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有些人會覺得另一些人的運氣非常好,但是,這些運氣可能都和一連串的「冒險」有關,藉由改變與他人互動的心態和方式、多與周遭的陌生人交談,同時想辦法改善第一時間覺得很爛的想法並持之以恆,你其實也可以為自己「生產」好運氣。



文:戴羽

在過去奧運賽事的期間,每當看到自己支持的運動員經過艱苦奮戰後不幸落敗,多少都會覺得他們運氣不夠。畢竟「一命、二運、三風水」,我們相信冥冥中有一股力量決定一生的成就。但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科技創業計畫」(STVP)執行長Tina Seelig卻發現,「運氣」其實是我們能夠創造的!

除了任教於史丹佛,Tina也曾出版多達17本書,其中包括暢銷書《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經過多年觀察成功創業家的行為後,Tina發現他們都懂得創造自己的運氣。

可是到底什麼是「運氣」?Tina發現我們常將「命運」、「機會」和「運氣」搞混。他認為,「命運」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事,例如我們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長什麼樣子。「機會」是需要我們在當下透過行動來掌握的,例如,去買一張彩卷、投資一檔股票。而「運氣」則是我們可以透過常時間耕耘而加強的。

我們可以透過Tina的親身體驗,學會他用的三種加強運氣的方法。
創新點:改變跟別人和自己互動的心態和方式,就可以增加好運降臨的機率。
一、改變與他人互動的心態和方式

Tina認為,要有好運氣,首先我們要改變我們和他人的關係。他覺得大多數人並沒有充分的感激別人為他們做的事情,反而常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我們學會「感恩」,我們將會接觸到更多不同的機會。

Tina在史丹佛負責的「科技創業計畫」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計劃,每年都有很多的學生申請加入。因此,每年在完成遴選合適的學生後,Tina就會寄信通知那些沒有被選中的學生。這些學生在收到通知後,有的會回信抱怨,也有的會詢問他們如何才能夠提昇他們被選中的機會。

但是,在大約七年前,Tina收到了一封不一樣的回信。一位名為Brian的學生寫了一封感謝信給Tina說:「雖然我已經連續兩年都沒有被錄取,但是,我非常感謝你給予我這個機會。我從申請加入這個計劃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事。」

Tina被這封信感動,因此約了Brian見面。在他們兩人聊天的過程中,Tina知道Brian當時是史丹佛橄欖球校隊成員,而他想要從橄欖球的角度討論「領導能力」。因此,Tina就特別為Brian設計了一個個人研究計劃。而Brian也將他從這個計劃所得到的結果,變成了一家名為「Play for Tomorrow」的公司,教導來自弱勢家庭的小孩們,如何追逐夢想。

這一切,都源自于Brian的一封感謝信,而這也讓Tina決定更認真的看待「感恩」。每天晚上,Tina都會回顧他當天的行程,然後開始為遇到的每一個人寫一封簡短的感謝信。這個只花幾分鐘的活動,讓Tina覺得每一天都充滿了「感激」,而他也認為,這大大的增加了他的運氣。

二、從跟旁邊的陌生人交談開始

當我們改變了他人的關係,學會了「感恩」後,Tina認為我們接著要改變和自己的關係,也就是開始鼓勵自己踏出「舒適圈」,開始「冒險」。

Tina了解「冒險」也是需要「循序漸進」的,所以,他鼓勵我們從小地方開始。例如,他會鼓勵他班上的學生們先嘗試和坐在隔壁的陌生人說話。

Tina認為,我們不要小看這些小冒險,因為它們其實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Tina自己的經歷就是一個好例子。每次坐飛機時,Tina都習慣戴上耳機,然後開始工作。在一次飛往厄瓜多爾的旅途中,Tina決定要「冒險」,於是他就開始和坐在他身邊的一位先生聊天。

當Tina發現坐在他身邊的這位是一家出版社老闆時,他就決定將「冒險」升級。Tina拿出了筆電,讓這位出版社老闆看看他的出書計劃。出版社老闆看完後,很客氣的告訴Tina,這本書和他們出版社的風格不符。於是,他們繼續聊天,並交換了聯絡資訊。

幾個月後,Tina主動聯絡那位先生,邀請他來參與一堂討論「出版創新」的課。那位先生出席了。之後,Tina又和那位先生分享了不少其他學生進行的研究。那位先生對其中一位學生的研究非常有興趣,認為他有機會將這些內容變成一本書,於是就請Tina安排和這位學生見面。

出版社對Tina沒興趣,反而對他的學生有興趣,這當然讓Tina覺得有點小尷尬。但是,他還是邀請了那位先生到史丹佛一趟,而那位先生就帶了他的同事們一起來拜訪。當他們一起午餐時,出版社的一位編輯就問Tina:「你有興趣出書嗎?」

於是,Tina馬上就拿出他的筆電,將幾個月前給出版社老闆看過的計劃給這位編輯看。兩週後,Tina就和出版社簽訂了合約,而兩年後,那本書賣了一百萬本。

很多人聽到這個故事都會覺得Tina的運氣非常好,但是,這些運氣都是因為Tina一連串的「冒險」,最後才會得到這樣的結果。

三、改善第一時間覺得很爛的想法

改變了和他人,以及和自己的關係後,Tina要我們進一步改變我們和「想法」的關係。很多人在得到一個想法時,很快的就會判斷,這個想法很好,或是這個想法很爛。但是,Tina認為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他覺得想法沒有好壞,因為,任何糟糕的想法,都有可能變成很棒。

Tina在他的課堂上就常做一個活動,讓學生們懂得從不同角度去看一個想法。首先,他會請每位學生針對開設一家餐廳提出一個很棒和一個很爛的想法。他會收集所有的想法,然後逐一念出很棒的想法,之後將很棒的想法都丟入垃圾桶。

Tina會將很爛的想法分發給學生們,確保每個人都拿到別人的爛想法,再請他們設法將別人的爛想法變成好想法。最後,Tina發現學生們都能夠從爛想法中找到可取之處。例如,開在垃圾場旁邊的餐廳變成了回收可用食材的低價、環保餐廳。骯髒又服務差的餐廳變成餐飲訓練中心,告訴來參加的人之後應該避免什麼。而用蟑螂做食材的壽司店則變成異國風情壽司店,採用各種特別的食材去製做餐點。

看看目前很出色的服務或產品,它們的想法一開始也可能非常的爛。例如,向沒有見過面的人買東西的eBay、讓陌生人住進我們家的Airbnb、開著自己的車在有空時載陌生人的Uber、以及像超大台iPhone的iPad一開始都被很多人視為爛爆了!

看了Tina的這三個改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什麼心得?我自己是想起了2008年,金凱瑞主演的一步電影,《沒問題先生》(Yes Man)。金凱瑞扮演的Carl,從一個對任何事情都說「NO」的無聊男子,因緣際會的參加了Yes大師的講座後,變成什麼事都說「YES」的人生冒險家。而電影中也看到,當Carl願意「冒險」踏出舒適圈,和改變他對不同「想法」的意見時,他的生活與運氣都完全改變了。

最後,Tina還要提醒大家,學會這三個心法後,還是要加上「堅持」的輔助,才會等到運氣來臨的那一天。我們都聽過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故事,愛迪生在經過10000次的「失敗」後,他說:「我沒有失敗,我只是找到了10000種不成功的方法」。也因為這份堅持,愛迪生最後才能夠等到「幸運」找到對的燈芯的一天。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