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能輕鬆實踐、簡單模仿,作者大方公開自己知識輸出方法 ——「優勢輸出」(PROS)模型,從定位方向(Position)、重組架構(Restructure)、產出內容(Output)和場景應用(Scenario),完整傳授給你一套將讀過的書與資料,化為自身血肉,改變行動與成果的祕訣大全。 

文:劉奕酉

【精準閱讀:用優勢模型提升閱讀的體驗】

你還記得上一本書的閱讀體驗嗎?

「啊,那本書我讀到一半就沒有繼續下去了呢……」

「嗯,昨天我剛看完一本好書,是關於時間管理技巧方面的。」

「自從工作之後,就再也沒有好好看過一本書了呢!我記得半年前部門的讀書會,有看了一本什麼來著的……,不好意思,我忘了呢!」

對大多數人來說,閱讀體驗停留在求學階段應付考試與準備論文的印象,不是很愉快的,甚至有些辛苦,而且現在都忘光了。有些人可能對於曾經閱讀過的小說或漫畫,有著相當深刻、美好的印象,而且樂此不疲;不過如果要他們說出有哪些值得分享的內容,可能也說不上來。

為什麼會這樣?這其實與我們的大腦偏好的模式有關。

  • 大腦喜歡簡潔化的內容。
  • 大腦喜歡結構化的內容。
  • 大腦喜歡圖像化的內容。
  • 大腦喜歡回饋化的內容。

比起冷冰冰的教科書,我們更喜歡圖文並茂的漫畫與小說,因為更為簡潔、有結構性,而且是圖像化(小說會讓讀者在腦中浮現畫面),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過程中會交替著期待的心情與滿足的回饋,直到內容結束。

閱讀體驗的三種層次

你喜歡閱讀嗎?閱讀對你來說是一件容易的事嗎?

回想一下,為什麼你會想要從事某一件活動?我想是因為過程中的體驗讓你樂在其中。閱讀,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只要我們能提升閱讀的體驗,自然就會讓閱讀這件事變得有趣、更有效率。

閱讀的體驗,可以分為三種層次:


  1. 表層擷取:我們對於內容的初步感受;這時候「見山是山」,我們的腦中並沒有脈絡、結構的形成,認知也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所有內容就是它自己本身。
  2. 中層攝取:我們開始探究內容的關聯;這時候「見山不是山」,透過理解、拆解內容來掌握整體的脈絡,去思考其中與我們的關聯?又該如何運用在什麼樣的場景中?
  3. 深層萃取:我們對內容有了體會領悟;這時候「見山還是山」,我們萃取出了內容本質的意涵,重新組織納入了既有的認知與知識體系當中。所有內容還是它自己本身,但已經與我們的認知、經驗產生了連結。

我們可以用一個同心圓來表示這三種層次的閱讀體驗(見圖4-31)。

圖4-31
  • 表層是直觀上看到的內容是什麼?(know-what)
  • 中層是內容的脈絡、對於我們的關聯重要性,如何運用在什麼場景中?(know-how)
  • 深層是內容的因果與核心本質,為什麼會產生?又能應用在哪裡?(know-why)

舉例來說,我在求學時期主修的是統計學。

一開始的閱讀與學習,屬於「表層擷取」的層次,獲得的「know-what」就是統計理論、統計方法與統計量這些艱澀的內容,老實說這個體驗並不有趣,但這是必經的基礎過程。

但是當我進入到「中層攝取」的層次時,大概是我進入職場工作三年後的階段。我開始體會到這些內容的脈絡與關聯,所獲得的「know-how」就是如何運用這些統計技術在工作與生活中?如何結合到其他領域上的閱讀體驗、知識經驗來發揮綜效?

隨著工作與人生歷練的累積,加上大量閱讀的經驗,我開始懂得探索「深層萃取」的層次,也就是「know-why」的本質思考。統計方法與技術對我來說可能不再重要,也不一定用得到;但是萃取出的統計思維卻能運用在任何地方。

如果用一句話來說明什麼是統計思維?我想就是「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運用在閱讀與知識萃取上,讓我懂得如何在相同類型的內容閱讀中找出差異點,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觀點?如何將不同類型的內容閱讀找出共通點來進行歸納、連結?

關鍵在於提問與產出

在網路、雲端與搜尋技術愈來愈智能化的現代,我們對於知識管理能力的培養也要與時俱進。

蒐集資料不再是件有價值的事,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將這些大量的資料,整合為精簡的資訊、有價值的洞見,來解決工作與生活上的問題,同時展現出個人的專業價值。不只是做好這件事,還要更快速、更精準,就是在職場中勝出的必要條件。其中的關鍵,就在於閱讀體驗的提升。

如果我們希望提升閱讀體驗的感受與品質,請將閱讀的內容轉換為大腦偏好的模式。你可以試著這樣做:

  • 透過提問與內容建立連結,創造回饋機制。
  • 藉由產出將內容轉換為簡潔的、結構化與圖像化的形式。

簡單來說,就是想著「輸出」來「輸入」這些閱讀內容。

怎麼做呢?只要利用優勢輸出(PROS)來進行閱讀的輸入,就可以提升閱讀體驗、做到精準閱讀。

定位方向: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書中的內容與我何關?閱讀完這本書之後對我何益、或是可以帶走什麼?簡單來說,就是閱讀一本書的目的、關聯與效益。

這可以讓你的閱讀更有方向性,也能提升閱讀的動機、意願與誘因,同時也有助於將知識萃取的碎片有系統性的歸納與整合。

重組架構:帶著什麼樣的觀點切入一本書?找到合適的表達框架做為一本書的閱讀框架,從書中找尋需要的知識點與碎片,只為了填補框架中需要的內容。

帶著框架閱讀,我們的大腦會更容易意識到相關的內容,會更投入到找尋回應框架所需的內容上。提升閱讀體驗的關鍵,就是讓我們的大腦與內容建立連結。

產出內容:透過閱讀框架,一邊閱讀一邊產出對應的內容。可以註記在書上、寫在紙上或是心智圖等,任何你習慣的方式。
場景應用:精準閱讀。

精準閱讀的私人心法:望聞問切、再三提問

過去我需要每天閱讀大量的市場消息與研究報告,並且在短時間內彙整出簡明扼要的報告。

為了滿足職務上的要求,我需要精準閱讀與萃取有用的資訊,因此歸納出了一套快速消化與萃取知識的技巧,我稱之為「望聞問切、再三提問」,這是優勢輸出(PROS)在閱讀上的應用。

沒錯!你可能聽過中醫的「望、聞、問、切」,又稱為四診法,是中醫診病的基本方法。

  • 望,是指觀氣色。
  • 聞,是指聽聲息。
  • 問;是詢問症狀。
  • 切;是指摸脈象。

在中醫裡透過這套方法,快速的診斷一個人的病症,也得以把經驗產出為結構化的案例,用以提升自我學習的成效,也將知識傳承下去。

因緣際會,我對於中醫曾有過一段時間的了解,也將這套方法運用到知識萃取上,不論是讀一篇論文、看一本書、研究一個新市場,或是學習一個新技能,都會運用這套「望聞問切、再三提問」心法來將內容消化,並萃取出知識點做為下一階段內容產出的素材。

  • 望:觀望

以一本書為例,我們會先看一下書名,是關於哪方面的?看看作者是誰,為什麼可以寫這本書?是因為專業背景、名氣光環,還是其他因素?

看看目錄、引言、序文與推薦序,簡要了解這本書在說什麼?再看看後記,大致上就能掌握這本書值不值得看、架構上談那些內容等資訊。

  • 聞:品聞

快速的看過一本書的內容,也可以說是略讀、粗讀或速讀。

我個人的習慣,是花十到十五分鐘,快速瀏覽一本書的內容;一方面建立一個約略的輪廓,一方面在我覺得可能需要細讀或是重點的地方做個註記,摺頁、畫線、便利貼都是可行的方式。關鍵在於過濾一本書值不值得好好閱讀。

就如同你初到一個國家去旅遊,會先將地圖拿出來看一看有個全貌的輪廓,再了解有哪些地區、哪些景點、哪些不容錯過的行程?這時,值不值得去、要不要做進一步的了解與規劃,你心底就有個譜了。

坊間有各種速讀的技巧,其實也可以運用在這裡。

  • 問:提問

帶著問題來找答案,是成人閱讀最有效的作法。先問問自己三個問題:

  •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可能是為了解決眼下的難題、為了學習提升專業、為了準備一份報告,或是單純興趣與打發時間而已。
  • 第二個問題,這本書的內容與我何關?可能是題材產生共鳴、報告需要的素材、問題解決的方法等。
  • 第三個問題,閱讀完這本書對我何益?可能是解開人生的困惑、心情感到舒坦、有效解決問題、順利完成報告等。

這三個問題,或許在一開始並沒有很清晰的答案。但是沒有關係,即使是粗略的答案,也會對於接下來的閱讀有一些幫助。

比如說,如果我想買一台單眼相機,即使還不確定品牌、型號、功能與用途等細節,仍然會特別注意到周遭相關的資訊;如果我想學好寫作,自然會特別關注有關於寫作技巧的書籍或文章。

我們的大腦只要有了關注某件事的念頭,就會自然的意識到在意的事物。

  • 切:切入

閱讀一本書的切入點,可能是從頭到尾閱讀完整內容、從感興趣的章節開始閱讀,然後摘要出內容的重點或是歸納出自己的心得;也可能是帶著閱讀框架來閱讀一本書,從中找尋需要的知識點與碎片,來填補框架中需要的內容。

如果我在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不能解決我的問題、不是我目前需要的書,是不是就可以省下時間與注意力,投入到更有價值的書或事物上?

為了快速檢視與過濾掉不必要的內容,我會在三個階段都問一次同樣的問題:

  • 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
  • 這本書的內容與我何關?
  • 閱讀完這本書後對我何益?

這就是「望聞問切、再三提問」的操作步驟(見圖4-32)。
圖4-32
  • 第一次對自己提問這三個問題: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這本書的內容與我何關?閱讀完這本書後對我何益?你可能已經有很明確的答案,也許沒有,但都沒有關係。因為這是讓你在後續的步驟中,可以更關注在值得注意的事物上。
  • 看看書名、作者的背景,是不是該領域的專家、權威或是具有影響力的人物?閱讀一下作者的自序、相關的推薦序,了解這本書想要傳達的核心概念與價值是什麼?再看看後記的內容,可以了解這本書可能欠缺的部分,或是作者期許未來可以延展的方向是什麼?最後,再瀏覽一下目錄綱要,在腦中初步形成整本書的架構輪廓。到此為止,大致上已經可以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讀了。甚至有一些較具結構性的商管書,其實看完序言、推薦序與後記就足以掌握全貌與核心價值了。比如說,我在商務簡報和邏輯思考領域算是鑽研很深,閱讀量也算多,而這類的書籍在編撰上也相對較具結構性,通常我在看完序言與目錄綱要之後就可以確定一本書需不需要再看下去了,或者是直接切入某一個我想看的章節閱讀。
  • 快速的翻閱內容,目的在於對內容的脈絡有一個粗略的架構輪廓,但不是為了理解內容。翻閱的過程中,覺得可能是重點、關鍵或是不懂的地方,可以運用摺頁、畫線或便利貼等方式註記,然後繼續往下略讀,務必在短時間內看完整本書。
  • 第二次對自己提問這三個問題: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這本書的內容與我何關?閱讀完這本書後對我何益?比起一開始,相信你已經有了更為明確的答案與方向。你可能就此打住,發現這本書沒有再繼續閱讀下去的必要;或者,清楚接下來應該要好好閱讀這本書,只是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切入?
  • 切入閱讀這本書的方式:完整閱讀、局部閱讀與框架閱讀。
  • 第三次對自己提問這三個問題: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這本書的內容與我何關?閱讀完這本書後對我何益?

用「閱讀提問九宮格」完成精準閱讀的知識萃取

為了讓你更有效率的使用「望聞問切、再三提問」這個流程,我設計了一張「閱讀提問九宮格」。

你可以利用這張表格閱讀的目的、關聯與效益,提高閱讀體驗的品質與成效,並為下一階段的「知識萃取」做好準備(見圖4-33)。

圖4-33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高產出的本事:用8種表達框架X4張圖X15分鐘, 文章、簡報,圖解一次到位,讓輸出成為你的優勢》,樂金文化出版

作者:劉奕酉


年讀百餘本書、撰寫50篇長文、製作60份商業簡報,

同時準備超過百場以上的演講、和培訓課程的

知識變現實踐法

在這個網路發達、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的時代,發表內容(文章、圖片等)成了為自己發聲,定義自己形象的工具,而快速閱讀、輸出的能力,則成為創造自我價值、脫穎而出的利器。

作者劉奕酉是一位人氣專欄作家,他年讀一百多本書,同時可以寫出五十多本書的相關文章、製作六十份商業簡報,準備超過百場以上的演講和培訓課程。目前讀過的書已經超過一千本,曾經進行過OUTPUT的書也多達兩百本以上。

他的時間和你我一樣多,為什麼他可以輕鬆做到上述這些,而且更省時、省力?

為了讓每個人都能輕鬆實踐、簡單模仿,作者大方公開自己知識輸出方法 ——「優勢輸出」(PROS)模型,從定位方向(Position)、重組架構(Restructure)、產出內容(Output)和場景應用(Scenario),完整傳授給你一套將讀過的書與資料,化為自身血肉,改變行動與成果的祕訣大全。

有些人能快速產出,我卻做不到?

他們都使用一些基本的表達框架,幫助自己很快的重組內容,用大家能迅速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

  • 突然被叫上台說話,你該怎麼辦?

可以利用賈伯斯最常用的「重點框架」,先提自己的演說有幾個重點(最好是三個),再一一

描述這些重點,最後扣回主題。如此一來,聽眾不但可以快速進入狀況,還能有所得。

  • 「年度工作報告」要怎麼準備?才不會像流水帳

這時你可以使用「時間框架」,將工作報告的內容切分為三個部分「過去、現在、未來」,也就是分為「過去一年的工作成果與反思」、「現在進行中的工作進度說明」、「未來一年的工作規劃與挑戰」,這樣就能切中老闆或上司的想要了解的重點。

  • 當你需要第一時間對陌生人解說一件事或一項商品時,你該怎麼做?

「主題框架」是你最好的選擇,它能讓對方快速掌握全貌,因為它從回答三個問題出發:為何(Why)、如何(How)與什麼(What)。

例如:關於「有效學習」只要搞清楚三個問題:①為何要有效學習?②如何做到有效學習?③具體來說,有效學習要做什麼?當你對主題熟悉度不一的聽眾說完這三個問題,保證他們都能理解。

在使用框架前,你必須先做這件事!

使用框架很簡單,透過框架,你可以做出很多「看起來」像是完整作品的東西!但若是要用得更好更精確,謹記,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先「定位方向」,也就是,你得先釐清產出的目的、受眾,再挑選合適的框架。

3訣竅幫你練成高產出的本事

  • 訣竅1:產出內容應該在定位與選定框架之後

先釐清產出目的、設定對象,也找到合適的邏輯框架之後,再根據框架所需要的資訊,來進行「輸入」內容,是最有效率的。因為一方面可以只蒐集所需的資訊;另一方面,當我們心裡想著要找到某項資訊時,會更容易意識到周遭的相關資訊,又可以提高產出的速度。

  • 訣竅2:先產出後投入

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為,要先閱讀、輸入內容,才能產出或輸出,其實,可以嘗試先產出,藉由產出的過程來確認自己不足的部分、再去進行內容輸入。如此一來,不僅能讓投入發揮最大的效益,產出的成果也能反饋到下一階段的投入與產出,形成複利效應。

  • 訣竅3:熟記表達與圖解框架

人的思考經常會陷入不知道如何聚焦或摸不著頭緒的狀況,這是因為我們對陌生的內容或繁雜的內容,無法立即消化的關係。這時,可以透過用一些框架幫助自己重組內容,找出規律。所以你要熟記本書中提出的8種表達框架和 4種圖解方式,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你也能擁有高產出的本事!

找對方向、用對方法,你也能成為高產出達人。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