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他們面試經驗多且有備而來。這類應徵者一個自我介紹能做十五分鐘,隨便拎出一條工作線或事例,就能侃侃而談半個小時。你聽得津津有味,卻不知這很可能是對方提前就準備好了,故意說給你聽的。而不想讓你聽的,則會被其完美略過。
文:賈琳潔
面試老鳥靠關鍵八字
不同於白紙的應屆生因為經歷太少不好面試,履歷豐富的「職場老鳥」,則因為對各段經歷都信手拈來、過於熟練,又讓你面臨了新挑戰。
第一份挑戰,來自對方的工作經歷多且時間跨度長。在動輒十幾年的履歷下,有的應徵者幾年一跳,在五、六家公司工作過,其中有基本在一個行業和職能下深耕的,也有接連跨行業、跨職能摸爬滾打的。還有的求職者就算沒換過公司,但在一個公司十幾年下來,也經歷過各種不同職位的工作;哪怕在同一個職位下,每年做的事情也不一樣,光羅列的項目就能占滿整頁簡歷。單看簡歷就知道,這是個有故事的人,但在這麼豐富的資訊下,如何抓住重點,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
第二份挑戰,來自他們面試經驗多且有備而來。這類應徵者一個自我介紹能做十五分鐘,隨便拎出一條工作線或事例,就能侃侃而談半個小時。你聽得津津有味,卻不知這很可能是對方提前就準備好了,故意說給你聽的。而不想讓你聽的,則會被其完美略過。假如你洞察有力,便會發現了這不是你想要的,但面試時間有限,你又需要在時間和有效資訊的收集面前糾結、取捨。
為了解決上述挑戰,需要落實這種類型面試的八字關鍵目標:整體把握、準確切入。既不能像盲人摸象般以偏概全,要知之全貌,又不被牽著鼻子走,要主動把握節奏。
要實現這八字目標,關鍵的方法在於:先見林,再見樹。先了解整片樹林的占地面積、樹木分布、樹木種類、生長歷史,再挑選某棵樹做具體研究。在面試中,先見林,見的是邏輯主線,是對應徵者的整體認知;再見樹,見的是能夠展現勝任力行為的關鍵事件,而且是由你主動選擇、精準切入。
先見林—整理邏輯主線
邏輯主線由三條支線構成:時間線、動機線、職責線,三者缺一不可。
時間線:從時間順序、長度上,串聯應徵者畢業至今履歷,核實資訊,排查空白期。
為了掌握面試的主動權,一上來不要問「請你做自我介紹」這種常規問題,可以用「請你按照時間順序,羅列一下從畢業至今的各段工作經歷起止時間」取而代之。
問題發出後,你可能會遇見兩個挑戰。一是應徵者沒有按照你的期待快速羅列自己的經歷,而是進入侃侃而談模式,使用有備而來的自我介紹。這時你可以即時打斷他,「不好意思打斷一下,這裡不需過多展開,先讓我了解一下你的工作脈絡就可以。」
另一個挑戰是,應徵者回答得不完整或者含糊其詞,你沒有拿到完整的時間線。為了規避這種問題,最好在發出上文的提問後,馬上拿出面試紀錄表,做出對方一邊講,你一邊記錄的行動,這樣他就明白你需要記錄他說的關鍵資訊,會更認真的回顧過往,並羅列講給你聽。
邊聽邊記錄,很快就能發現哪段經歷的時間和簡歷不符,哪兩段經歷間出現了空檔。每發現一處疑問,就可以打斷、請對方澄清,直到手中的整體時間線清晰、連續、可信。
動機線:從離職和求職動機上了解應徵者過往工作心路歷程,探尋本次求職的動機。
不要問他每一份工作的離職原因和入職下一間公司的原因,可以用更有效率的「過去經歷了這麼多份工作,每次讓你離開的原因有什麼共同點,又有什麼變化?同樣的,吸引你加入這些公司的因素又有什麼共同點和變化?」取而代之。
這個問題一發出,應徵者基本都會陷入思考,而這既能規避候選人提前準備、包裝好的回答,又能看出他真正的看法以及總結能力。他回答的邏輯必須是互相呼應的,而非割裂的一個個離職原因,且經過這樣的提煉,你能初步判斷他當下的求職動機。
職責線:透過了解應徵者履行過的職責、任務和專案,梳理其職責變遷、經驗構成與能力展現的重心區域。
同樣的,不必詢問每份工作的職責和業績表現,只需要把「變化」的理念植入不同場景。具體的提問例子如下:
- 「過去這麼多份工作中,你的職責發生怎樣的變化?」
- 「如果把你過去這些年解決過的工作問題分成幾個大類,你認為包括哪幾類?其中最難的是哪些?」
- 「你在一個職位上持續工作了八年,前公司對你的績效指標有過什麼不同要求?」
- 「哪幾次你超越了績效指標要求,哪幾次績效指標完成得不盡如人意?」
- 「哪些年的工作壓力超過尋常?分別經歷了什麼情況?」
這些問題彼此都有相關性,挑出兩到三個發問,很快就能打開了解應徵者職責履行和表現的大門,讓你在短時間內對他做過什麼、哪裡做得好、哪裡有欠缺、應對過什麼挑戰,這些關鍵資訊得到整體把握。
經過了「先見林」的三條線梳理,你已經掌握了主動權。如何檢驗你是否做到?答案是,如果你能在腦海裡用講故事的方式,把這個應徵者的工作情況表述清楚,就證明你可以進入下一步「再見樹」了。
再見樹—主動切入關鍵事件
為什麼要切入關鍵事件?因為關鍵事件最能展現應徵者的能力。而主動切入,是在「先見林」的基礎上找到了突破口,水到渠成的進行深挖。
例如,你要確認對方的抗壓能力,在得到應徵者關於「先見林」中「哪些年的工作壓力超過尋常?分別是什麼情況?」的回答後,選取其中跟你所招聘職缺的壓力場景最為相似的那段經歷,單刀直入的使用STAR模型進行追問,「請你就這段經歷具體講講,當時的任務目標是什麼?差距在哪裡?你做了什麼?後來結果如何?」
再比如,要考察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用「先見林」中「如果把你過去這些年解決過的工作問題分成幾個大類,你認為是哪幾類?其中最難的是哪些?」,在應徵者回答的「最難的」問題類別中,同樣挑選和目標職位場景最為相似,或者最能展現解決問題能力關鍵行為的某一個類別,直接使用「STAR模型」發問「在這一類的難題中,近兩年中最占用你時間去解決的一次是什麼情況,當時的問題是什麼?」
如此應用,你可以嵌套進各種不同能力的考察中,比如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協作能力、團隊建設能力等。
以適應能力為例,在「先見林、再見樹」後,你將能自信的講出類似下文的故事:
該應徵者有十年製造業供應鏈管理經驗,每三年左右都會因發展空間有限而離開上家公司,並在每次跳槽後都得到了職位上的晉升和職責的擴展。據此,我需要考慮現有職位和職業發展對其的吸引力,並進一步評估他的企業忠誠度。在適應能力上,他雖然十年中都在製造業,但先後就職的公司在企業性質、產品、文化上都有不同,在就職每一家公司時都需要適應、學習和調整,尤其最後一家,挑戰最大。
透過追問這個事件,應徵者能展現構成適應能力的關鍵行為,如根據工作的需要而改變人際和專業上的行為方式,樂於接受新的工作流程和技術並能保證工作效果,所以我評估其具備我們所需要的適應能力。同時,他在融入上家企業的過程中展現了良好的學習能力,能夠使用有效的學習方法,主動吸收新的知識、技能,並較快的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去,促進了工作目標的達成。
對於在職場馳騁多年的應徵者,你不光可以用有效的方法高效收集資訊、更精準的評估,還能一石二鳥,用一個事件問出多種能力展現情況。現在,快去實踐一下吧!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帶人高手:教了、罵了 還是沒進步?火爆的、會哭的部屬怎麼溝通?選人、用人、留人的痛點管理與應對策略》,大是文化出版
作者:賈琳潔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教了、罵了,還是沒進步?如何下指令,部屬才會把事情做對?團隊起內鬨,我該強行介入,還是讓他們自行處理?沒自信的愛哭部屬、自尊心過強的火爆部屬,怎麼應對?得力員工提辭職,該慰留嗎?他是一時衝動還是心意已決?
作者賈琳潔曾任職外商優創數據技術有限公司(ReSourcePro),15年期間由人力資源助理升職為招聘負責人。一年內成功招募2,000名優秀人才,面試超過萬人。
本書列舉所有主管會遭遇的狀況:工作指派、危機處理、激勵技巧、選才、留才……以真實情境,點出主管最常遇到的「痛點」,並提供應對策略──
交派任務的技術:部屬教了、罵了,還是沒進步?你得改變下指令的方式:從「我說你聽」變成「你說我聽」!請他自己提問、複述、製作樣本,確認共識。
給意見要即時,少用形容詞:「不夠細心呀」、「要多點耐心」,要換成具體、能指導行為的表述:「這個錯誤可以透過比對原始資料避免,多檢查幾次再交。」
你的和他的情緒,都要管理:成員鬧內鬨怎麼處理?根據衝突強度、員工成熟度,判斷是否介入。萬一是自己誤會部屬,怎麼道歉會讓你的「對不起」更有誠意?脾氣火爆員工怎麼溝通。自尊心強的人怎麼教?動不動就哭、見你就躲的部屬,怎麼管理他的情緒?
你無法改變一個人,只能選對人:白紙應屆生工作經驗少,只能評估穩定性。面試時怎麼判斷?老鳥呢?留意那種把「看別人處理的經歷」當作「自己經手」的吹噓。有三種人,能力再好也不能要。哪三種?
留才,人在心也在:留人,就像追女生。得讓對方知道:「我很重視你」、「你選我很值得」。所以,唸對他的名字、迅速回應他的需求,讓他了解繼續留下有啥好處。所有離職都有跡可循,怎麼預判?離職效應會傳染。有五種人最容易受到離職傳染的影響。如何預防、穩定軍心?
五大模板、46個場景分析,主管選人、用人、留人的痛點管理與應對策略。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