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頓.韓森(Morten T. Hansen)

如何提高工作滿意度?

至於工作滿意度,我們提出的七大高績效心智中,有四種有增進之效,其中結合熱情與使命感尤其重要(見圖表9-3)。熱愛工作且有強烈使命感的人,能從工作當中得到很大的滿足。美國有一項研究調查271位在職人士,發現對工作熱情者,也對自己的工作比較滿意。另一項研究則是以260位大學員工為調查對象,顯示覺得自己的工作對公眾利益有貢獻者(「我知道我的工作能為這個世界帶來正面的影響」),工作滿意度也比較高。



在我們的研究中,能重新設計自己工作的人,對工作也較滿意。或許是因為他們讓自己的工作變得更有價值,或是他們有工作的自主權或裁量權,能重新想像自己扮演的角色。

整體而言,我們的分析顯示,七大高績效心智對幸福感各有不同的影響。要使你的績效登峰造極,並從工作中獲得幸福,除了修煉這七種心智,你還必須採取三種策略來防範有些心智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策略1:擺脫無效努力,善用時間紅利

首先,做好時間管理。如果你無法管理時間,就什麼也無法管理。在七大高績效心智中,有好幾種都可以讓你省下一些時間。不管是嚴謹協作,拒絕無意義或低價值的協作,或是投入雙重專注,把心力放在少數最重要的事情上,皆可省下不少時間。

又如在團隊工作中,如果敢爭辯也能團結,在第一次開會就做出周全決策,會議就不會一個接著一個,沒完沒了。如果你能適時得到回饋意見,並納入技能練習中,就能減少重複練習的次數。最後,藉由工作的重新設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一來,你又能省下時間。

這些省下來的時間,累積起來很可觀。請看看過去兩週的工作時程表,如果你採取高績效心智來做事,有哪些任務、電話、電郵和會議是不必要的。你會發現,去除這些低效努力,就能空出不少時間。我把這些省下的時間稱為「時間紅利」。
你要如何利用這些時間紅利?

你有兩個選擇:把省下的時間再投入到工作中,或是拿來陪伴家人、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正如公司盈餘,可用來投資在公司事業,或是當作現金股利發放給股東。

畢夏普透過雙重專注,賺到不少時間紅利。她設定了篩選客戶的條件,而且只為熟悉的媒體界服務。由於她和她的團隊不必花時間在不熟悉的產業上,因此省下不少時間與精力。她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紅利再投入工作中,但她沒這樣做。她決定把一些時間留給自己,她陪伴女兒度過人生變故,並回學校攻讀博士。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大多數的頂尖高手,工作時間短、工作效率高,而且都很會運用時間紅利。如在第三章看到的,一週工時一旦超過50或55個小時以上,再怎麼努力也難以提高績效,甚至還會倒扣。

然而,勤奮工作以追求成功的傳統思維,已經深入人心。我們總以為多做準沒錯,多參與會議、多同意協作,或再花一個小時來準備簡報,表現就會更好。但經常事與願違。

不要一再重複無效模式、落入低效勤奮的陷阱,破除努力工作的傳統思維,用對方法工作,然後,該休息時好好休息。把省下的時間精力,拿去做想做的事,過想過的生活。

策略2:駕馭你的熱情,找回平衡人生

把熱情和使命感注入工作中,可增加工作滿意度,減少工作倦怠,但必須小心破壞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要做到這點,就得好好駕馭你的熱情。

即使工時合理,也不能讓工作干擾你的休息時間。如果你在和朋友共進晚餐或是看孩子打棒球的時候,還一直想著工作的事,就是對工作熱情過頭了。若你經常為了工作輾轉難眠,或半夜三點起來上廁所時仍忍不住查看電郵,就得告訴自己,須好好克制了。
在我們的研究中,績效高手在熱愛工作的同時,也能以正確的方法來駕馭熱情。

高瑞茲執掌馬士基集團在摩洛哥丹吉爾貨櫃場時,利用重新設計工作,提高了集團營運績效。雖然他對工作充滿熱情,但他下班後的時間完全留給孩子和自己(如打壁球、潛水)。

我問他,是否能在休閒時間,把工作拋在腦後?他說:「當然可以!我的大腦會自動切換到家庭模式。這我很在行。」每天早上,他會開車送兒子到學校,下午五點下班,週末極少工作。我問他,他能一週工作七、八十個小時嗎?他答道:「絕對不可能,我會拒絕這麼做。這不僅要命,而且會破壞我的工作與生活的品質。」

儘管你對工作非常熱情,切莫讓工作蠶食鯨吞,占據你的生活。

策略3:負能量讓人疲累,有效做好情緒管理實踐

高績效心智有很多好處,但有幾項如運用過頭,難免帶來情緒困擾,例如「能爭辯,也能團結」。工作環境的情緒衝突常會讓人覺得很疲累。

有項研究以加州北部一家小型私立醫院52名工作人員,做為調查對象,發現曾和同事或主管發生衝突的護理師,比較容易覺得精神耗弱,工作倦怠的情況也比較嚴重。尤其性格內向的人不喜歡與人發生衝突,一旦與人爭吵,會產生強烈的情緒波動,能量很容易耗盡。

但不能因為討厭爭吵,而在開會時不發表意見或盲從。理性辯論、據理力爭很重要,正如第七章的討論,不要認為開會時的爭吵是衝著自己來的。避免情緒化的批評(如「你的想法實在很愚蠢」),說話帶刺會傷人。因此,當開會討論變成對某人進行攻擊時,就必須設法導正。提出比較客觀、具體的資料、事實和數據是很好的策略,不要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另一個策略,是從反面角度來探討問題。你不是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是故意提出不同的意見,以考量問題的各個層面。

如此一來,就能減少人際衝突。開會辯論是理念之爭,而非意氣之爭。立下辯論規則,就事論事,就能減少情緒衝突,個人與團隊表現也會比較好。

聰明工作,富足一生

好好掌握七大高績效心智和克服負面效應的三種策略,就能達成更好的工作績效,同時增進人生幸福。至此,本書已提出科學實證,證明這是可行的。

很多人根深柢固的觀念是只要努力,展現過人毅力,就能成功。但時至今日,愈來愈多人已體認到,要把事做成,必須跳脫低效的勤奮模式,改採更聰明的工作方式。從我們的研究中,高手不會只是埋頭苦幹,他們比一般人更能掌握聰明工作的要訣。他們會先瞄準目標,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少數幾件最重要的事情上,精益求精,才創造出最大的價值。

在我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發現所謂「聰明工作」,已是陳腔濫調。關於聰明工作的建議五花八門,但99%的人都沒能真正做到聰明工作,許多人一再重複效果不彰的工作模式。對於如何聰明工作,沒有明確的架構可依循,既不知道聰明工作的真正意涵,也沒有具體方針指引我們如何每日實踐。本書試圖提出全新的聰明工作學,幫助所有人(即使現在的你並不確知你想要什麼)在工作上表現傑出,並擁有高品質的生活。

我們把焦點放在如何提升個人績效上,但工作心態與工作方法的改進,往往會牽涉到其他層面,從你的個人生活,到團隊的運作。正在閱讀這本書的你,可能是基層員工,也可能是經理人,甚至是公司老闆,請看看四周,你所處的環境是否支持聰明工作?還是很沒效率的日復一日的運作,伴隨著無止境的抱怨?

超時工作絕對不是增加工作價值的好方法,但為什麼很多實習醫師依然如此?為什麼麥肯錫有些顧問一週工作七、八十個小時?這是因為許多工作環境依然深信更努力工作的傳統思維,不管是決定加薪幅度或誰能晉升,還是以夠不夠努力做為評量標準。許多公司主管抱持「瘋狂努力」的心態,他們總是希望部屬要更努力,他們不會主動獎勵願意思考如何工作、懂得聰明工作的部屬,也不會支持那些想要兼顧工作與生活的員工。但這種極力驅使員工更努力的心態,很可能弄巧成拙,讓個人與團隊表現變差,整體業績不升反降。

但已有一些領導人有了覺悟。臉書共同創辦人莫斯克維茲(Dustin Moskovitz)是史上最年輕、創業有成的億萬富翁之一,思及草創臉書那段時光,他後悔花了太多時間在工作上。2015年,他在部落格上發表一篇文章說道:「關於生活,我希望自己能做出更好的決定,比方說吃什麼、喝什麼。有時,我喝下的汽水和能量飲料比水要來得多。我希望那時我能利用更多的時間去體驗人生的其他層面。那些經驗必然能幫助我快速成長。」

你可能會想:「他說得倒容易。他當初要不是瘋狂投入工作,臉書則很難有今天的局面。」但這不是莫斯克維茲的結論。他說:「如果我能注重人生的其他層面,我就可以成為更有效能的領導人,也能做一個更專注的人。」他接著解釋:「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會更聚焦在要事,花更多時間反思。不會常常和同事吵架,當事情不順利,我不會那麼挫折和忿忿不平,能靜心下來,多花一些時間處理危機。總之,我會更有能量,知道如何聰明使力⋯⋯也會更快樂。」

不管是莫斯克維茲或是這次參與我們研究來自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他們的經驗都值得我們借鏡。藉由聰明工作(而非埋頭苦幹),人人都能成為績效高手。如果你能專心修煉這七大高績效心智,以及增進幸福的三種策略,掌握要領,好好實踐,日日精進,你的績效表現自然會更加出色,壓力也會減輕,對工作和人生都感到比較滿足。有一天,你或許會注意到一些奇妙的轉變。
在你的同事中,或許也有人天天準時下班,但表現卓越,似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贏過其他人。還記得我在第一章提到,我在波士頓顧問公司的同事娜塔莉嗎?

你也可以成為這樣的頂尖高手,不需十八般武藝,只需擁有高績效心智。

本文摘錄自《高績效心智:全新聰明工作學,讓你成為最厲害的1%
作者:莫頓.韓森(Morten T. Hansen)
譯者:廖月娟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