慢學會製作資料、熟悉程序、與人交涉這些實務技巧,增進工作實力。

然而,願意為這份工作全心投入的熱情也是必不可少。

換句話說,技巧和精神同等重要。

時下的說話教學流行「技巧不重要,精神才是重點」這樣的論調,我非常反對。

我是怎麼想的呢?

先說結論,我選擇「藉由學習技巧來培養熱情」。

KAEKA的課程,基本上是分單元學習,包括訊息的比重、說故事的手法、分解抑揚頓挫等。

藉由理解說話技巧的重要性,以及實踐這些技巧,對於自己想說什麼、對方會如何接收、自己與對方的感覺是否有落差,我們會開始主動探索。

學習技巧會帶動反思,激發熱情。

本書的構成是以技巧為章節主題,在學習每一項技巧的過程中,若能同時關注自己的精神面,會更有幫助。

技巧和精神都充實了,口才自然會變好。

「口才好」經常被解讀成負面的意思,不是真心地向對方傳達訊息,而是吹毛求疵、咄咄逼人。那樣的態度根本算不上溝通,不是真正的「口才好」。

我們練習說話,是為了將自己想說的話傳達給對方,與對方建立良好關係。

希望聰明的讀者也懂得聯繫聽者的心。

AI無法取代的溝通價值
本章的最後,我想談談現在已無可避免的AI話題。

近年來,ChatGPT等生成式AI開始滲透至商務場合。書店可以看到許多相關的書籍,也已經有不少人嘗試應用在自己的職場上。

在演講的領域,只要在ChatGPT等生成式AI輸入「想一個朝會的主題」「寫一段部下的婚禮祝詞」等,就能得到符合條件的內容。

照這樣下去,我們似乎可以完全仰賴AI,人類只要知道怎麼應用就好。真是如此嗎?我並不認同。

相反的,我反而認為,在這種時候,人與人的交談更顯重要。

想想看,我們為什麼需要說話。

在職場或學校,與人交談,不是虛應故事,而是發自內心,想要建立互相信賴的人際關係。表明自己未來想挑戰的事,爭取認同;或是向他人坦承自己的心情,尋求幫助。

溝通是我們人生中必須經營的一環,懂得與人溝通,才能推進自己的人生。

從個人的微小心願到遠大志向,為了達成目標,活出精采人生,我們必須與人交談。

當我們回歸到這個本質,就會明白「說話的內容讓ChatGPT去想就好了」「我不擅長說話,實在不想與人面對面交談」這樣的態度是行不通的。

本章已經向大家說明,說話戰略是以「體系」為基礎,這是累積許多人面對說話問題,並設法解決問題的結果。

想要向前邁進,請一定要利用本書,讓這本書成為你的夥伴。

透過說話,讓我們的人生更豐富。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說話的戰略:一生受用的思考與技術》,先覺出版

作者:千葉佳織
譯者:蔡昭儀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說話不需要天分,需要的是「戰略思維」!
善用「詞彙、聲音、動作」,讓說出的每一句話都達到目的,為你贏得支持與信賴!

  • 制定「核心訊息」的3步驟
  • 「結論優先」不是絕對法則
  • 聲音.動作要比設想的誇張「3倍」,才是恰到好處
  • 手勢的關鍵不是「動」而是「靜」
  • 「認識贅詞」才能消除贅詞


戰略從來都不是冷漠無情,而是給予人生熱情和活力的方法!
覺得自己不善言辭,或是曾經被指責用詞不當而感到懊惱的人,一定要讀本書!


「為說話制定戰略」,是為了將自己想說的內容確實傳達給聽者,事先確立說話目的,對詞彙、聲音、動作等做好詳細的規畫。
從個人的微小心願到遠大的志向,為了達到目的,活出精采人生,我們必須與人交談,並且盡可能讓「說話」發揮最大效果,讓人成為自己的助力。

作者千葉佳織是日本最年輕市長高島崚輔的撰稿人,《東洋經濟》《富比士》評選最強新創公司、商務人士爭相報名的「說話健身房」KAEKA創辦人。

她透過本書,徹底分解口語表達的構成要素,完整解說「基本原則」「詞彙」,以及「聲音.動作」,讓你學會真正有效的表達技術,贏得超乎想像的助力。


  • 〈語言化〉 用一句話表達「真正想說的事」
  • 〈構成〉 加深印象的「順序」與「比例」
  • 〈故事〉 用獨門的「故事」引起共鳴
  • 〈事實〉 「認同感」取決於如何運用「事實」
  • 〈修辭〉 贏得聽者支持的「一句話」
  • 〈發聲〉 如何打磨吸引人的「聲音」
  • 〈沉默〉 「沉默」才訴說最多
  • 〈肢體語言〉 體現信賴感的「站姿」「動作」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