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本書作者松田充弘的人生,也是因為和曼陀羅表格開發者松村寧雄相遇而改變。松田認為,曼陀羅表格除了達成目標、實現夢想,也能當成創意發想的工具使用,從中可以學到了解自我、經營人生的方法。松田顛覆PDCA(Plan規畫→Do執行→Check查核→Action行動)的觀念,鼓勵我們改以CAPD(Check查核→Action行動→Plan規畫→Do執行)的方式使用曼陀羅表格。
文:松田充弘、松村剛志
曼陀羅是闡釋人心的圖
在我們帶大家了解曼陀羅表格的具體寫法之後,你對曼陀羅有多少了解了呢?如果不是對佛教有興趣的人,就算看過曼陀羅,也不太知道曼陀羅的意思吧?
為什麼曼陀羅表格這張3×3九宮格的圖可以幫助我們達成目標與解決課題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曼陀羅,解開這個謎團吧。
曼陀是闡釋人心的圖。說得更具體一點,曼陀羅告訴我們「我們的內心是由彼此互相影響所形成」。
接著為大家依序說明。
假設眼前有一位男性,在妻子的眼中,他是一位「可靠的丈夫」,在母親眼中,他是「可愛的兒子」,或許從上司的角度來看,他是一位「常犯錯的部下」,但從同事來看,或許他只是一位「同事」而已。由此可知,這世上的每個人的「樣貌」都會隨著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而改變。
除了人類之外,這世上的每樣「東西」也有相同的情況。對我們來說,每天使用的筷子是「吃飯一定會用到的道具」,但是對於部分的外國人說來,筷子不過是「再平凡不過的小木棒」,如果把用來吃飯的筷子拿去刺別人,筷子就會立刻變成「凶器」。
由此可知,不管是人還是物品,都無法以固定的觀點看待,這就是「人與物品都會與其他人或是其他的物品產生不同的關係,樣貌也會跟著改變」的法則。
與上述這位男性有關的印象只存在於旁人與男性之間的關係,換言之,本來不具實體的人或物只是在與他人(客體)的關係之中,扮演了「某種角色」而已。
這世上所有的人與物本來就不具有任何實體,只於與他人(客體)的關係之中存在的概念稱為「相互依存法則」,而佛教將這種世間萬物都不具實體的現象稱為「空」。
曼陀羅則是一種在上述的相互依存法則之中,幫助我們看待客體的手段。曼陀羅表格的重心之所以是「相關性」,是因為曼陀羅表格正是觀察在相互依存法則之下的客體會產生哪些變化的結構。
此外,曼陀羅還有一個非得誕生的理由。那就是闡明「內心的結構與機能」。
我們的內心就像是年輪蛋糕一樣,是由四層八個心所組成。最外面的第一層為「感覺器官」。
所謂的感覺器官與我們的五感一樣,分成五個心。第一個心是「視覺」,第二個心是「聽覺」,第三個心是「嗅覺」,第四個心是「味覺」,第五個心是「觸覺」。
這五個心會將來自外界的資訊傳入位於內心第二層的第六個心,也就是所謂的「意識」。這裡說的意識是在感覺器官送來資訊之後,解讀資訊的心,又稱「顯意識」。比方說,當我們覺得「這道湯好好喝喔」或是「那台車好酷」,純粹都是在感覺器官接受資訊之後,我們的意識對這些資訊做出的解讀。接著,意識會把這些解讀結果傳至內心的第三層。
內心第三層的第七個心是「情緒」。所謂的情緒又稱為「潛意識」,這部分會判斷意識送過來的解讀結果是「喜歡還是厭惡的情緒」。比方說,當你覺得「那台車的確很酷,但好像很貴,我絕對買不起,開這種車的人真讓人不爽啊」,就是第七個心的「情緒」做出如此的解讀。
最後,也是位於深處的是第八個心,也就是「儲藏的心」。第八個心會記錄從出生到現在的所有行動、說過的話與發生過的事件,換言之,這裡就是記憶的儲藏室。此外,我們的父母親、祖父母以及祖先的行為也都會存在這裡。換句話說,儲藏的心就是產生七個心的認知(表象)的泉源。
在了解內心的結構與機能之後,你覺得我們的行動最受內心的哪個部分影響呢?
許多人都覺得,第六個心的意識(顯意識)就是所謂的理性控制了我們的情緒,因為人類不是動物,是能理性控制自己的生物,所以就算偶爾會被情緒沖昏了頭,通常還是由「意識」控制內心,不過,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真正主導內心的是第七個心,也就是所謂「情緒(潛意識)」。
假設你曾經被狗咬過,當時感受到的恐懼會轉換成可怕的記憶,深植於儲藏的心。等到你又遇到狗,就算這隻狗看起來很可愛,也絕對不會咬你,但內心的情緒還是會讓你反射性地害怕眼前的狗。換言之,情緒會從儲藏的心調出過去的記憶,然後對意識下達「快感到害怕」的命令,聽起來情緒就像是發號施令的司令塔對吧。
或許有少部分的人在聽到「我們的內心由情緒支配」這種言論會說「我不是那種被情緒支配的人」。的確,情緒不會常常失控,通常都是很平穩低調的。
不過,若是發生什麼問題,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會流於情緒,做出不合常理的判斷。請大家回顧一下自己的人生。我們平常好像很理性,但是在發生問題、遇到麻煩或是與別人有些衝突時,那道名為理性的濾鏡就會突然變得霧霧的,我們也會受到起伏劇烈的情緒支配,無法看清事物的本質。應該有不少人都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在情緒之前,理性就是如此地無力。
綜上所述,曼陀羅這種圖案讓我們知道「我們的內心(尤其是情緒)創造了世界」的這個真理。
曼陀羅連結大腦和內心
接下來讓我再稍微介紹一下曼陀羅。
前一節介紹了曼陀羅誕生的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這世上的任何人與物都沒有實體,「樣貌」會隨著與他人(客體)的關係而改變,而曼陀羅就是了解這種相互依存法則的圖。
第二個理由是,我們的內心是由第七個心的「情緒(潛意識)」主導,而情緒會與儲存過去所有記憶的「儲存的心」連結,然後控制第六個心的「意識(顯意識)」與「感覺器官」,而曼陀羅則是讓我們了解這個過程的圖。
換言之,曼陀羅讓我們透過影像了解人類內心的「特性」,而這個特性就是「不具任何實體的萬物的樣貌會隨著與他人(客體)之間的關係而改變」以及在名為情緒的心掌握主導權的狀態下,我們人類是透過「情緒這個濾鏡看待這個世界,以及自己打造自己的世界」。前面也提過,佛教將這種「這世上萬物不具實體」的現象稱為「空」。
接著讓我繼續說明「自己打造自己的世界」是什麼意思。假設你走在森林裡面,看到一條看起來像是蛇的細長物品掉在前方的地面。此時若是產生「那是蛇,好可怕」的恐懼,你的內心就會將這個細長物品辨識為「蛇」,但是當你走進一看就會發現,那只是看起來像蛇的「繩子」。如果再進一步觀察,就會發現這條繩子是由無數的「稻草」編成。
這就是「你的內心創造了世界」的例子,佛教將這種人類內心的特性稱為「唯識」,也就是「一切都源自意識」的意思。
剛剛這個蛇、繩子、稻草的比喻在佛教是非常著名的比喻。於佛滅之後的第三個世代出現的弟子世親則以「人類眼中的河流,在魚的眼中是道路與家」的比喻解釋「唯識」。就算身處相同的世界,不同的人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都不同,所以「我們是自己創造自己的世界」。
由於曼陀羅的結構如此,所以才能傳遞非常有意義的訊息。
第一個訊息是,這世上的人與物沒有任何實體,人與物的樣貌會隨著與他人的關係而改變,所以「當我們改變內心的狀態或是看待世界的方法,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簡單來說,我們的內心是由第七個心的情緒所控制,而情緒與儲藏的心會一起影響意識。由於「內心的狀態」會隨著情緒改變,所以只要斬斷情緒與儲藏的心的連接,就能取回內心的主導權。這也是曼陀羅告訴我們的第二個訊息。
請大家回想上一節提到,害怕被狗咬的例子。當你曾經被狗咬,那分恐懼的記憶就會存入儲藏的心。這個儲藏的心會與第七個心的情緒聯手,卻不會與意識聯手。
所以情緒(潛意識)會跳過第六個心的意識(顯意識),直接將「被狗咬的恐懼」傳遞給第一到第五的心,也就是感覺器官。
因此當你遇見另一隻狗,哪怕那隻狗看起來一點都不可怕,你也會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產生各種反映恐懼的生理反應。
如果我們能夠反過來以意識恐制情緒,就不會發生上述這些現象。就算儲藏的心儲存了恐怖的記憶,只要意識下達「不用怕,那隻狗不會咬你」的命令,你的身體就不會出現那些反映恐懼的生理反應。
只不過現實並非如此。就算你知道「不用害怕那隻狗」,還是會不自覺地因為害怕而產生各種反應。我們的心就是如此,因為情緒握有心的主導權。
綜上所述,曼陀羅是能幫助我們切換情緒與儲藏的心的連結,讓我們取回內心主導權的工具,這也是曼陀羅表格之所以蘊藏著「不可思議之力」的原因。
曼陀羅是距今1200多年前,佛教開宗祖師佛陀的第四代密教弟子發明的圖案。由於是根據上述的內心結構所發明的圖案,所以才蘊藏著帶領現代人的力量,幫助我們正確地思考與做出正確的行動。
前面提到,曼陀羅是能說明人類內心的結構與機能的圖,而現代科學也找到許多足以證明心與大腦本是同一物的證據。換言之,曼陀羅與我們的大腦擁有相同的結構。
美國腦科學家保羅.麥克萊恩(Paul Donald MacLean)於1968年發表的研究結果指出,人類的大腦是由爬蟲類的反射腦、哺乳類的動物腦,以及新哺乳類的動物腦所組成,換言之,這三個屬於人類理性的腦維持平衡時,人類的大腦才得以形成。
意思是爬蟲類的大腦(鱷魚的大腦)相當於我們的小腦,哺乳類的大腦(豬的大腦)相當於我們的中腦,人類(新哺乳類)的大腦則相當於我們的大腦。小腦是與中樞神經、自律神經連結,主掌本能的部分,中腦又稱為大腦邊緣系統,掌管的是情緒與記憶的部分,至於大腦的部分又稱為大腦新皮質,是主掌感覺器官與理性的部分。
想必大家已經發現,麥克萊恩博士提出的大腦結構與機能,與曼陀羅指出的內心結構與機能十分相似對吧。意思是,第六個心的意識相當於大腦之中的理性腦,也就是大腦的部分,第七個心的情緒相當於大腦之中的情緒腦,也就是中腦的部分,至於第八個心的儲藏的心則相當於大腦之中的反射腦,也就是小腦的部分。
綜上所述,曼陀羅除了可闡明我們的大腦與內心的結構、機能,還是能幫助我們達成目標與解決問題,為我們指出康莊大道的工具。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大谷翔平也在用的曼陀羅思考法:實現夢想、達成目標的九宮格計畫表》,經濟新潮社出版
作者:松田充弘、松村剛志
譯者:許郁文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規畫人生、設定目標、執行計畫,
無論是生活或工作,各種領域都能用得到!
「不曉得該如何設定目標、擬定計畫。」
「即使有計畫,卻無法順利執行。」
可能你也遇過這種情形,這時候,你需要曼陀羅表格。
曼陀羅表格分為3×3的九宮格,以及從九宮格延伸的9×9表格,正中央通常會寫這張曼陀羅表格的主題,旁邊填入達成主題的實踐方法。曼陀羅表格是松村寧雄先生在1979年開發出來的,只要將想到的事情填入,就能幫助人們達成任何目標。
知名的職棒選手大谷翔平高中時期,就親手寫下了9×9曼陀羅表格,正中央寫的是「八個球團第一指名」,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大谷在這個主題的周圍,寫下實踐方法,分別是:運氣、心理、控球、球速160公里、人品、鍛練體格、球勁和變化球,接著再將這八個領域都再展開成九宮格,逐一寫下方法,讓行動化為習慣,進而實現目標。
本書作者松田充弘的人生,也是因為和曼陀羅表格開發者松村寧雄相遇而改變。松田認為,曼陀羅表格除了達成目標、實現夢想,也能當成創意發想的工具使用,從中可以學到了解自我、經營人生的方法。松田顛覆PDCA(Plan規畫→Do執行→Check查核→Action行動)的觀念,鼓勵我們改以CAPD(Check查核→Action行動→Plan規畫→Do執行)的方式使用曼陀羅表格。
在書中,松田分享「什麼是世界級人物都在應用的曼陀羅表格?」「大谷翔平的曼陀羅表格有什麼厲害的地方?」「曼陀羅表格為什麼是九宮格?」並且將曼陀羅表格結合提問,開發出「魔法提問曼陀羅表格」,光是回答提問,就能讓人生與職場變得更豐富。
松田認為,曼陀羅表格具有八種特性,包括:
- 全面關照
- 了解整體與局部的關係
- 解決各種問題
- 一邊腦力激盪、一邊整理創意
- 掌握階層化資訊
- 掌握本質
- 分享資訊
- 視覺化
書中也附有空白的曼陀羅表格,讓你可以一步步填寫,重新想一想自己沒想過或是不曾發現的問題。讓你也能像大谷翔平一樣,改變人生、實現夢想!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