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倘若自己有能力貢獻的事情無法獲得青睞,那不正是考慮跳槽的好時機嗎?畢竟在這種公司繼續待下去也沒有意義,這或許就是說服自己的好機會呢。


文:澤圓(Madoka Sawa)

工作:以貢獻為軸心,評估工作的重要程度

在平常的工作當中,具體地採取「放棄」的態度很重要。

我想要先告訴各位的是,把工作視為「貢獻」的觀點有多重要。工作是為了使自己成長、達成目標而做;但另一方面,它也是為了對自己隸屬的組織和社會有所貢獻而做。

因此,透過自己最擅長或最喜歡的事,具備「為大家貢獻」的觀點,是決定是否辭去無用工作的關鍵。反過來說,決定辭去自己沒能做出什麼貢獻的工作,也能為身邊的人帶來良好的影響。

我就舉開會當例子吧。自己幾乎不發言的會議,或目的只有出席簽到的會議,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典型,所以要盡量下定決心放棄。如果你的理由是「畢竟我一直都會出席啊」,那就代表這件事已經淪為你的沉沒成本了。

每當我這麼說,都會有人辯解「可是實際上,我一個小職員很難當著上司的面缺席會議啊」。

但是請各位想想看,我的意思並不是單純的「別出席無用的會議」,而是放棄自己沒有出席意義的會議,就能省下這段時間,用這段省下的時間、為公司貢獻其他更有價值的事。

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都不盡相同,不過縱然只是放棄出席一小時的會議,只要與會議前後零零碎碎相加成一小時的時間合併起來,就有完整的兩小時可以規畫了。這麼一來,活用可以全神貫注的兩小時,肯定能夠孕育出什麼成果。

這段時間可以用來打造會讓更多人覺得「讚!」的小小計畫,也可以做一份實用的報告交給上司。在這段時間內從事業務行銷、敲定重要的案件也很不錯。反正只要是為了大多數人謀求福利,特地撥出這兩小時來執行,反而可以提升自己的好形象。

只要你能夠主動擠出時間,就可以有效率地活用,還能創造出成果,所以你一定會覺得工作越來越有意思。不過這終歸是要以自己最能做出貢獻的事情為優先,為了孕育出更多成果,最好要具備「放棄」無用事物的思維。

即使如此,應該還是會有人覺得:「就算是這樣好了,但每家公司的狀況都不同,一般來說根本就不允許我們這麼做啊。」但我想問這些人一件事:「那你實際嘗試過了嗎?」

或者我換個方式問:「你有沒有思考過,你現在的公司缺乏什麼,而你在這方面能夠怎麼做出貢獻?」

遺憾的是,我已經見識過很多人用「公司怎麼可能允許我這樣擅自作主」,來當成自己不做事的藉口。

如果我是你的上司,看到你決定不出席某些會議,卻能相對交出高水準的報告,反而會給你很高的讚賞。不過可惜的是,也有很多主管階層只會依照規範和習慣來評估員工。

既然如此,那就把自己主動安排的計畫當作是一種素材,用來思考自己日後的選項吧。

倘若自己有能力貢獻的事情無法獲得青睞,那不正是考慮跳槽的好時機嗎?畢竟在這種公司繼續待下去也沒有意義,這或許就是說服自己的好機會呢。

放棄淪為沉沒成本的工作①:事先決定好「先後順序」

我在微軟公司上班時,比起公司內部的會議,我經常都是以客戶面談為優先。這也是我們團隊全員的共識,所以沒有人會因為缺席公司會議而受到責難。

只要說一聲「我和客戶有約」「這個時間正好在辦活動」,大家的反應也只有「是喔」「要去見客戶啊?那就去吧」。

總之,要釐清會議的先後順序,凡是與客戶會面、牽涉收益的業務、能創造價值的行動,一律排在比內部會議更優先的位置。

請大家一定要確定自己的會議先後順序。我就說得更清楚一點,如果用撲克牌來比喻的話,「公司內部的事務不可能是人頭牌」。

所以,為了不讓上司認為自己是想逃避開會,刻意將重要的會面安排在會議時間,也是一種工作策略。當然這種作法有其極限,所以我建議還是要老實向上司坦承,不過當自己的「人頭牌」來到手上時,最好還是要放棄開會。

別想著臨機應變,如果能夠事先用自己的基準,確定「能夠創造自我價值的事務,以及能對公司對外事務效力的事,全部都是人頭牌」的話,決策和工作的效率就會不斷上升。

順便一提,我也把家務事當作「人頭牌」。職場普遍的風氣是譴責因家庭問題而缺席工作的人,但我覺得這種想法實在是很奇怪。

把自己和重要家人的「人生時間」放在心上衡量,家務事分明就是人頭牌;與此相比,團隊的例行會議、部門聚會,在我看來等級差不多就是梅花3而已。就算是老闆親自出席的會議,在我心上也只是方塊7,而老闆的個別面談則是黑桃10,用這樣的感覺來應對。即便是與老闆有關的要事,也絕不會跟人頭牌一樣重要。

雖然狀況因人而異,不過事先確定自己理想中的先後順序,判斷起來會輕鬆很多,效率也會提高,工作的產能也會不斷上升。

儘管現在都切換成線上會議了,但還是有些上司會召開沒必要的會議來占用員工的時間,建議大家還是趕快解除這樣的關係,好好守護自己的人生吧。

放棄淪為沉沒成本的工作②:「不做也沒關係的事」就不要做

我見過很多商務人士,在我看來「工作很能幹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

那就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做出有彈性的判斷」。

在這個特徵中,有些人比較能夠做到「短時間」,也就是做事快速俐落的人,相信大家身邊也有這樣的人。但是,各位必須意識到一點,做得快雖然是工作能幹的一個要素,這個要素本身卻沒有很大的價值。

另一方面,工作能幹的人,反而完全不會親手處理事務,或是改成「自動化」、從根本省去作業的步驟。

換言之,與其做得快,不如思考做這個動作的意義。靠自己徹底思考工作的意義,才能達到最大限度的效率化、簡化,並且在短時間內完成工作。

這個特徵中又以「彈性」要素更為重要,具體來說,可以分成第一、「決定不做也沒關係的事」,與第二、「不擅長的事就盡量交給別人」這兩點。

首先,「決定不做也沒關係的事」雖然不難,但無法實踐的人還是有一大堆。不做也沒關係事項的典型例子,就是例行會議、「姑且先做好」的報告(日報)、製作過度詳細的文書資料等。其他還有寫得落落長的電子郵件、臨時占用個人時間的電話、通勤、朝會、接待客戶⋯⋯不勝枚舉。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呢,是因為這些一直都是「理所當然」在做的公事。也就是從過去延續下來、與過去息息相關的公事。身邊每個人都理所當然地繼續做,所以才很難獨自一人放棄這些事。

這些公事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獨立思考採取的行為,而是別人迫使的行為。因為一直在做這些別人想出來的、不做也沒關係的事,才會害大多數人的工作效率變慢。

因此,和過去相關的事物,最好盡量自動化。比方說,只是要做一份可能有人要看的報告的話,想出一套自動化機制來應付是最好的了。如果你覺得表明「這份報告沒有意義,所以我不寫」太過直接的話,不妨趁這個機會,考慮一下換個處理方式、建立寫報告的機制吧。

例如在做報告時,你發現可以數據化的資料庫分散在各處,那就將它整理成一個系統並自動化,這種工作對大家來說肯定更有價值。

一旦有了這種構想,你自然就會注意到哪些事務沒有用,並增加更多自己能夠貢獻的小事。也就是說,「放棄」做無用的事,意思等同於釐清大家沒有察覺到的事、提出可以孕育出新價值的方法,而有所貢獻。

「不做也沒關係的事」,是一種對任何人都無益、只會占用時間的作業。

因為都把時間花費在占用時間的事務上了,所以工作根本就不可能變得很能幹。在以前的年代,基於「前輩也是這樣走過來的」的想法,耐著性子處理這種事務,至少還能得到加薪、升職、討上司的歡心這些好處。

然而到了現代,耐心只不過是沉沒成本。如果想要認真在工作上變得幹練,就要決定好不做也沒關係的事,並且好好重視實際上沒有在做的事。

放棄淪為沉沒成本的工作③:不擅長的事就盡量交給別人

此外,如果還能做到第二點「不擅長的事就盡量交給別人」,工作效率就會爆發性地提升。重點在於要事先建構出能夠委託別人的處境,也就是先和對方培養信賴關係,日後想到「這件事可以拜託他」而聯絡他時,才不至於遭到拒絕。

「那件事你最擅長了,可不可以拜託你?」

「當然好啊。你都拜託我了,我怎麼可能拒絕呢!」

工作能幹的人,平常早就已經建立很多這樣的信賴關係了。

這種信賴關係,並不能透過學歷、職稱、頭銜、公司盛名這些社經地位獲得。這些身外之物在現在這樣的時代一轉眼就失去了價值,一個地方若有很多倚仗身分地位而活的人,就無法吸引到優秀的人才。

如此一來,這種公司就會經營不善,最後遭到市場淘汰的可能性會變得很高。

為了培養信賴關係,有人平常在公司就會傾盡全力與同事溝通交流。確實,在公司裡到處樹敵的人,在緊急時刻就會孤立無援,所以職場上與人圓滑的溝通交流非常重要。

但是,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思考自己為了什麼而與同事交流。倘若是為了處世順利、只要自己賺到好處就好,那根本沒有意義。既然隸屬於某個組織,身為職業人士的最大前提就是「對組織做出有價值的貢獻」。

因此,不要執著於培養圓滑的人際關係,而是要堅持「把自己放在能夠最大限度發揮自我能力的地方」。

為了讓整個組織最佳化,必須使其中的每一個人都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因此就需要盡量將自己不擅長的事託付給別人。

很多人都做著「不適合自己的工作」或是「懷疑自己不適任的工作」。這個問題其實很深奧,不少公司會以人事異動之名,強迫員工做不適合的工作。若用職棒來比喻,就是用累積經驗的名義,理所當然地將王牌投手換位到4號一壘手的位置。

雖然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對當事人的一種期待,但職棒並不會因為「以後也想讓他當教練」「也想讓他兼任捕手」這種一時興起的念頭,就隨便幫選手換位,然而這在商務職場上卻是常態。一般來說,難道不是應該要幫投手準備好最適合投球的環境嗎?!

職場上常提到「工作型」(job)和「會員型」(membership)這些概念,不過大多數的公司,都主張要全體員工為事業奉獻,所以個別來看,有太多員工被迫從事不適任的工作。如果要我說的話,這豈止是會員型,感覺根本已經是接近暴力了。

以前的職場價值觀還有終身雇用和論資排輩的「約定俗成」,所以這種作法才能通用。即便是自己討厭或不適合的工作,只要撐下去,就算創造不出任何價值,好歹公司還會依約照顧自己一輩子。

然而,現在這種規定正在逐漸瓦解,所以讓自己置身在能夠發揮自我能力的地方,是絕對必要的自衛手段。把時間和體力消耗在不適合自己的工作上,就會浪費人生寶貴的時間。這樣不僅傷身,還會導致睡眠不足、累積壓力,不斷把自己逼入絕境。

所以,最好不要浪費時間去努力做不適合自己的工作,或是從中尋找價值。

即使如此也依然奮發向上的人,可能是因為還深受傳統的思維影響吧。這一點對20多歲的商務人士來說也一樣。

年輕人反而比較天真,只要聽父母或上司說「要趁年輕時多吃點苦,未來一定會更好」,就會輕易把這種過時的作法和心態植入自己的腦海裡。

幸好,現在全世界正在經歷大重設,這種不合理的想法完全不合時宜。如果你對工作的狀態有疑問,那可能暗示著你的工作方法正逐漸淪為沉沒成本,請重新用嚴厲的眼光反思自己的工作之道。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世界已經回不去了,學會放棄才有轉機》,究竟出版

作者:澤圓(Madoka Sawa)
譯者:陳聖怡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走在時代前沿、榮獲微軟「董事長獎」殊榮的前微軟技術中心負責人,引導你認清「沉沒成本」,學會「放棄」的技術,以更自由的方式,設計你的人生。

「試著放棄看看吧!」——

這麼想的時候,你的人生就開始朝「自由」轉變了。
認清生命的「沉沒成本」,為將來找到轉變的支點!

明明是不想做、也沒有必要做的事,自己卻絲毫未覺,只因為「難得做了……」「好不容易才……」等理由而持續,殊不知這些正是人生的「沉沒成本」,會在不知不覺間變成我們的重擔。

曾締造上億業績的微軟高層,在疫情期間選擇急流勇退,透過本書告訴你,如何正視並接受「放棄」的可能,不對自己說謊,不勉強自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拓展自己的無限可能!


  • 工作:不需要自己出席或發言的會議,就不要去了。
  • 人際關係:與其一心想建立人脈,不如建立讓現在的自己覺得舒服的人際往來。
  • 物品和金錢:放手很難?那先從「讓給別人」開始吧!
  • 夢想和目標:就算不用倒推法、逼迫自己何時一定要達到什麼階段也沒關係。



貪戀過去的成功經驗、曾經投入的心力、好不容易獲得的薪資和社會地位……並無法讓你成長!現在就放棄這些沉沒成本,找到新常態下的新機會吧!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