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約翰.漢尼斯
管理創新:引導之手
創新環境如何才能歷久不衰?在21世紀,不管你是社會上哪個層面的領導人,身處哪種產業、教育機構或政府機關,這都是你必須不斷思索的問題。
從我的角度來看,創新環境始於了不起、有創造力的思想者,他們願意冒險,做出前所未有的新東西。一旦你找到自己的人馬,身為領導人,你的工作就是讓他們發展,不要擋路。偉大的公司和大學都是創新的溫床,但要打造這樣的環境,你必須放手,允許有創造力的思想者自行決定,下一個機會在哪裡。
領導團隊也許知道,哪一些重要領域具有策略意義,如基因體學、機器學習,或是新的能源科技等。即使領導團隊看得出來,這些領域有研究機會,能為社會帶來很大的利益,也最好減少干涉研究導向,更別拿出詳細的路線圖,規定研究人員要怎麼走。而是應該放手,讓他們遇見偶然的發現。畢竟,你不是那些領域的專家,他們才是。
當然,想要控制一切是自然的欲望,因為你希望新的投資案能夠成功,也想看到重大突破。但是,如果你顯現掌控的意圖,就可能阻礙創新。不管你有多聰明,與你合作的人可能比你更聰明,至少就他們的專業領域而言,你可是遜色許多。就算單一成員的聰明才智不如你,10個人加起來肯定是你望塵莫及的。這也就是為何佩吉和布林要在創辦人的信中提出「20%時間哲學」,他們表示:
「我們希望員工,別把時間都投入主要的工作計畫上。我們鼓勵他們,挪出工作時間的20%發揮創造力,思索、研究什麼樣的計畫能為公司帶來利益。這種做法使他們更有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讓員工自由運用20%的時間,似乎可能浪費大量時間和資源,特別是員工達數萬人的大公司,很多人都不是技術人員。事實上,這麼做正是為了因應科技產業最大的挑戰:當公司規模愈來愈大,愈來愈成功,要怎麼做才能維持不斷創新?
很多公司在發展之初充滿創新動力,畢竟,創新是他們存在的原因。然而,到了某一個時間點,通常是上市後公司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領導階層就把焦點放在「守成」,讓現有的產品更深入市場,滿足投資人的短期利益。那一天來臨時,很多公司即使位於發展蓬勃的矽谷,也會選擇比較保守的路線,著眼於短期需求,導致未來面臨長期停滯或衰退。
處於這種情勢的領導人也許有解決方案,然而,可能因為風險太大或是工作繁重,很少人願意嘗試。他們多半傾向提高短期的投資報酬率(ROI)和公司股價,趁能賺的時候趕快賺,畢竟這是公司雇用他們的原因。至於競爭力不足和衰退的問題,就留給日後的接班人傷腦筋。
賈伯斯則與眾不同。他能讓蘋果公司的創新歷久彌堅,原因在於他掌握了幾項所謂的「優勢」。首先,他在世紀之交回歸蘋果、重掌大局,當時公司已面臨重大難關,疲於創新,因此股東和顧客都願意冒險。此外,多年來,賈伯斯為自己打造的形象就是「拼命創新」,所以員工、投資人和顧客,也會對他有相同的期待。最後,從他回歸蘋果的第一天,就準備好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蘋果不只致力於產品創新,甚至將努力於類別創新,因此催生了線上音樂商店iTunes,以及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在企業史上,以創新的程度而言,蘋果幾乎稱得上是登峰造極。不過,賈伯斯回歸蘋果公司,到第一部iPhone 問世,足足耗費了10年。
能和賈伯斯相提並論的企業執行長有幾人?恐怕沒有。賈伯斯是獨一無二的(sui generis),但其他企業家能參考他的成功祕訣,督促公司創新、獎勵創新,並且讓所有利害關係人做好心理準備。最重要的是,必須說服高階主管和董事會,安於現狀等於坐以待斃。
當然,要採取創新策略,必然要面對、克服挫敗的考驗。以賈伯斯為例,在麥金塔電腦成功之前,麗莎電腦是個失敗的產品,NeXT電腦更是出師不利,在市場慘遭滑鐵盧。我個人生涯也曾碰到幾次嚴重的挫折,例如創建美普思公司的過程、史丹佛的紐約校區,與擴大特許學校規模的計畫,結果都不如預期。擁抱創新意謂接受失敗,並且從失敗中重新爬起來。我們要面臨的挑戰,就是盡可能避免失敗,以及盡快從失敗中復原。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