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由於要能做到「策略性自我長處的管理」實是一件偉大的功課,正因為這樣杜拉克才需花掉近二十年之久的時間反覆探索和省察。這也證實絕大多數的知識工作者之所以低生產力、低薪酬的真正原因,需要以兼差多元領域方式取得更多的收入,斜槓人於是誕生。



文:詹文明

找出自己的長處:反饋分析比較法
絕大多數的知識工作者以為自己知道擅長做什麼,將自己在大學所學當做是專長,甚至是擅長、強項看待,以致於誤己誤人誤用。其實,人們較了解自己不擅長做什麼、不會做什麼。因為我們不能將績效表現建立在自己的短處上,更不用說是那些自己根本做不來的工作上。

愛因斯坦曾說,只要他的小提琴能拉到可以在交響樂團內演奏的水準,他願意放棄一切,包括諾貝爾獎在內。但是,手臂和雙手之間的協調性,乃是優秀弦樂器演奏者的先決條件,愛因斯坦卻不具備。他極有熱情拉小提琴,每天練習四小時之久,做到策略性自我管理,就是無法如願以償,雖然他也能自得其樂,但演奏小提琴不是他的強項。反之,他總是說自己討厭數學,偏偏數學才是他的天賦所在。

杜拉克為了找出自己有什麼「長處」,以策略性自我管理數十年之久,打從廿歲不到即採取一個獨特而有效的祕訣:「反饋分析比較法」(Feed Back Analysis Comparison)。據他表示:「當你做出重大的決策或採取重要行動時,先把預期的成果寫下來。九個月或一年後,再將實際成果與預期做比較。至今天為止,我已經連續十五到二十年採用了這種方法,每次的結果都令我十分驚訝。凡是善用過這種方法的人,也都有驚人的收穫。」

我也是其中受益者。經過十年後,我終於領悟到「當你越做越輕鬆,其成果越來越好時,就是在做正確的事」,而這正確事即正是找到了自己最擅長的長處,這也是自我認識的重點所在。

善於分享自己心得的杜拉克做出總結:

  1. 專注於自己的長處,能自己充分發揮長才,創造績效與貢獻。
  2. 強化自己的長才,通過反饋分析很快地發現自己有哪些技能和知識已經是過時,必須得趕緊更新,又有哪些技能需放棄或改善,而新知須進修或取得。
  3. 很快就會察覺由於妄自尊大,以致無能的無知。有太多人,尤其是精通某領域知識者,常看不起其他領域的專業與知識,否則就是以為聰明可以取代知識。通過反饋分析,我們很快就會發現,績效不好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知道得不夠多,要不然就是瞧不起自己專業領域以外的知識。
  4. 矯正個人的壞習慣。在此,壞習慣是指個人所做或沒做,以致於妨礙效能和績效表現的事。從反饋分析中,我們很快就能看到自己壞習慣是什麼。
  5. 從反饋分析中也可以看到個人常由於欠缺禮貌因而無法獲得成果。聰明人,尤其是聰明的年輕人,常不了解禮貌是組織的「潤滑劑」。
  6. 有些事根本不要做,尤其在比較實際結果和預期成果後,很快就能看到個人在哪些方面連做都不必做。因為你在這些方面連基本天分都不具備,又何必浪費力氣做白工?事實上,每個人不擅長的領域可多著呢!在某一方面擁有一流技能或知識的人本來已不多,更何況大多數人都是在許多的領域欠缺天分,甚至毫無技能可言,連最起碼的表現都很難。所以,知識工作者不應該勉強接受這方面的工作和職務。
  7. 對於個人不擅長的部分,根本不用浪費力氣做改善。

為什麼絕頂聰明(他卻自認為資質尚可)如杜拉克也需要花近二十年來認識自己,找到自己長才甚至於改變心態,令我汗顏!但最重要也是人人都應切記:了解自己「不擅長」的部分是什麼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專注做好自己擅長而熟練的事,要讓自己由一竅不通進步到普通水準,要比由精通進步到卓越還更費心力。但是,大多數人,還有絕大多數的老師和組織,卻都只專注讓不稱職的生手能達到中下程度的表現。與其這樣,不如利用這些精力、資源和時間,將原本幹練的好手培育為卓越的明星。

從一生五十年的職涯生活裡,真的需要花時間去思考「策略性自我管理」,否則縱然聰明如杜拉克,若他不去挖掘自己、深耕自己,又怎麼能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更不用說有什麼影響?

為了讓一位平凡人能進步成為優秀的人才,更讓優秀的人可以成為卓越的人士,究竟有什麼途徑、方法或祕訣呢?試著以一個「生命教練」(Life Coach)來作為範本。

經由「反饋分析比較」總結,竟然發現我的長才居然是「培育人才與知人善任」的能力,依靠著這種能耐,培育一代勝於一代的人才梯隊。基此,我所指導的公司團隊在短短的幾年間即於形成,並步入正軌、營運蒸蒸日上,業務量上升。

之後的五年裡似乎又陷入停滯狀態,為此,我立即捫心自問自答,且自疑自判十八個月:我的能力(Ability)是什麼,應該是什麼?是培育人才嗎?或是知人善任嗎?還是別的……最後赫然發現居然是「管理力」,即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管理團隊的凝聚力,可使公司再度起飛,接著再深入「績效表現」(Strengths)分析時,這才挖掘真正的長處竟然是「領導力」,即決策力——做對事的能力。

接著再釐清、剖析自己的意志力時,發現自己的「心靈素質」(Competence)所展現出的旺盛企圖心與承受高壓力的情緒爆發成反比,以致於無法發展,最終靠著正確的信仰,逐步堅固信心和意志力,形成一股巨大的能量,使得壓力得以紓解。

最終深挖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Gifts)時,反饋得知自己真正的天賦原來是「協助他人認識真正的自己長處和特質」。為此,約在十五年前即已扮演著董事長的私人教練和生命教練(Life Coach)迄今,一直以來樂此不疲、深受肯定,此時才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教練」(Mentor),再深層探究之後,始知「問對問題的能力」才是我的天賦。

這整個釐清與探索過程就是「策略性自我管理」,不斷地自我釐清、釐清、再釐清;也不厭其煩地自我探索、分析及總結,才能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實是一輩子的重大功課。

由於要能做到「策略性自我長處的管理」實是一件偉大的功課,正因為這樣杜拉克才需花掉近二十年之久的時間反覆探索和省察。這也證實絕大多數的知識工作者之所以低生產力、低薪酬的真正原因,需要以兼差多元領域方式取得更多的收入,斜槓人於是誕生。

箇中原因則是,在東方的社會價值中,父母視子女為自己私有資產,因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在西方價值信仰裡會給孩子較大的自主權,但相對地,會以紀律要求、承擔責任,尊重孩子選擇與決定,並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協助。這是東西方文化和信仰的差異,頗值得深省與學習。

杜拉克於一九○九年出生於維也納,祖籍為荷蘭人。因家學淵源,十七世紀時已在荷蘭從事聖經、講道的演講文稿和其他宗教書籍的出版工作。「杜拉克」(Drucker)這個名字的荷蘭文和德文的意思,就是「印刷者」。

杜拉克出生於極為獨特的家庭,父親阿道夫在年輕即擔任政府高官,並於一九二三年離開財政部,係以抗議奧地利政府對教權主義的傾向,隨後他擔任國際律師。雖然如此,但阿道夫卻熱衷於文學和文化。當他在政府任職期間就創辦了「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且擔任董事局主席多年。

他父親是一位直言不諱的自由主義者,當希特勒於一九三八年入侵奧地利時,他人已到了美國並且在大學教授「國際經濟學」,退休後又在柏克萊教了幾年的「歐洲文學」,享年九十一歲。

母親是卡羅琳是奧地利率先讀醫學的女孩之一。談及母親時杜拉克回憶道:「我十足是她的兒子。我父親有他自己的原則,而母親有洞察力。直到她晚年,尤其病危時,我們還是能夠不必經過溝通就能相互了解。」

當談到父親時,杜拉克充滿了驕傲與敬意道:「他和我是完全不同的人。我們不論對事或人,從來不持相同的看法,也從來沒有相同的興趣。但是我們非常親密,而且彼此尊重。我從小就景仰我父親的完美人格。他交友的天分,對我而言卻完全缺乏,他的勇氣更甚。他對我則完全容忍,即便他認為我所做的事沒什麼意義。」

在這樣的家庭裡十分幸運,但要有所作為與成就,得靠自己天賦加上後天的努力。國小四年級愛莎老師就發現了他的天分,並說道:「你的作文寫得不錯。不過,還要多練習,不是嗎?」杜拉克點點頭。「好了。我們現在可以擬定目標了。每周你必須交兩篇作文。一篇是自由命題;另一篇則由老師決定。此外, 」她繼續說:「你低估了自己的算術能力了。你的算術好極了……你就可以準備學習高年級的數學,也就是幾何和數學。」

杜拉克於一九二七年修完大學預科,緊接著就先後到英國倫敦、德國漢堡,在出口貿易擔任實習生,這段「社會化」過程,對他日後取得關鍵性的轉捩點,尤其是對管理學之梳理和見解極其重要。一九二九年他一面在報社工作,一面在漢堡法學院就讀,並於一九三一年完成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在前年一九三○年,他就開始以講師身分教授國際法和憲法史。

杜拉克的專長是什麼?大多數人認為是法學專業。其實他認為「政治學」和「歷史學」才是他的專精,原因是這兩門課有他「專業而嚴謹的自我訓練」。難怪當《紐約時報》訪問他道:「你最擅長的是什麼?」他從容不迫地回答:「若有,是對商業未來趨勢的變化,尤其是質的變化掌握能力,以及對人性的洞察力。」

專長與長處究竟有何不同呢?專長即自己擁有的才華和專業,可說是潛力或潛能;若能通過工作帶來對人的幫助與問題解決的結果,這就是長處,這就是績效表現。

從這個結果角度來說,就不難理解杜拉克之所以有卓越的成就,就是將自己所學的法學邏輯訓練專業,加入憲法史、政治學以及歷史學的素養,導入齊克果的神學信仰觀、社會與人類何以存在的現實觀,再加上他以「社會生態學者」的超然客觀的求真精神。正是他有高度的歷史觀以貫穿人類人性的局限性,始能創作出既以「人」為核心,以「人性」為訴求,更以人的「長處」為績效的動態觀,最終建構一套有目的、有條理、又有系統的「管理學」,以對應全球開放而動態的系統觀和創新與創業之需求,讓組織得以進入永續經營之可能實現,這才是杜拉克真正的長處之所在。

不過他卻認為他一生是以寫作維生。以「立論」為定位,以建立一個「自由而有功能的社會」為願景,窮究他一生的時間和精力貫徹其職志而奉獻。從這點來看,他實在沒有看到自己的局限性或力所未逮。若能建構一個可長可久的機構或許還有可能,奈何前女童子軍執行長賀賽蘋在紐約成立的「彼得.杜拉克基金會」卻被杜拉克本人所否定,最終賀賽蘋不得不更名為「領導對領導基金會」(Leader to leader Institute)迄今。(杜拉克為何不願留名在世上,唯一能說的便是「他自認為自己沒有那麼重要吧」。)

談到軟實力(Soft power),可能是心靈的層面、心理素質和心智能量以及核心價值觀、文化底蘊與自我管理的綜合能力;而硬實力(Hard power),指的是學歷、證照、獲獎、著作……等。若能軟硬兼顧、內外如一,便是所謂的「核心價值」(Core Value),像杜拉克就是箇中典範之一。他高度紀律、不受利誘、信仰堅定、心智成熟;加上他擁有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四十一部重要著作,榮獲自由勳章以及管理學教父之封號……等,使得杜拉克不為名利所誘惑,逐漸成為一代巨人,奠定他罕見而獨特的一種能力——認清現實與不自欺欺人的一種能力即「心靈能力」(Competence)。而其代表作品就是那本小冊子,《史達爾─保守的政治學說與歷史的變遷》一書。

這本小書是一本共三十二頁專題論文——正是杜拉克國際法的博士論文。書中乃是以史達爾(Fnedrich Julius’ Stahl)為主角的專文,這是長期以來被人們所忽視的重要人物,他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全盤反對普魯士對德國的霸權和民族主義浪潮,終其一生,他在政治上是一個保守主義者,更極力反對絕對的君權概念,他認為不合法並應以創立憲政主義的法律基礎作為取代。雖然他是猶太人,但在大學時期即轉為基督信仰——他致力於發展德國基督教主義的政治學說。

年僅二十三歲的杜拉克雖默默無聞,但他的專題論文卻立刻被德國聲譽卓著的莫爾出版社所賞識。該社出版了在當時是德國最受尊重的法律與政治專題文集——莫爾所編的《法律與政府》文叢,作為紀念號出版。莫爾出版社就在納粹掌權後六十天出版了杜拉克的論文,讓杜拉克十分欣喜的是,當天剛好是納粹取得政權的第一次「群眾大會」。該書效果遠超出作者與出版社所預期,沒想到可能因書名「保守的」字眼而過關,該書立刻受到廣泛的焦點而大為轟動。

此時此刻,杜拉克心裡十分明白,以這本書的主題,接下來會發生的事可能會有焚書或什麼的……他必須離開,而且要快,因為他的奧地利護照恐怕無法保證他的安全。於一九三三年四月,他離開了德國,來到一家英國小銀行工作,擔任經濟分析師職務,過了幾年於一九三七年搭船前往美國,在行李中已帶著第二本書《經濟人的終結》(The End of Economic Man)大半的書稿,這也是他第一部以英文出版的著作。由此可見杜拉克以此書正式向納粹宣誓自己的立場與不信任,這也是杜拉克展示膽識過人的心理素質、政治立場以及堅定信仰,與史達爾並肩奮戰且不計任何後果。

談及杜拉克的天賦(Gifts)是什麼?究竟是什麼?數十年來對杜拉克的研究和探索,就像他總結自己的貢獻:「我是第一位認清企業經營的目的不在於企業本身,而是在企業外部——也就是創造與滿足顧客的人;第一位認清決策過程重要性的人;第一位認清組織結構應該追隨策略的人。我也是第一位認清,或至少是首先指出;有效的管理必須通過『以目標為自我控制的管理』的人,這種天賦異稟的罕見能力就是『洞見』(Insight)天賦。」

除此之外,杜拉克的原創概念如下:效能與效率、以目標為自我控制的管理、知識工作與知識工作者、聯邦分權化管理、員工是資源,而非僅成本、企業唯一的目的,乃在於創造顧客、創新與創業精神、民營化、非營利組織管理、自我管理、結構追隨策略、管理是一項工具,更是專業、全球購物中心、跨國企業管理、走動式管理、內部創業、外包、策略管理……等。為此,杜拉克的另一個天賦則是「概念創見」的能力。

最終,杜拉克一生所專注的「一件事」,究竟是什麼?是社會生態學者?抑或是自我管理、還是創作出書?杜拉克所專注的一件事原來是「自由而有功能的社會」願景,這才是他傾注一生的偉大心願,雖然是失之交臂、未能實現,但他的「管理學」卻是構建願景的最佳工具和專業。

深入探究杜拉克「意志力」的能量如此巨大的原因,歸納其結果有三點:一是學會如何學習的能力,即以每三年選一個主題(Subject)學習,六十年來積累了二十五個不同的領域知識量,他能將相關與不相關的知識透過聯貫(Alternative)統合成一個完全不相關的東西出來,使他能量爆發。二是他既有感性的思維創作能力,像是他著有兩本小說《行善的誘惑》(The Temptation To Do Good)與《最後的完美世界》(The La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又有理性邏輯具高度抽象的思維能力,使他得到平衡的發展,人格得以昇華。三是他擁有堅定的信仰、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

當他晚年時被編輯問到來世問題時,他回道:「我是一個非常守規矩的傳統基督徒,這句話足以說明一切。不去想那些事,我被教導不應該去想那些事,我的本分是,時候到了便坦然接受。」編輯再問:「那應該是很安然自在了?」他道:「是的,我每天早晚都禱告;讚美上帝的美好創造,阿們。」(取材自《旁觀德魯克─一位智者的人生影像》)

杜拉克自認對「管理學」的貢獻:「我自認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我認為是很早便認識到(將近六十年前)管理是組織性社會的一部分,具有基本的功能。管理並不只是『企業管理』(雖然最初是在企業界引起注意),而是現代社會所有機構的治理要素。還有確立了『管理學』本身的研究價值,並將這門學科重心放在人與權利、價值觀、架構與組織。以及最重要的『責任』,亦即在研究『管理學』時將之視為真正的人文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杜拉克「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究竟來自何處?或許是一個受造者對上帝的回應,更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值得我們景仰與效法。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成為自己的執行長:跟彼得杜拉克學職涯規劃與自我管理》,時報出版

作者:詹文明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自己做自己的老闆!
自己的職場自己作主,自己的人生自己規劃!
學習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管理學,
建立願景使命、紀律化思考、自我管理與溝通,
找出自己的所長及歸屬,
就可以少走彎路、冤枉路,成為人生贏家!

學生走出校門,摩拳擦掌,等待進入職場,一展長才,夢想實現。然而事實不然,許多人會在職場中受挫,以不如意收場。問題出在哪裡?有多少人在考大學選系時,選了不適合自己的科系?有多少人選的科系,跟自己未來的職業毫不相關?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沒有認知自我」、「沒有找到自己所長」、「沒有找到自己的歸屬」。同樣的,進入職場後,若對自己還是沒有清楚的認知,工作上的效能也會受到阻礙,更不能終身學習、跟組織一同成長了。

本書會告訴你,如何有效的學習?如何審視自己,進行自我對話、自我管理,自我認知。如果在高中之前讀完這本書,或許你選科系會更有把握;大學畢業前讀了這本書,你會找對自己的所長、自己的歸屬,甚至於會婉拒錯誤的機會。如果你在進入職場後讀到這本書,你可以學習到:如何在工作的時候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如何紀律化思考、自我管理,甚至是如何有效管理上司、輔佐上司,提高自己的生產力。而自我發展跟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你也需要為自己的後半人生做出良好規劃,終身學習,自己做自己的CEO。

本書涵蓋各年齡層,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工具書,全面解析彼得‧杜拉克的工作規劃與管理學理論,像是杜拉克所採取的策略性自我管理、願景與使命和核心價值觀、理論派與實務派的對立問題、反饋分析比較法、如何紀律化思考,並以林書豪為例子闡述彼得杜拉克的理論,可以應用到工作和學習上。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