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捷徑之路」與「大師之路」,根本是兩個世界觀、兩個人生觀、兩種學習之路。但偏偏很多人沒搞懂,總以為自己持續在做同樣的事情,時間拉長自然就會進步。但因為底層邏輯不同,所以事實上在捷徑待再久、做再久,也不會理解大師的路。


內容口述:張國洋
整理:鐘敏瑜

  •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節目《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在多數Podcast平台(例如Apple Podcast或Spotify)都可以找到

之前,我在臉書分享過一個體悟,那就是大部分人都容易陷入平庸,只有很少的人能走入大師的領域。貼文po出後,陸續就有人問我,那「平庸」與「大師」之間所卡關的認知到底是什麼。

這次,我們就來聊聊這議題吧!

首先,我這幾年觀察下來發現,人生中很多事情其實是有捷徑的。更特別的是,這捷徑通常還很容易學、誰都能簡單學會,而且一旦我們掌握這捷徑,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把程度從0分拉升到大約60分。

這聽起來很棒,不過有些人可能會懷疑:「怎麼可能?」

我舉個例子吧。假設有個人完全不會烹飪,但想快速做出大家都覺得不錯的調味,有個捷徑就是使用烹大師或味精。哪怕他毫無料理知識、也不會熬高湯,但每道菜都放一點味精,做出來的料理就算稱不上超美味,也絕對可以入口。

這方法簡單、粗暴,人人都可以使用。而且,我們可以簡單想像,哪天這個人若想開個小麵攤餬口,靠味精來簡單調味,搞不好也能勉強經營下去。

阻力最小的路,自然是大部分人趨之若鶩的路。而且,很多人一開始想的大概都是:「我先讓自己的料理能力有60分,接著再慢慢改善,逐步邁向大師之路!」但問題是,這整件事的麻煩之處就在於:踏上捷徑之後,後面的道路往往就會變得困難重重。

為什麼呢?

因為真正能被認可為「烹飪大師」的人,要有辦法引導出食材的味道、能透過時間的熬煮、或是能善用烹調的手法、食材的搭配來引出食材的鮮味。大師的特質就在於「理解本質」、「善用工具」及「時間淬煉」,最終才得以做出感動別人靈魂的料理。

可是我們如果是個料理新手,而且因為貪快而走上仰賴味精的捷徑之路,那就無法在過程中理解所謂「時間淬鍊」及「食材鮮味」。於是乎,也就走上了本質上跟成為大師完全背離的路。

如果我們真想進化成料理大師,應該努力做到的,其實是放掉味精、趕緊回頭。

不過,這又會帶出另一個窘境,那就是要放掉味精實在不容易。畢竟,很多人一開始就是沒什麼味覺想像、不懂食材特性、又不想花時間搞懂烹飪手法,所以才選擇放味精啊!現在不放味精了,一下也很難想到還能怎麼做。

於是多數走上這條路的人,會嘗試能不能從現在的60分,硬幹提升到100分。但大部分人因為根本不懂本質的關鍵在哪裡,又捨不得放掉捷徑,所以最終一直卡在60分。

說來殘酷。捷徑很棒,讓小白也能快速達到60分;可是0到100的大師之路,跟0到60的捷徑之路,是完全不同的思維、是完全不同的策略、完全不同的學習方式、尤其是完全不同的努力途徑。

我們若無法回頭去慢慢走大師之路,那無論在捷徑之路再努力,幾乎都不會成為大師。畢竟人就是無法又加味精,同時又引出食材之美。

換言之,並不是一直有在烹飪,就等於有所積累。「捷徑之路」與「大師之路」,根本是兩個世界觀、兩個人生觀、兩種學習之路。

但偏偏很多人沒搞懂,總以為自己持續在做同樣的事情,時間拉長自然就會進步。但因為底層邏輯不同,所以事實上在捷徑待再久、做再久,也不會理解大師的路。

學腳踏車就是個例子。小時候,我老媽幫我買了人生第一台腳踏車,當時她因為擔心我摔倒,所以還特別在車後裝了兩個輔助輪,想說哪天我把四輪騎熟了,拆掉輔助輪大概就會騎兩輪了。

直到某天,我跟朋友借了一台比較矮的兩輪腳踏車來騎,這才發現原來騎兩輪和四輪的方法是根本不同的,無論把四輪騎得再熟,也不會自然就學會騎兩輪。

還有另一個例子。以教學領域來說,透過「增加互動」來讓場子熱絡,比方說讓大家舉手搶答,是不少年輕講師愛用的策略。因為這麼做,課程很容易看起來熱鬧、大家也玩得開心,迅速達到60分。

可是我這幾年的體悟是,若想成為厲害的大師,真正安全的做法反而是要「降低互動」。因為把這些舉手的橋段拿掉後,講師才能扎扎實實地知道課程哪裡很爛、哪裡就算不要大家舉手,大家都會忍不住想發言。參考這些學員反應來調整,老師的課程才會真的越來越棒。

以下面這張圖來看,紅色這條線是捷徑之路,我們走上了,會很快升級到 60分,但後面無論再怎麼努力,都會發現自己始終進步緩慢。相反地,黑色這條則是踏實的路,我們一開始會感覺進步緩慢,但若好好努力、踏實地前進,最後卻有可能突破60分限制而成為大師。

理解這概念後,我想有些人可能還會產生另一個疑問。大家可能會想:「我現在不用學騎腳踏車了、沒有要做課程、也沒有要開麵店,那這概念具體能如何用在我的人生中呢?」

沒錯,很多人已經會騎車了、不用做課程、也沒有要開麵店,但其實絕大部分人的人生中,都有一條千萬要小心的捷徑之路,那就是「找個穩定的工作」。

因為想走這條捷徑,於是很多人會從很年輕時就想盡辦法找鐵飯碗、要找公家單位、當學校老師、或找變動少的地方,心想自己進到這樣的地方後,人生就穩固了。

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因為絕大部分人走上這條路之後,都可能因為環境而變得不穩定起來。比方說,我們周圍可能充滿覺得「人生安全了」而成天耍廢的同事、或需要跟著沒理想、只為酬庸工作的主管,長期下來,自己也容易溫水煮青蛙般逐漸失去競爭力。

而且,最關鍵的事情在於,當我們到了一個穩定的環境,為了維持穩定,很容易開始把重心都放在「養成後可讓自己更穩定地待下來」的技能上。

舉例來說,我在【用經營公司的思維經營你的人生】這門課有提到,如果一個人在公部門工作,很可能會努力讓自己成為公文達人;如果在銀行工作,可能會把公司的管控流程、用印流程等搞得一清二楚,畢竟這對眼前工作至關重要。

可是這些技能越強,其實也代表個人越離不開那個環境。 因為這些技能在那個環境很重要,可是也「只」在那個環境重要。

哪天這個「看似」穩定的工作沒了,或是因為大家都湧入而人滿為患,那早已安逸慣了的我們,也可能因為沒有具備「商業上真正『放諸四海都有用』的技能」,所以很難再重新開始。

這也是很多人害怕中年失業的原因。因為當我們唯一會的,就是存活在那個安穩之地的技能,那就很可能無法轉換到任何別的地方。

甚至更慘的是,越安逸的地方,競爭常常也越激烈,而且很容易開始變成內捲化的競爭,包含因為資源不足的內鬥與互相排擠,以及人事鬥爭等。

除了渴望「看似」穩定的工作,太早拚死存錢也是常見的捷徑之路。

舉例來說,我們若在月薪三萬時省吃儉用,每個月存下5000塊,幾年後看著存款數字,確實會有種自己勝過同年齡人的感覺。但這筆錢如果只是存在銀行裡,除了幫助我們自我感覺良好,也沒什麼效益了。

相對地,如果這筆錢能被更好地利用,比方說強化我們工作上的核心技能,讓薪水幾年後大幅提升,這絕對會比存死錢來得效益更大。

總之,人生中有很多這種做了「感覺」對我們很棒,但其實反而會讓我們長期卡住的事情。所謂「卡住」,倒不是說我們的人生會因此變差,而是會因為選那條路而很快到60分,但60分就是這條路的頂點了,後續再也上不去了。所以,若沒有謹慎思考就去做,其實很容易變成追求短效的策略,導致明明有所付出(尤其很多人還非常努力),卻未必能交換到期待的回報。

人生中的捷徑之路是這樣,那大師之路又是如何呢?

其實,就是我在【用經營公司的思維經營你的人生】提過的人生四階段(如下圖)。這四個階段的認知是跳脫產業、跳脫職能的。你如果扎實地搞懂自己在哪個階段、這個階段的需求與挑戰,接著再採取行動,讓自己逐步往後面階段跨,那麼日子自然就能逐漸走得穩當。

人生的各領域都有快速達到60分的捷徑,大部分人會被捷徑迷惑,但因為這條路誰都能走,所以我們如果走下去了,其實就跟別人差異不大了。短期內會得到好處,可是時間一拉長,因為跟別人太像,又很難明確差異化,就會演變成內捲的戰爭。

但如果我們能在早期耐住「捷徑」的誘惑,以及暫時落後他人的壓力,逐步累積實力,等達到後面階段,與他人的差異必定就會非常明顯。這才是大師之旅,也才是我們人生可長可久的策略。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