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以Netflix前人才長鼓勵大家跳槽、追求成長這例子來看,你若留意,就會發現常站出來給予類似建議的,一定都是已經處在某個優勢位置的人。也就是說,他底下的部屬不會跳槽,而其他公司的人才可能會因此離開原公司,甚至加入他的公司。



文:張國洋

  •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節目《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在多數Podcast平台(例如Apple PodcastSpotify)都可以找到

在這次的文章中,我要回覆一則來自讀友「小許」的提問。

首先,我們一起看看他寫來的信件:
老師好,
我是小許,目前就讀某國立大學的科技管理研究所。
今天,我在《天下雜誌》的網站上閱讀到一篇文章,文章概要是Netflix的前人才長認為在現今的職場生態中,常換工作的人的學習曲線,會比穩定待在一家公司的人更高。
原因在於,當人勇於跨出舒適圈,而且需要在剛到職時的短時間內掌握各種事物的時候,他會更穩定和積極地工作。
我認同這樣的說法,可是就我淺顯的認知,企業投入了大量資源來做教育訓練,如果這樣的狀況導致員工流動率增高,不是反而會造成困擾嗎?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我遵循這樣每兩、三年一次的跳槽流程,那當我年紀增長,跳槽的障礙跟困難程度是否也會因而增加呢?
我試著自己釐清問題,但始終不滿意自己的答案。所以來信給老師,希望老師不吝解惑。謝謝!

我們分別來看看小許提到的兩個問題。

首先,我們在網路上常看到一些大公司的CEO、人才長或技術長等大老,會提供職涯建議。但我得說,這些建議看似免費,但大部分不是真的免費。

這意思是,大部分人會公開給予建議,其實背後都有自己的考量,這類來自大老的建議更是如此。

所以你在全盤接受建議之前,其實該先想想「他為何要給這個建議?」、「這建議是給誰的?」以及「他希望這些人做什麼行動?」。

這些建議對這些人可能是好的,但對於給建議的這位大老,一定也會帶來某些益處。

以Netflix前人才長鼓勵大家跳槽、追求成長這例子來看,有的人可能會想:「如果Netflix員工都照他說的頻繁跳槽,那Netflix不就麻煩大了嗎?」

事實上,你思考這件事情時可能忽略了另一件事,那就是Netflix其實在當時可是全球指標性的企業。一般人想擠進去並不容易,加上他們近年的訴求都是高薪留才,員工在裡頭薪水高、也跟著公司的各種新事業不斷成長,多數員工理性想想,是不會輕易離開的。甚至,就算想離開也找不到更好的去處了,於是還是會留下來。

但對Netflix「敵對公司」的員工而言,這句話的效果就不一樣了。看到這個建議,他們可能會覺得「有道理啊!在目前公司已經沒有成長空間了,何不出去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地方呢?」於是便採取了行動。

你若留意,就會發現常站出來給予類似建議的,一定都是已經處在某個優勢位置的人。也就是說,他底下的部屬不會跳槽,而其他公司的人才可能會因此離開原公司,甚至加入他的公司。

所以我得說,這句話背後的出發點,其實是要讓市場上的人才重新翻堆,跟個人的競爭能力未必能直接畫上等號。

再來,小許的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我們真的經常跳槽,會不會到了一段時間後,跳槽難度會變高?

Netflix前人才長這句話其實簡化了職涯中非常多事情,所以我很難給小許Yes或No這樣的明確答案。

但以我自己作為一個老闆而言,我認為錄取關鍵其實跟你跳槽過幾次完全無關,關鍵在於你過去的學歷、工作經歷或其他進修,到底讓你累積了什麼樣的能力?能幫老闆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換言之,老闆會看的絕對不是你跳槽過幾次,而是你是否能說服他你具備某個強而有力的技能、可以提供強而有力的解決方案。

你其實也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這件事情。舉例來說,假設你家巷口新開了一家麵店,你走到門口時老闆向你介紹:「我過去十年開過十種店,但開什麼倒什麼,於是我每年換一個新生意,今年剛好決定開麵店。」多數人聽到這,大概都不會覺得老闆煮麵的技藝好到哪去,更不會想走進店裡。換過十個工作,並不表示他能把麵煮得好吃。因為他過去沒有什麼積累。

但相反地,老闆說:「我過去十年都待在米其林一星的餐廳,但現在我決定回歸食物的本質,開了這家小麵店,想用清燉的湯頭來煮麵給客人吃。」那麼我想,多數人都會想踏進店裡,一嘗這十年積累的滋味。

「長期積累」的重要性,其實是很多年輕朋友一路都沒有搞懂的概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這幾年還開了履歷課、協助大家檢視和修改履歷,因為從履歷上,你其實就能看出自己過去的人生選擇做得好不好。

甚至去年,我還開了【用經營公司的思維經營人生】這門課程,教大家怎麼平衡地經營人生。如果小許對經營人生這個議題感到很煩惱,我也推薦參與這門課程,裡頭不會只給非常單點的建議,反而是鼓勵用更平衡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人生。

正因為我們每個人手上的資源有限,所以更要謹慎分配,才能活得精采和舒適。

以上就是我這次的分享,希望有解開小許的疑惑,也讓各位對於職涯與人生有更清晰的努力方向喔!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