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本書由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獎學金得主、哥大博士、成功大學土木學系的洪瀞教授,透過多篇引人入勝的小故事與寶貴的生命經驗,循序漸進地針對「建立強健心態」、「精準高效實踐」與「打造未來版圖」等層面,提供科學系統化的思維與技法。


文:洪瀞

相較於無中生有,親自體驗後才能真正發現與理解,「未知」與困難所在。在此基礎上,你可以開始思考問題的來龍去脈,並逐步將「最小可行方案」轉變為現實。

如前所述,「最小可行方案」主要可以分為「實踐知識」和「理論知識」兩部分。許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雖然這兩者密切相關,但它們實際上是不同的概念。

流體力學教授/水管工
在大學時,我記得一位流體力學的教授曾舉過一個至今仍令我深省的例子。

他提到一位非常擅長修理水管的老練工人,能夠處理各種水管問題,無論是漏水、堵塞,或是其他機械性故障,這位工人都能迅速且有效地解決。

然而,不論這位工人多有經驗,他若僅停留在操作層面,而不去思索流體的本質,就永遠無法理解如何透過「連續性假設」來描述某些流體問題,從而在面對更複雜的情況時進一步提升。

例如,他可能熟練於解決單一水管的堵塞,卻對於如何設計一套高效的管道系統毫無概念。除了疏通流體以外,水管在工程領域其實還扮演了另一個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讓流體在管線裡保持穩定的流動。

更進階一點,甚至還要考慮如何讓兩種以上的流體充分且均勻地混合在一起;這些都不會是在單純維修水管時會考慮到的問題。

或許在不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下,這位工人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工匠,但在更宏觀的設計、處理複雜問題與最佳化方面,他的能力將受到限制。

相反地,流體力學的教授由於在理論與機制方面已達到極高的造詣——他熟知流體的動態行為、壓力分布,以及如何利用數學模型來預測流體的流動方式——因而能夠準確地描述水流在不同管道中的行為,甚至可以設計出極創新的管道系統。

然而,若他缺乏將水管安裝於水泥牆中的實踐知識與技術,便可能在面對實際問題時無能為力。當遇到具體的水管問題時,他或許懂得理論背後的所有原理,卻可能連基本的修理工作都無法完成。

透過經驗老到的工人與熟知原理的教授,充分揭示了理論與操作之間的巨大鴻溝。簡而言之,理論通常試圖將問題簡化,以便研究者能在特定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這些理論對於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質至關重要,但它們往往與現實世界的複雜性保持一定距離。與此同時,操作層面的挑戰則在於如何將理論應用到具體的實踐中,以解決眼前的問題,應對現實環境中的不確定性。

「理論知識」如同構思階段的基本理解和預測,旨在幫助我們建構出一個有意義的框架,從而預測未來的可能性,並解決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

然而,「實踐知識」則要從實際操作中獲得,透過應對具體挑戰、提升效率、解決問題來完善設計。這種「實踐知識」不僅補充了理論的不足,還幫助我們在具體情境中驗證和修正理論,使其更接近現實。

在操作層面,我們往往面臨著需要立即解決問題的壓力,而不僅僅執著於理論的突破。

再次思考前述水管工人的例子。針對修理管線,他的首要目標是讓水管恢復正常運作,而非改變整體設計;而對於教授來說,理論的推導或許是其學術生涯的重心,但當面對具體問題時,他仍必須學會將理論與實踐結合。

因此,無論是設計新產品、開發軟體,或是解決日常問題,僅有理論或僅有操作都是不夠的。兩者的結合才能使設計與創新真正落地,這也是相當關鍵的技術。理論建構框架,實踐則賦予框架生命。

唯有透過不斷的實踐,才能在現實中驗證並完善我們的構想,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真正融合。這樣的融合,既能產生出色的工匠,也能培養具備實踐能力的理論家,讓你在任何議題與挑戰上創新和進步,並得以在現實世界收獲成果。

水管門事件
在現代大樓的建設中,設計與監造時通常會預留冷氣排水孔,好讓冷氣的凝結水順著排水孔流入大樓的存水槽。如此既有助於水資源的再利用,也能有效地維護環境。

然而,我曾在新房子裡遇到一個意想不到的冷氣排水孔堵塞問題,不過這個例子剛好能幫助你體會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

在我搬入新家時看似正常的排水孔,卻因為我在炎熱的傍晚同時開了兩臺冷氣,而突然湧出大量的水。不斷湧出的水不僅讓我措手不及,更讓我才剛鋪設好的木地板受損。

心痛之餘,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會堵塞?」

住戶在入住前,會檢查相關排水孔是否有問題。而冷氣的安裝過程中,裝修師傅也會測試排水孔是否通暢。

由於後續我還在該牆面新增了一個插座,因此我心想:「該不會是配電人員,在新增插座時不小心讓碎石掉落,因而使排水孔堵塞?」

然而,當前更重要的是找到堵塞的確切位置,並將問題排除,而光是這一個步驟就已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我嘗試了多種方法都徒勞無功,不論是從排水孔的物理檢測或使用鐵絲進行檢查(由於排水孔嵌入在牆體內,經過幾個轉彎後位置就難以確定)。

最後我決定,還是請專家來幫忙。專家看了一下後決定先用高壓灌氣,試圖直接將阻塞的地方疏通。沒料到的是,當高壓氣體灌入時,由於該管線連接著兩臺冷氣的排水孔,氣體一灌入,水便從另一臺冷氣的接口處湧了出來。

幸虧冷氣沒這麼脆弱,沒有因為這逆流而上的水而損壞,不然災情除了木地板,恐怕還要加上冷氣機一臺了。

這時候,專家決定拿出一臺水管阻塞探測儀器,想透過該探測器尋找堵塞的位置,並開始準備拆牆。

比較讓我訝異的是,這臺探測器有大約三公尺的誤差範圍,因而只能沿著牆面大面積地開鑿。這種誤差範圍讓我甚至都開始懷疑,該探測儀到底有沒有發揮到任何功效,還是僅僅起到一種安慰劑(placebo)效果。

在費盡千辛萬苦替換堵塞的水管後,當然還要進行牆面的修復。首先,我們需要在破損周圍塗上黏膠,並分次補上水泥。

這個過程並不如想像中簡單。如果忽略了地心引力的影響,直接一次性地將水泥填補在破損處,水泥便會因重力而下滑,導致牆面接合不完全。

牆面修補的實踐知識在於:

除了水泥以外,必須使用能接合新舊水泥面的黏膠,且必須分多次進行。

若不在構思階段充分地考慮各種可能性,就必然會在實踐時遇到更多困難。像是「黏膠要多久才能有效地與水泥結合」、「該過程要分幾次才能得到滿意的效果」⋯⋯這些寶貴的實踐知識,就是專家們透過細緻的觀察與實作為我們累積下來的。唯有深刻理解這點,你才能從心底感受到那份專業背後的堅持與努力。

「理論知識」固然重要——它就像設計階段的藍圖,為我們提供了基本的理解和預測——但有太多的細節是理論無法考量的。唯有當理論遇到現實問題時,那些真實卻未曾被預判的問題才得以浮出檯面。

「實踐知識」則來自於我們在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這些經驗教會我們如何應對突發情況、提高工作效率,並揭示了「理論知識」中未曾考慮的細節。

透過「最小可行方案」能夠獲得逐步改進的過程,使得計劃不再只停留於藍圖中,而是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帶來實質性的進展。

最後,給即將入住新房的你一個建議:請親自檢查排水孔的狀況。不要只做象徵性的檢查或表面測試,最好灌入大量的水測試,以確保排水暢通。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先降噪,再聚焦:做自己的人生規劃師,建立「消除雜訊、激發潛能」的高效能原則。》,有鹿文化出版

作者:洪瀞

TAAZE讀冊生活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成功者領路──
8種專家致勝心法X8篇高效子彈筆記,
科學思維聚焦核心,為人生降噪,奪回人生主控權。


  • PTT表特版暴動!成大天菜教授、暢銷作者洪瀞,引頸期盼最新力作!
  • 各界權威力薦!「NASA獎學金得主、哥大博士」不藏私的成功法則!
  • 逆風海歸,捨棄科技業高薪,致力改善臺灣教育環境,貢獻所學。

對於處在資訊過載且碎片化時代的現代人而言,如何以更高效、創新與靈活的模式,取代傳統的線性思考與工作模式,是相當重要的課題。而在科技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又該如何保持定錨情緒,避免注意力分散與精神內耗,亦是值得學習與練習的能力。

本書由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獎學金得主、哥大博士、成功大學土木學系的洪瀞教授,透過多篇引人入勝的小故事與寶貴的生命經驗,循序漸進地針對「建立強健心態」、「精準高效實踐」與「打造未來版圖」等層面,提供科學系統化的思維與技法。

建立強健心態:科學思維聚焦核心,為人生降噪,做自己的人生規劃師。

✧ 開闊胸襟廣納資訊,「先學習再決策」,保持彈性從容的處世之道。
✧ 以降噪耳機的「中和抵銷」原理升級「內心的護城河」,抵禦外部干擾。
✧ 接受負面情緒的存在,釐清根源並條理地解決,避免陷入「白熊效應」。
✧ 「逆向思維」與「皮克斯創意方法」擁抱失敗,找尋成功的最佳途徑。
✧ 「時間管理矩陣」檢視進度,不迷航於繁瑣事務中,更專注於核心。


精準高效實踐:理論建構框架,實踐賦予生命,用對方法實現最佳成果。

✧ 「個人代理」策略性管理與分析資訊,避免陷入無窮盡的發散思維。
✧ 「最小可行方案」踏出第一步,將構想轉為現實,提供可改進的基礎。
✧ 有如大腦外部記憶體的「執行清單」規劃日常,維持工作秩序與效率。
✧ 「將重點濃縮成一頁」在無序中鎖定重點,提升理解力與記憶效率。
✧ 掌握原理比記住細節重要,不僅能簡化過程,更能快速找出問題點。


打造未來版圖:擺脫短期誘惑,專注長期積累,命運只犒賞持續學習的人。

✧ 養成撰寫「有故事的日記」的習慣,將現下的記憶帶往未來。
✧ 試著編織一個「虛構故事」,幫助自己記憶龐雜的知識或理論。
✧ 運用「MECE原則」系統性拆解與分析問題,做出明智的決策。
✧ 回溯靈感來源,同時預測其效果,提升思考廣度並掌握核心。
✧ 為自己保留「Me Time」,給予沉澱、反思和重整的機會。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