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機制環境引才回流
醫生講師細說人才不回澳緣由
“良禽擇木而棲”,人才的流動受着多種因素的制約,是多方選擇後的結果。他們之所以外流,未必是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可能只是因為內部的機制、生活的環境更不如意。透過更好的機制和政策環境,吸引人才回流,澳門是時候急起直追。
在澳門還未開放博彩業,旅遊業還未如日中天的時候,醫科是不少澳生的心願。受訪的醫生是其中一員,不過從內地著名醫學院校畢業後的她,選擇留在該醫學院附屬的醫院發展。“澳門缺乏健全的培訓制度,也沒有適合的專業訓練”,她直言是暫時不回流發展的原因。澳門一來病例不夠,經驗豐富的導師又欠奉,讓有心在醫學路上繼續前行、希望在師資更好的地方培訓的學生卻步。
澳師資不到位
本澳的醫生培訓制度很讓她不解。根據醫科學生培養的國際慣例,所有醫生畢業後都要經過三年的普通培訓,才能入職成為全科醫生,或進一步接受三至五年的專科培訓。倘當地不具備培訓醫生的優秀師資,有的內地省市還會自掏荷包,讓所有考取醫師資格的新人,到全國名列前茅的四、五間醫學院培訓三年。反觀澳門,公立醫院培訓時長雖未及國際慣例,但亦尚算規範,私立醫院則完全無標準。即使有培訓制度,也未必等於師資到位。名師出高徒,想青出於藍,首先要有優秀師資。
她現在所在的深圳市,也曾遇到人才瓶頸,後來市政府斥資一千億元,引入全國十個醫療範疇的院士團隊進駐深圳,包括為其提供特別的家庭政策以及其他優惠條件等,非澳門所能比擬。
澳門空間狹窄
另一位擁有世界名校畢業學位的年輕學者,雖然任職初級講師的工資只有澳門的一半,但仍然不願歸來,影響因素之一是科研發展的空間和靈活性。開設基礎科學研究的院校僅澳大一家,返澳後倘發現不合適,根本別無他選。另外,缺乏其他科研機構的支持,開展研究會缺少某些必要的支撑,學術聲譽更難建立。此外,亦與生活環境不無關係。“一般在國外受高等教育的,都會感到外國的環境與澳門狹窄的生活空間有好大反差。”澳門高昂的樓價讓人卻步,雖然工資只有澳門一半,樓價卻只是澳門的三、四分之一,遑論生活環境了。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