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提問」是最強溝通技巧!現今一流顧問、優秀管理階層甚至體育教練,都在學習提問技巧。因為他們深知,與其說出打動人心的「話語」,不如提出觸動人心的「問題」,更能改變對方行動,解決問題!



文:桐生稔

斥責對方時
三流的人會否定對方,
二流的人會否定對方後再提問,
一流的人會怎麼問呢?
當我剛成為小主管時,斥責下屬的方式曾讓上司目瞪口呆。

因為我曾在某本書上看到「不可以斥責下屬」的說法,於是我遵循這個守則,以不斷追問「為什麼?」、「為什麼?」來代替斥責。有時候也會激動地逼問對方:「你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當時,上司跟我說:「你這樣說跟斥責沒兩樣!」

我才恍然大悟「的確如此」。站在下屬的立場,一直被逼問「為什麼?」、「為什麼?」,感覺就像是被直接否定「為什麼你連這種事都做不到」一樣。

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認真學習「心理安全感」的概念。

所謂的「斥責」就是嚴厲責備對方的過錯。對對方而言,當然會想要極力避免發生這種事,因為這會讓人感覺到自己受到攻擊。

要讓對方接受原本想要極力避免的事,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先保障對方的心理安全感。具體而言,就是要讓對方了解到「我並沒有打算要攻擊你」,解除對方的戒備。

讓對方解除戒備的方法非常簡單。

當一個人被否定時會緊閉心門,那麼只要反其道而行就對了。沒錯,否定的相反就是「肯定」。

請大家想像一下斥責別人時的場景。

「佐藤,你老是遲交報告,以後要多注意一點!」

這就是否定。這會讓對方的心門驟然緊閉。當對方緊閉心門時,當然沒辦法坦然接受你想表達的意涵。

如果這時使用的是「肯定的提問」呢?

「佐藤,你應該是一個會遵守承諾的人吧!」(肯定)+「這次怎麼會遲交報告呢?」(提問)

或者可以像這樣加強語氣:「佐藤,你平常明明是一個很可靠的人呀!」(肯定)+「最近有發生什麼事嗎?」(提問)

「田中,你平常不是都會表達很多意見嗎?」(肯定)+「但是一到開會時好像就變得不太說話了,是這樣嗎?」(提問)

「因為畢竟是田中,我想你應該是有什麼考量的關係。」(肯定)+「開會時感覺比較不方便發言嗎?」(提問)

若能以肯定+提問的方式傳達你的本意,便能讓對方解除戒備,也許就會對你吐露真心話:「其實是因為會議時很多人都在現場,我不太敢在這麼多人面前發言……」=

要斥責對方時,必須先肯定對方,讓對方產生心理安全感。

掌握了這點後,我的管理能力突飛猛進,一開始只不過管理五人左右的小團隊,後來逐漸演變成領導三百人的超大團隊。

有些人會認為:「做了會被斥責的事,本來就是那個人的不對。」

可是,若是在斥責別人時憤怒得口不擇言,就如同用鐵鎚破壞一扇緊鎖的門扉,只會讓對方遍體麟傷而已;而你的手也會變得滿目瘡痍。

否定會讓對方的心門緊閉,而肯定則能讓對方敞開心房。

肯定的說法能讓你的言語變得更圓滑,堪稱是讓你與對方心靈相通的潤滑油。

Road to Executive

  • 一流的人會先肯定對方再提問。
  • 給予對方心理上的安全感,解除對方的戒備。

說不中聽的話時
三流的人不想被討厭所以選擇不說,
二流的人會直接告訴對方,
一流的人會怎麼說呢?
雖然上一節的「斥責」跟這一節「不中聽的話」感覺是類似的主題,不過對對方而言,不中聽的話聽起來感覺更是難受。

剛剛已經說了,「敞開心門就等於是解除戒備」。

反之,透過讓對方有所警戒,也有可能打開他們的心扉。

那就是取得「許可證」,也就是事先讓對方發出許可。

唯有在彼此關係已經十分牢靠的情況下,對方才有可能接納突如其來的不中聽的話。突然說出不中聽的發言,簡直像是一場賭注。

正因如此,讓對方先做好警戒,再發出「許可證」的作法才特別有效。

建議大家不妨在提問前先加入這一句話:

「我可以說一句不中聽的話嗎?」

「我想要跟你說一件有點嚴重的事。」

「我接下來要說的話可能會有點嚴厲,我可以老實說嗎?」

先說這句話,感覺就像是先打預防針一樣。

這樣的作法與其說是提問,更接近宣告。因為這麼一來對方就很難直接拒絕。

先說這句話真的很重要,因為這能讓對方做好心理準備。

我出於興趣,平時有在練自由搏擊。即使是一般人出拳,要是出其不意吃了一拳還是會頭暈腦脹。

反之,如果有做好準備,即使對方揮來一記重拳,我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傷害。因為我已經做好準備了,說話時也是一樣的道理。

或許這麼說難以置信,但在對方還沒發出許可前就說出不中聽的話,以及即使是形式上發出許可才說,給對方的印象將會截然不同。

「你可以不要生氣,冷靜聽我說嗎?」

「我知道這麼說很失禮,不過我可以告訴你一件事嗎?」

「我這麼說也許不太中聽,不過我可以說一件事嗎?」

當別人這麼問過之後,幾乎不會有人會回:「那就請你不要說。」因為大多數人都還是會在意對方到底想說什麼。

而且,透過這樣一句提問,就能製造出一個做準備的空間,對方可以待在這個空間裡做好心理準備。

此外,「你可以聽我自言自語嗎?」這句話也具有同樣功效。儘管大家都心知肚明你不是在自言自語(笑),但這句話也可以讓對方做好準備。

有時候雖然自己不想講,但還是會有非講不可的情況。

正因為不想傷害對方,所以要在當下就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在體貼對方感受的前提下,將該說的事情告訴對方。

為了自己的升遷而生氣的上司,和為了下屬的利益而生氣的上司,兩者給對方的體貼可說是截然不同。下屬對這二者的敬重當然也會不一樣。

越是對方不中聽的話,越要做好事前提問,才能發揮意想不到的功效。

Road to Executive

  • 一流的人會先取得對方許可後再提問。
  • 讓對方做好心理準備,就能調整心態接受你的建言。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一流、二流、三流的提問術:發掘問題,激勵他人,改變行動力的48個提問訣竅》,商周出版

作者:桐生稔
譯者:林慧雯

momo網路書店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提問」是最強溝通技巧!

現今一流顧問、優秀管理階層甚至體育教練,都在學習提問技巧。
因為他們深知,與其說出打動人心的「話語」,
不如提出觸動人心的「問題」,更能改變對方行動,解決問題!

  • 讀者好評★★★★★口碑強推!
  • 日本熱銷書《一流、二流、三流的說話術》最新系列續作!

提問時機、話題選擇、尋求建議的方式……
光是掌握這些,對話方向就截然不同!
只要改變「提問方式」,就能讓別人與自己自然而然行動起來!

比起質疑「你為什麼沒做好?」,「你怎麼了?」這句話更能促進坦誠交流,明確改善方向並激發工作動力。

提問的重要性早被彼得・杜拉克與愛因斯坦強調,因為正確的問題比正確的答案更為關鍵。好的提問能讓潛力浮現,明確問題並促使行動,是溝通中最強大的工具。透過本書,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會一流提問力,從而改變自己與他人的未來。

掌握提問力,能帶來以下好處:

  • 拉近與對方的距離,贏得信任。
  • 自信地提出想問的問題,增進自己的理解與學習。
  • 激發對方的積極性。
  • 提升思考深度,提高會議、簡報等工作成果。
  • 提出讓人印象深刻的問題,贏得他人尊重。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