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克里斯多福羅賓

北漂,一個去(2018)年縣市長選舉大熱的詞彙,用來暗指某個城市因為又老又窮而逼使青年離家拚搏的傾頹。

看著候選人振臂高呼的新聞畫面,一個個口沫橫飛相互齟齬彼此潑漆,身在北京三環的我歪著頭想是不是搞錯了些什麼?

決定出走

2018年1月,三十出頭歲的我辭去本來的工作,買了張單程機票,踏上從沒想過會踏上的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落地北京。

北京作為首都,也是政治、文化和國際交流中心,再加上以前歷史課本講述金、元、明、清建政於此,對這座城市總有種莊重威嚴的想像。

不過說實在這個選擇有點誤打誤撞,相較於許多台灣人前進氛圍環境相近的上海,當初只因為獵頭找上門,覺得新奇才再往下談;談了一個月左右我就做了出走的最終決定,主要是認為續留台灣未來幾年好像也就那樣,整體環境不上不下,感覺雖然不會更差但絕不會更好,不如抓住機會跳到更大的市場開開眼界,當然薪水比台灣同等級別高了點也是其中原因。

近距離觀察

實際到職後倒沒有太多不適應,由於我身處在行銷廣告業,執行流程和關注點在全世界都不會相差太遠,除了當地用詞跟部分制度略有不同,以及還必須重新認識和熟悉這裡特有的媒介生態與工具。

但最明顯的差異體現在這裡比台灣更國際化、更加速、更有侵略性。

因為市場大而吸引眾多外資外企與外國人,辦公室內也常駐幾個歐美籍同事,走在街頭也是更頻繁可見西方臉孔;同時因為預算多而有更多跨國合作的實現可能,不像在台灣最後往往卡在錢而無法選擇更好的團隊或執行單位。

做事上,包含老闆、主管和客戶對目標更加咄咄逼人、鍥而不捨,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狼性文化」。有時上司對我抱持著台灣人的溫良恭儉讓會為對方設身處地頗有微詞,常被提醒今天對別人的良善換來的可能是明天自己的困擾。

從封閉落後的到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人被要求學會狠勁拼搏,為了生存目的而拼了命的努力,更要共同為祖國的繁榮盛世奉獻心力。跟我差不多年紀的中國人在經驗了飛躍的發展與轉變後,見證到如台灣七、八零年代那般只要努力就能過上好日子的,都同比我們孜孜矻矻。

整個中國過去十幾二十年發展得很用力,透過整體區域性戰略協調發展,幾個億幾個億的砸,高樓紛起聲勢洶湧,從規劃、拍板、建設、完工,短短時間落成迅速,站在商業建築巨體眺望出去有種你正順著湍流的時代巨河航行的錯覺,中產階級以上好像錢都花不完似的,路上跑車名車多到讓人不禁懷疑人生。

儘管2018年經濟數據不太好,創28年來中國最低的經濟增長率,但仍比前一年增長6.6%,而台灣這幾年則都在保2求生存。

雖然大量裁員、緊縮從去年底就風聲不斷,滴滴喊裁15%;京東宣布2019年砍10%高管;美團要人才優化;華為打算「幹掉平庸的人」。不過這陣子試著打開本地求職App想觀望一下機會,還是不少職缺釋出,獵頭也都在積極搭線,每往上薪水少說能20%、30%加著談。

只是「台灣人」這身分明顯不再像十年前還有技術或能力優勢,遇到不少中國人言談中流露出自信與自傲,你必須再度武裝自己、強化能力、調整步伐,才能在這個就業環境中站穩,否則就會被這條巨河給拍打上岸。

職場文化衝擊與薪水跳階,的確蠻好的。

當然,也不是每個面向都是好的。

生存條件以上,生活水準以下

雖然在中國生活某些層面真的挺方便,尤其是行動支付,像在沃爾瑪超市邊逛就能自己用微信小程序刷條碼然後直接支付結帳,連繳手機費、繳水費、轉錢,用手機就能搞定;而物流興盛暢旺,想在家耍廢整天只要叫個外賣外送絕不會餓死,京東或淘寶購物最多三天一周就快遞到門口。

但是生存的基礎條件真還有待加強,無論吃的喝的呼吸的各種品質都讓人不太安心。

北京的自來水屬於硬水,含有的高濃度礦物質容易沉澱,加上管線老舊很難避免藏汙納垢,所以喝的水我都只喝瓶裝礦泉水;至於要吃下肚的食物能自己採買食材盡量自己煮,除了口味太油又偏鹹外,低價外賣店家用的食材、烹飪的環境都不透明;說到空氣,霧霾可說是一大特產(慘?),據說去年北京空汙已經算是近幾年好的了,但時常一早醒來發現窗外灰濛濛,就知道又得戴著口罩出門。

走在路上,甚至覺得民眾的公民素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隨地吐痰或在行道樹邊便溺真屢見不鮮;街邊常四散亂停的共享單車,到底為什麼會堆疊成小山或倒在樹叢裡,我一直沒法理解;無視於號誌穿越馬路的行人,以及沒想禮讓路人的轎車和四處竄行的送外賣機車,都讓習慣於守秩序的我緊皺眉頭。

迥異的社會體制和立場觀點

來之前許多人提醒我,到中國工作就把腦子放空不要想太多,只要關心薪水有準時入到戶頭比較實在。

因為享受便利生活的代價是你得出賣自己的個資,每個App帳號都深度綁定,實名認證是便利的核心來源,包含姓名、證號、電話、銀行卡號無一可匿。社會信用評分聽起來也難以想像,卻真實存在,要是被列上黑名單連高鐵飛機都搭不了。

而從各種人身隱私的監控到思想自由的種種限制,從過海關要求台灣人走其本國人通道到新聞媒體的極化立場報導,這裡的日常都挑戰原本在台灣所養育我的日常:民主價值和自由思維。

雖然認識到的本地朋友普遍對台灣都抱持著正面的好感,對台灣人都挺友善的;當提到了政治、社會體制及民族主義層面,甚至觸及台灣問題,那可就真義和團似了。

有時候就連翻了牆想在Facebook轉貼新聞或回應評論我都得猶豫再三,深怕不小心會暴露了我的立場而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第5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後,一個中國朋友問了我關於文化部長鄭麗君上的發言,問了關於「台獨」,儘管他沒什麼極端立場,但我還是挑選比較軟性的詞彙和隱藏個人的態度來說明,不是擔心刺激到他,而是社會監視和言論緊縮的無形壓力讓我會怕,怕自己會不會走出門就像李明哲一樣從此被消失。

記得還有一次老闆跟德籍總監在討論簡報,看到其中一張圖忽然激動著說:「拜託幫個忙,請用正確的完整中國地圖,台灣必須絕對得在裡面,否則會害我被抓去關的。」

身處在別人的國家,我雖然時常無法認同但尊重他們的律法規定、他們的體制、觀點和想法,但每當看見中國政府對台灣的壓迫和野心時,仍舊感到氣憤難平,但我真不能也不敢出口批評。這彷彿是文字獄的復辟。

一年過後

「是不是回不去了?」曾有朋友這樣問,相信這對於許多西進或的台灣人來說是個糾結的題目。以薪資和發展性而言,短期來看的確是的。

不過出國工作後,最讓我有感的不是真的賺了多少又或著經歷了什麼,而是納悶台灣到底為何會輸人這麼多。

衰敗的只有單一城市嗎?應該是整個國家的陷落吧。

當前掌權掌錢的掌舵世代還耽溺於亞洲四小龍的榮光,以為自身還很強很厲害,靠著壓低工資來創造利潤的老招持續,用昨天的商品想繼續賣給明天、後天、大後天,卻不思長進不想大步轉型升級,甚至有些還懷想著只要打進對岸大市場就能狂撈人民幣,真是忽視這裡特殊的市場玩法和制度獨特性,而且中國許多技術創新都早已走到世界前段班,哪需要大量採購Made in Taiwan。

當自己不先壯大起來、無法創造出不可取代性,只能開始依靠別人的善意而過活的時候,就算明天不落後,後天大後天也注定要淪為二流。

大學時我覺得對未來仍有希望前景,到讀完研究所出了社會,卻感受到深深的挫折感。

台灣106年度中產階級全年總薪資為47萬元,平均每月約3.9萬元,記得在台灣我是領略高於這個數字幾千塊錢,但差不多職銜卻在北京可以領到約1.5倍的薪資。看看我們最喜歡比較的韓國,過去20年間平均國民所得增加了267.8%,台灣卻只增加88.6%。
腦海中浮現離開前常聽到的那個詞:「鬼島」。

台灣整體生活品質其實是很讓人舒服的,而自由無拘的環境也相當舒坦,因為有比較,所以每次返台都更珍惜自己生長起來的這片土地,只是回到養活自己的現實面前還是不得不低頭,吞著恨鐵不成鋼的無力感繼續在外地討生活。

在維基百科上搜尋「北漂」,指的是從其他地方到中國首都北京謀生,卻沒有北京戶口的一類人。這座城市給這類人一份職業和一間出租屋,卻不承認他們屬於這個城市。在這些人的心理上也是一種漂的狀態,缺少一種心靈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這裡真的不是我的家。

北京相距台灣一千七百多公里,飛行時間三個多小時,但真不知道台灣還需要多久才能振作,才能脫胎換骨,才會煥然一新。

我真的很想回家。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