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人生幸福的基礎,可以分為三個資本:社會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幫助你掌握如何做出「合理決策」,在關鍵時刻做出讓遺憾最小化的選擇。第二部分具體說明如何在幸福的三大資本中善用合理決策,做出低成本、低風險、高效益與高回報的選擇,為自己規劃出理想人生。


文:橘玲

時間效益的本質是人際關係成本
在年輕人中,以一點五倍速看電影、跳過沒有對話的場景已經很普遍了。當被問到為什麼這樣做時, 他們的回答是「因為時間效益比較高」。時間效益(TP,Time Performance),指的是在相同的時間內盡可能獲得更多的回報。可以說,它是時間版本的性價比。

據作家稻田豐史所說,時間效益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為「內容太多」(稻田豐史《快轉看電影的人們:快速電影、劇透——內容消費的現在式》〔映画を早送りで観る人たち ファスト映画. ネタバレ コンテンツ消費の現在形,中文書名暫譯〕,光文社新書。)過去只有電視、廣播、電影和漫畫,但現在網路上有大量的影片和音樂(或部落格、小說、漫畫等)被上傳,而且其中很多都是免費或近乎免費。

在社交網站上,年輕人們每天都會收到朋友發送來「這部電影很有趣喔」並附上連結的訊息。因為不知道那個的話就無法融入話題,所以會用快速電影(N分鐘看完⃝⃝電影)來確認概要、在劇透網站上檢視重要場景,然後以一點五倍速播放電影。

在傳統的市場經濟中,企業爭奪「消費者的錢」這個有限資源。人們可能沒有多少錢,但休息日有時間可以享受櫥窗購物的樂趣、看各家型錄做比較來選擇產品。

然而,現在則是對「用戶時間」這個稀有資源來進行激烈的競爭。我們正在從貨幣經濟轉向「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

在社交網站和社群網路遊戲中,用戶花費的時間和企業的利益有直接關係。結果,包括個人(YouTuber等)在內的所有企業,為了引起用戶的關注,一直不斷地在創作內容。

為了因應市場上內容氾濫,用戶越來越注重時間效益。最終,因為他們變得可以在同一時間內消費更多的內容,所以企業就在內容上投入更多。這場「軍備競賽」使得內容量已經遠超出了人類認知的極限。

據稻田先生表示,年輕人會試圖透過快轉電影,來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時間效益,原因是「為了能跟上朋友的對話」。音樂、動漫、電視劇等都有它的最佳時機,如果你無法對社交網站等推薦的內容快速做出反應的話,整個場子就會冷掉。

如此一來,如果本來就沒有朋友的話,也就沒有理由這樣做了吧。從這裡可以看出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人際關係需要很大的成本。

現在的年輕人,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資源來維持友誼,即便如此,時間還是不夠用,所以會快轉或跳過影片。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减少朋友,就會產生大量的時間資源」。那麼,為什麼不那樣做呢?

關於這個鮮少談論的問題,讓我們留到「社會資本」那部分再討論吧。

多工處理只會降低生產力
多工處理曾經被倡導為提高時間效益的一種方式。就像電腦可以同時執行多項任務一樣,據說,如果你可以同時執行不同的任務,例如「思考企劃案」、「回覆電子郵件」和「傾聽妻子抱怨孩子在學校發生的麻煩事」,工作效率將會大幅提高。

但是在那之後,多工處理的熱潮迅速平息,現在幾乎沒有人在說這個詞了。因為根據腦科學的實驗表明,大腦原本就不是能夠進行多工處理的結構。

要找到螢幕上的「垂直藍色條」,就必須把它和「水平藍色條」、「垂直紅色條」區分開來。透過給猴子這項任務來研究大腦活動的實驗中,當猴子在分辨是「紅色還是藍色」,或者是「水平還是垂直」時,檢測到了不同模式的β波(十九至四十赫茲)。

更有趣的是,在執行此任務時,瞬間出現了α波(六至十六赫茲)。這個低頻的腦波是任務的切換開關,似乎具有在「紅/藍」和「水平/垂直」之間切換注意力的作用。(茱莉亞.蕭爾〔Julia Shaw〕《記憶如何對你說謊:為何我們對兒時記憶、不存在的兇手、重大日子的細節總是信以為真?》,鐘沛君譯,商周出版。)

在任務之間切換,必須停止不相關的想法,這往往會消耗認知資源。表現當然會受到影響。

如果你在開車時使用手機,剎車反應可能會變慢。意識負責談話,無意識負責駕駛,看起來好像角色劃分的很好,但當你遇到需要緊急剎車的情況下(例如足球滾到路上來),無意識就會詢問意識應該怎麼辦。這時,如果你的意識正在從事另一項任務(例如打電話),反應就會相對地遲鈍。在實驗中,開車時使用手機和酒後駕車一樣危險。即使切換到免持通話,但實際上反應時間的延遲幾乎沒有改善。降低司機表現的不是單手操縱方向盤,而是在開車時打電話。

試圖透過多工處理來提高工作效率,等同於喝得醉醺醺地在工作。本意是想要解決「時間不夠用」的問題,但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因此,讓我們確認這件事,時間限制是一個「無情的現實(無法改變的重力問題)」,所以沒有簡單的方法可以去避開它。

將遺憾最小化,而不是將滿足最大化

人們之所以注重性價比和時間效益,是因為現代社會有太多選項,以至於難以做出選擇。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在二00四年提出「太多選擇讓人難以做出決定,從而導致幸福感下降」的論點,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巴里.施瓦茨《只想買條牛仔褲:選擇的弔詭》,劉世南譯,天下雜誌。)

施瓦茨將凡事追求最好的人稱為「利益最大化者」,並認為在這個選擇急劇增加的高度消費社會中,這樣的策略總有一天會失敗。無論你做出哪個選擇,你最終都會後悔,心想「我本來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結果,你會變得無法做出決定,然後再次後悔「我當時就應該做出這個決定」。

心理學家希娜.艾恩嘉(Sheena Iyengar)著名的「果醬實驗」也證實,選項太多會讓人難以抉擇。艾恩嘉出生於從印度移居北美的錫克教徒家庭,從小就患有遺傳性視覺障礙,到了高中時完全失明,即便如此,她也沒有放棄學術之路,並以許多獨創性的研究受到了關注。

一九九0年代,美國高級超市的食品賣場擺滿了十五種礦泉水、一百五十種醋、兩百五十種芥末、二百五十種起司、三百種果醬和五百種農產品。

店長相信豐富的品項是無可取代的,但還是想知道要給顧客多少選擇才好。於是决定協助艾恩嘉的實驗。

艾恩嘉在食品賣場設置了果醬試吃區,調查來購物的顧客對豐富的品項(二十四種果醬)和貧乏的品項(六種果醬),會有什麼不同的反應。

提供二十四種果醬時,購物者靠近試吃區的比例為六十%,提供六種果醬時為四十%。正如預想的那樣,豐富的品項成功地吸引了許多關注。

給來購物的顧客一張可用於購買果醬、一週內有效的一美元優惠券。幾乎所有喜歡試吃過的果醬的人,都用這張優惠券(折扣一美元)購買了果醬。

最後,優惠券的統計結果與預期相差甚遠。在試吃了六種果醬的顧客中,有三十%實際購買了果醬,但在試吃了二十四種果醬的顧客中,實際購買的比例僅為三%。結果,貧乏品項的果醬銷售額高達六倍以上。(希娜.艾恩嘉《誰說選擇是理性的:揭露選擇背後的真相,轟動學界與商界的經典之作》,洪慧芳譯,漫遊者文化。)

選項多的話就會消耗認知資源,所以會覺得「便宜個一美元無所謂」而失去購買慾望。話雖如此,當我們在選擇的時候,並不會有好心人來幫我們減少選項。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

針對這個問題,施瓦茨建議我們應該做一個「滿足者」(Satisficer),而不是一個最大化者。滿足者是指那些「只要是覺得還算不錯的東西就好,不會去想說可能在哪裡還會有更好的」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標準,「如果在第一家商店找到一件符合自己尺寸、品質和價格標準的毛衣,就直接買了。不會去考慮說,在轉角的店可能會有更好的東西、可能會更便宜之類的。」

如果是這個滿足者策略,似乎可以很好地應對「選擇太多」的現代。但很遺憾的是,這也不是萬能的。

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然而現在,婚姻介紹網站上刊登了大量具有吸引力的候選伴侶照片、經歷、年收入等等。到時候你會不會想:「因為達到了最低標準,那就這個人了吧?」

現代人的幸福感已經因為有太多的選擇而降低,但我們無法強行減少選項,也無法回到自由受限的前近代社會。於是,我們的人生就變成了選擇與遺憾的無限循環。

儘管如此,這種「將遺憾最小化,而不是將滿足最大化」的滿足者策略,在合理設計人生基礎上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啟發。但是在討論這一點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對成功來説最重要的「睡眠」和「散步」。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最高CP值的人生設計課:關鍵時刻把遺憾最小化,只付出20%努力,也能獲得最理想的生活》,高寶出版

作者:橘玲
譯者:陳筱茜

TAAZE讀冊生活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如果你沒做這個選擇,你會有多大的遺憾?
在複雜的現代社會裡,沒有完美答案,也沒有零風險方案
最好的選擇,就是最不會後悔的選擇!
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都在用的「讓遺憾最小化」決策框架
幫助你在人生關鍵時刻做出最正確的重要決策

幸福不只是一種感覺,而是可以透過量化與合理規劃來掌握的生活法則

我們時常羨慕會羨慕成功者的人生,並且先入為主地認為,要和成功者擁有同樣的資源,或者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擁有成功的幸福人生。然而,只要掌握「讓遺憾最小化」的「合理決策」,就能擁有理想的生活。

越想要成功、獲得幸福,就越容易陷入自我改善的無限循環,幸福感反而會下降。因此,本書的目標不是幫助你變得幸福,而是幫助你提升獲得幸福的基礎。

人生幸福的基礎,可以分為三個資本:社會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幫助你掌握如何做出「合理決策」,在關鍵時刻做出讓遺憾最小化的選擇。第二部分具體說明如何在幸福的三大資本中善用合理決策,做出低成本、低風險、高效益與高回報的選擇,為自己規劃出理想人生。

懂得「讓遺憾最小化」的人更容易成功

人生的基礎就是金融、人力、社會三大資本,而「合理決策」就是用經濟學邏輯為自己做出能獲得最大利益的決定。金融資本讓我們重新思考金錢與幸福的關係;人力資本讓我們掌握擊敗優秀對手的簡單策略;社會資本告訴我們,從身邊5位朋友的平均值,可以濃縮出我們的性格特質。

然而生命中可以投入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無法跳脫「一天只有24小時」的限制。因此,一味地複製他人的成功經驗,對我們的人生幫助有限。在有限的時間中,該做的是將遺憾最小化,而不是將選擇最大化。

合理的選擇,就是對個人而言CP值最高的選擇。本書提出的最簡單成功法則,就是善用「將遺憾最小化」的邏輯,在面對人生的關鍵選擇時,用符合你的個性與持有的資本,做出最低成本、高效益的決定。

只要能掌握把優勢最大化、遺憾最小化的思維,你也能活出人生的最佳解。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