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只要團隊能夠輕量有效地改良出下一隻上戰場的『蜂』,這個循環就可以夠短,就可以大量不斷的讓更有效的『蜂』上戰場衝鋒,直到贏下戰局。文:太陽拳的萬人敵之術
感覺還是快不起來?
工作還是一樣,如果人手沒有變多,用什麼方法論還不都一樣?
沒錯,如果定義的工作的方法不改變,那麼我不認為差別會很大。這麼說吧,如果你的終端產品是星際大戰中的死星(death star),然後從0出發,也可以使用傳統的water fall方式開發,一路穩穩的完成就好了。何必自討苦吃,硬要聽信坊間謠言,搞什麼agile加速?
沒有必要!
我認為agile的工作定義是很不一樣的,比起death star這種武器,他更像是最近Star Trek Beyond中,不斷衝向企業號的的蜂群攻擊(swarm attack)!
當很多有效的MVP匯聚成一個蜂群,就可以影響整個戰場的大局,量變導致質變。我們沒有辦法確定是哪隻MVP開始,戰局開始對團隊有利,但是這種有效,低成本,密集而匯沙成塔的概念,是我領悟到的agile 。
死星呢?要全部蓋完才有效果,少一個螺絲,一行code,都有可能沒有辦法運作。而且死星的開發週期又臭又長,從Jyn Erso小時候,爸爸被抓走開始,蓋到他都已經可以加入反叛軍時才完成XD。這時間帝國早已經所向披靡,沒有什麼能成氣候的阻礙。死星上線後,儘管戰力完全碾壓,卻也沒有讓反叛軍的反抗意志消失,從商業的角度來說,除了增加GDP與團隊開支,好大喜功,我實在不知道這個專案到底有什麼必要性!
迭代是什麼?怎麼讓迭代變快?
agile「迭代」的目的,是要用很少的資源與時間,創造出一隻有效的「蜂」,因此最好的節奏,是每次迭代都可以創造出一隻改進後的「蜂」。
如果你想要理解成,每次sprint結束後,就有一隻熱騰騰的,新的,能夠上戰場的「蜂」也可以。或者是,想像成下圖1的滑板。
理想的狀況是,早上討論市場需求,中午工作,下午上線一隻新的蜂,或者是把滑板改造成2的滑板車。
從滑板車到3的腳踏車,或到4的機車,甚至之後5的汽車當然比較困難,沒有辦法在一個sprint之內解決,但是你從 1 與 2 中已經累積到了學習與客戶反饋,你不用等到把腳踏車造完才上戰場找客戶,你甚至可以直接在滑板車上面安裝座墊,這個座墊,就是一隻「蜂」,也是可以在一個sprint之內完成的規模。
座墊完成後,如果速度是個問題,根本不用往3腳踏車的方向去,直接在有座椅的滑板車上面安裝馬達與電動輪即可。如果是穩定性的問題,你就要考慮換大一點的輪子,不用很急躁的立刻衝到「腳踏車」這個結論。
一切以市場/戰場的直接反饋為依歸,要以「蜂」的單位思考。因為以「蜂」的單位交貨,速度就會很快。
蜂的極限
當然,這種漸進式的發展方式有其侷限性,之前在唯快不破這篇就有提過:它很難有突破性。
以上圖比方吧,從4機車跑到5的汽車,在工程團隊來說,是跟根本上的不同,根本是完全不一樣的產品。這種突破性的跳躍,是產品團隊捨棄現有的假設,回到問題或是市場本身重新思考的結果。在機車或是滑板車的根基上,沒有辦法推出汽車這種解法或是產品。
但是汽車的trek也不會直接衝到去定義汽車,那是「死星」的作法。蜂群的作法,可能會從這種東西開始:
這些看起來弱弱的產品,會是「汽車」版本的某個迭代,某一個「蜂」。
water fall的planing然後用agile的執行方式是沒用的!
要用agile,就要從頭到尾都是agile。不要傻傻的跟大家一起用water fall的心態規劃一個龐大的系統,計畫每個運作的細節後,小心的切成每個小組要完成的mile stone,最後在要讓各個團隊用agile的方式執行。
最後,管理層與 PM 再用力「管理」每個團隊,加班加點,務必讓團隊份內工作在「時間內」完成,對上其他團隊的等待時間,以確定全局的時程沒有被拖到?
這還是叫做water fall,不是agile好杯。
正因為不可以一開始就規劃死星,在lean startup的MVP概念中才會有這張圖:
上面那個被打X的部份,就是事事規劃,造出死星的邏輯。
agile的作法是,規劃一隻可以直接上戰場的「蜂」,或是上列1的滑板,然後就直接上戰場了!
跟蜂群攻擊一樣,這隻蜂可能會被打爛,可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可能飛回來炸到自己,可能衝出去撞到友軍,但是只要團隊能夠輕量有效地改良出下一隻上戰場的「蜂」,這個循環就可以夠短,就可以大量不斷的讓更有效的「蜂」上戰場衝鋒,直到贏下戰局。
不然簡單一點,就直接用傳統的water fall ,穩扎穩打的把大專案做出來即可,不用搞工玩什麼agil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