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就在許多工作領域我們觀察到的是「經驗、能力、技巧」都無法完全避免「低級錯誤」,這些行業的存活卻都建立在「不能犯蠢」上。這些人怎樣做到的?答案簡單到讓人不爽:「清單」。
文:加恩
最近讀完《清單革命》這本書。
《清單革命》作者Atul Gawande是一個外科醫生,描寫開刀房急救故事的文筆非常吸引人,整本書讓人可以很順暢的讀完,舒服。
但特別的是,Gawande描寫的故事不只是一般的「醫生,我媽媽快死了求你幫幫她」、「好,我盡我所能」、「恭喜,只有10%的機率您母親還是活下來了」......八點檔劇情。
他描寫的,是在手術房中,數十年經驗外科醫師裡面的「犯蠢」。
(看得好欣慰,原來外科醫師也會犯蠢。)
(等等,外科醫師也會犯蠢......)
例如書中作者描述他朋友的故事:
一次胃部癌症移除手術,開到一半病人心臟完全停止。
就像是電影上有人掛了那樣,長聲「逼———————」。
醫師直覺反應認為是貼片掉了,檢查五秒後,發現貼片全部安好。
好,debug到:心臟忽然停止跳動,可能原因有哪些?
時間緊湊,代價是一條人命。
有大出血嗎? 沒有啊,手術台乾乾淨淨的,只是切個小腫瘤而已。
缺氧嗎?沒有,空氣呼吸道順暢,且要真的判斷是否缺氧必須抽血送檢,最快也要二十分鐘。
會不會是氣胸?他們用聽診器聽了一輪,病人呼吸順暢沒有雜音。
醫師想,那應該是肺栓塞吧?一個小血塊流到了心臟,堵住了循環讓跳動停止。機率不高,但是開刀中的癌症病人有這樣的風險。
這時他們能做的只有給一劑腎上腺素,持續做CPR盡量讓心臟復甦。
他們這樣持續了15分鐘。直到一位麻醉師想起,他在進行麻醉之前因為病患血鉀濃度偏低,有給一劑鉀補充劑調整。血鉀濃度過高過低都可能造成心臟停止。
他們從垃圾桶中翻出來那包鉀液發現,麻醉師拿錯了,不小心給了100倍高的高濃度鉀液,恰巧是美國死刑執行的方式。
哇靠。
團隊馬上依照這個方向進行處置,給予胰島素、靜脈注射鈣液、呼吸道給予Albuterol ,病患血鉀快速地下降,沒多久,心臟恢復跳動了。
醫療團隊抖著把剩下的刀開完,主治醫師出去和家屬解釋剛剛發生了什麼事,病患清醒後恢復正常,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呼。
讓主治醫師最懊惱的,不是麻醉師的粗心錯——這不應該,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
最懊惱的是,他們差點殺了一個病人,而且連原因都不知道,這是犯蠢的終極形式。
作者要問的是:這故事發生在美國舊金山,在場醫師都有非常豐富的經驗與資源,為什麼還是會「犯蠢」?
而類似的「低級錯誤」在各種領域都看得見:
律師處理文件少打一個字、士兵忘記檢查槍膛中子彈、價值投資人選股時忘記檢查公司賺錢是否和網路狂潮有關(mistake made by Charlie Munger and Warren Buffet)。
可見「低級錯誤」並不那麼「低級」。
而且,社會歌頌的正向人格特質:「經驗、技巧、練習、心態、努力」,也都不是「低級錯誤」的(根本)解決方案。
但是反過來,有許多行業成功建立在「避免低級錯誤」之上。
美國建築業每年建造七千多棟商業大樓,100萬間民宅,因為施工不良而倒塌的建築物平均每年只有20棟,這是小於0.00002%的失誤率。
(基泰建設除外)
高級義大利餐廳主廚每晚5小時應付150位客人與各種雞歪要求:牛排5分熟但不要太生,蛋放旁邊、蘆筍不吃、麩質不吃、對蝦過敏……他們卻能夠順利出餐,絲毫不苟。
全球航空業每天有十萬架飛機起降,台灣航空失事率為6.8 次/百萬離場次。出事機率是6.8 ppm。
就在許多工作領域我們觀察到的是「經驗、能力、技巧」都無法完全避免「低級錯誤」,這些行業的存活卻都建立在「不能犯蠢」上。
這些人怎樣做到的?
答案簡單到讓人不爽:「清單」。
一個又一個的方格子(不是在宣傳寫作平台),幫助人類安全起降了無數次客機,登上月球。
人類用方格子,克服了自己大腦的北七。(再一次,沒有要宣傳)
啊不就打勾勾?
大部分人聽到「清單」兩個字,大概反應都差不多:「啊不就清單?」
不就那個國小參加夏令營,給你一張「整理行李」的清單要你自己打勾勾,最後一項一定會有「一顆愉快、願意學習的心」,讓人很不爽地勾掉。
(我準備什麼心情干你屁事喔。)
「清單」很不酷。
人類似乎只有在犯蠢代價極度高昂時,像是建築業、航空業動不動幾百條人命,才會系統性地做清單檢查這件事。
而在其他領域,我們似乎卻都接受「低級錯誤」的犯蠢代價,甚至用低級錯誤的發生頻率當作一種指標,來彰顯一個人的能力高低。
這個思維根深蒂固,連攸關人命的美國醫療界,要推動使用清單來減少低級錯誤時,也遇上重重阻力。
在重症病房,病人身上通常會插著一根「中央導管」(central line),只要超過10天後,血液感染機率就會來到11%,成為重症病房的主要死因之一。
2001年,在美國約翰霍金斯醫學中心,一位醫師Peter Pronovost推廣使用檢查清單,要求醫生在進行中央導管植入、處置之前必須經過:
- 洗手
- 消毒病人皮膚
- 使用無菌布覆蓋病患全身
- 配戴頭罩、口罩、無菌手術衣、無菌手套
- 中央導管植入後覆蓋無菌布
就這樣。消毒,消毒,再消毒,我不用讀七年醫學院也知道的事情。
但問題是,重症病房的混亂是日常。
當後面有人在噴血、三分鐘後要進刀房的時候,那塊無菌布差一個腳掌沒覆蓋到全身、手套沒有換成新的,主治醫師也無暇處理這樣的「枝微末節」。
但偏偏,就是這樣的枝微末節,造成11%的感染率。
而在Provonost推動清單後,一年內該醫院的感染率從原本的11%來到0%。
再追蹤一年半,只有兩起感染發生。
這份笨清單,預防了43起感染、8條人命,也讓醫院省下兩百萬美元的開銷。
超有效,無成本。所有醫院應該馬上採用,對吧?
錯了。
Provonost在這次成功經驗後四處演講,持續推動了2年,才有第一間醫院願意採納試驗。
大多數醫師被「我竟然需要清單來教我怎樣消毒」給冒犯了,本能地會認為使用清單改善感染率只是個案,進而排斥這件事。
不只是醫療界如此,動輒損失上億元的投資界也是。
心理學教授Geoff Smart曾經針對創業投資人做過一個調查,分類出創投決定要不要投資時,有六種風格:
- 藝術家,完全靠直覺
- 海綿:吸收窮盡所有資訊
- 檢察官:逼問各種細節、測試創業者的抗壓性
- 啦啦隊:超正向各種鼓勵(跟藝術家類似)
- 終結者:只看點子,投資後把不適任的人全部資遣,換成自己的人
- 機長:他們有檢查清單。
你大概知道哪種創投風格成效最好了:機長。
機長資金回收率中位數有80%,相較於其他人的35%;「機長」開除創業團隊資深成員機率為10%,相較於其他人至少50%。
這份調查是十幾年前出來的,且也被寫進Smart教授的暢銷書裡。而作者在寫《清單革命》時有問Smart教授這個研究結果出爐後,機長投資人比例增加了多少?
至今,機長風格投資人比例並沒有增加,和當年Smart教授進行調查時幾乎一樣。
通常在投資界任何一點可以取得優勢的方法,都會被即刻複製使用,而使用清單這麼低門檻無成本的事情,竟然並沒有被更廣為接受。
這點很有趣,可見人類排斥使用清單,不只是「懶惰」、「面子掛不住」而已。
我們其實受到一個神話意識控制:
「使用清單=能力不足」。即便實證結果來看,使用清單是最快提升一個人能力的方法;從神話的角度來看,使用清單,並不符合我們對「英雄」的想像。
提到英雄典型如《捍衛戰士》裡的阿湯哥,我們會想到「過人智慧與技巧」、「超豐富經驗」與「無敵大的膽識」,但完全不包含「使用清單」。
《捍衛戰士》拍了兩部,沒有一幕是他在做起飛前檢查的。
而想像一個漫畫角色叫做「清單超人」,他在飛行到世界另一邊打擊犯罪前會先檢查披風、檢查手套、檢查內褲、確認飛行路徑清空......無聊死了。
可見抗拒清單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已經遠遠不只是面子問題。
但這其實是好消息,這代表了當其他人會本能抗拒這件事時
研究如何使用清單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就會是一個很大的加分項。
(一點也不帥就是了,完全不能寫在Tinder自介裡。)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