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特洛克借用哲學家伊賽亞.伯林的概念,提出了兩種暱稱:一個是觀點狹隘的「刺猬」,只知道「單一重要大事」;另一個是「狐狸」般的整合派人士,「對於許多事務都略有涉獵」。這兩種暱稱紅遍整個心理學界與情報蒐集的社群。文: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
許多專家從不承認自身判斷裡的系統缺陷
一九八四年,針對美國與蘇聯的關係,美國科學院國家研究委員會展開一場會議。菲利浦.泰特洛克是新任心理學家暨政治科學家,年僅三十歲,是當時最資淺的委員。他專心傾聽其他委員討論蘇聯意圖和美國政策。著名的專家侃侃而談,表達頗具權威的預測。泰特洛克猛然意識到,這些人實際上經常相互牴觸,無法接受反對意見。泰特洛克決定檢驗專家預測。
當時冷戰如火如荼,他展開研究,蒐集了兩百八十四位高學歷專家(大多數有博士學位)的短期和長期預測;這些專家平均有超過十二年的專業資歷。研究問題涵蓋國際政策和經濟,而且為了確保這些預測具體實在,這些專家必須針對未來事件給予特定「或然性」(Probability,亦稱概率)。
在足夠的時間裡,泰特洛克必須蒐集足夠的預測,才有辦法將「好運厄運的興衰起伏」與「真實技能」分開考慮。這項專案延續了二十年,內含八萬兩千三百六十一個未來預測的概率估算。研究結果推理思考出一個詭譎多變的世界。
平均而言,這些專家是非常糟糕的預測員。他們的專業領域、年資、學術學位等,甚至就某些人的機密資訊取得管道而言,這些全都沒有差別。他們的短期預測很差勁,長期預測也很低劣,在各式領域的預測也不佳。若有專家宣稱某些未來事件極其艱難或近乎不可能辦到,卻僅有十五%的時間點會發生這些事。若專家宣告某件事必然發生,卻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這件事不會發生。
丹麥諺語曾經警示:「世事難料,尤其是未來之事。」說得可真沒錯。業餘愛好者與專家相互較量,他們也不是能夠預見未來的千里眼,但至少較不可能說未來事件極其艱難或必然發生,較不會讓自己出錯,變成眾人笑柄而需要事後彌補。換成是專家,他們會相信彌補過錯就能挽回。
即使面對自己的成果,許多專家從不承認自身判斷裡的系統缺陷。假若他們成功了,就會自攬全功,認為是自己的專業知識促使他們洞悉這個世界。就算離譜到完全沒有擊中事件要害,也總是認為差一點就猜中了;他們堅稱自己肯定明瞭狀況;而且,如果僅有一小件事大相逕庭,他們也會堅持己見,認為沒錯。或者,如同埃利希,他們的認知理解是對的,只是時間軸略短了些。
勝利之時,自己居功厥偉;一旦遭遇失敗,總是認為只不過是有點運氣不佳,僅是再次偏離勝利而已。專家自認維持不敗地位,同時卻又一輸再輸。泰特洛克做出結論:「說來奇怪,專家自認是有多麼厲害的預言家,而實際上情況又有多好?這兩者之間存在逆反關聯。」
在名望與精確度之間,也存在著「有悖常理的逆反關聯」。在發表個人意見的粉絲專頁和電視節目上,若專家愈有可能經常提出自己的預測,愈有可能鐵定出錯。或者,不一定總是出錯。更確切地說,一如在泰特洛克與共同作者合著的《超級預測》一書裡,言簡意賅的這句話:「大致就像一個擲飛鏢的黑猩猩那樣精確。」
在泰特洛克研究裡,早期的預測都是與蘇聯的未來有關。有些專家(通常是自由開放派人士)認為米哈伊爾.戈巴契夫是真正有決心的改革家,將有能力改變蘇聯,暫時保持蘇聯的完整性;但也有專家(通常是保守派人士)覺得蘇聯對於改革無動於衷,就其本質而言,頗具毀滅性,而且喪失合理性。
雙方人士皆有對錯,戈巴契夫確實帶來了真正的改革,使蘇聯向世界敞開大門,並賦權給公民。但那些改革解開了俄羅斯境外共和國嚴密封鎖的力量,而使這項體系喪失合法性。愛沙尼亞首先發難,宣布國家主權獨立,蘇聯之下的力量分崩離析。對於蘇聯迅速解體,兩派的專家陣營完全大感意外,而他們對於事件進程的預言也糟糕透頂。然而,這些專家內還有一小群人,設法想像更多未來發生之事。
不同於埃利希和賽門,這一小群人並不歸屬於單一途徑。他們能夠採納每項主張,將顯然矛盾的世界觀加以整合。他們一致贊同戈巴契夫是真正的改革家,況且蘇聯早已失去俄羅斯境外的合法性。這些整合派人士有人實際上已經預知,蘇聯解體早就近在眼前,而真實的多項改革正是催化劑。
幾乎在所有事務上,這些整合派人士的表現優於同儕;不過,尤其在長期預測方面,他們澈底打敗同儕。最後,泰特洛克借用哲學家伊賽亞.伯林的概念,提出了兩種暱稱:一個是觀點狹隘的「刺猬」,只知道「單一重要大事」;另一個是「狐狸」般的整合派人士,「對於許多事務都略有涉獵」。這兩種暱稱紅遍整個心理學界與情報蒐集的社群。
刺蝟專家具有深度,但很狹隘。有些此類專家耗費生涯鑽研單一問題。如同埃利希與賽門,他們透過自身專業的單一視角,針對世界如何運作,形成頭頭是道的理論,然後歪曲每項事件,套進自己的理論裡。根據泰特洛克說法,刺蝟專家在自身專業的某項傳統裡「專心致志,殫精竭慮」,並且「想要促成遙不可及的公式化解決方案,處理定義不清的疑難雜症。」
效果如何並不重要,他們是依成敗論英雄,以此來證實論點沒錯,更進一步依偎自己的想法。若是預料過往之事,他們卓越出眾,但如果是預測未來,可就宛如丟擲飛鏢的黑猩猩了。與此同時,泰特洛克寫道:「狐狸般的專家博採眾長,汲取大量傳統優點,還能接受模糊性與矛盾性。」刺蝟狹隘專精一面,而狐狸的範圍跳脫單一學科或理論之外,也體現了廣度。
令人難以置信,在自身的專門領域內,刺蝟專家的長期預測表現奇差無比。隨著他們在自身領域累積資歷且聲譽卓著,實際上表現更差。他們所需著手應付的資訊愈多,就愈可能以任何說詞套用到自己的世界觀裡。這倒是給了刺蝟某種醒目好處。透過自己偏好的細小孔洞看待每項世界大事,也就容易針對過往,塑造令人信服的說詞,以堅定不移的權威高談闊論。換句話說,他們提高了電視節目收視率。
具有蜻蜓複眼的狐狸,是最佳預測員
泰特洛克顯然是一隻狐狸。他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我前往費城,到他家中拜訪。我們熱絡閒聊,談起他與同仁之間的往來手腕,也提及他的妻子,同時也是合作夥伴的芭芭拉.梅勒;芭芭拉不但是心理學家,也是顯赫的決策制定學者。泰特洛克會從某一方向展開某事,然後質問自己,再來改變觀點和立場。至於心理學上的熱門爭論,他借鑒於經濟學、政治學和歷史等方面的知識,提出某個速成觀點,然後緊急煞車,並且注意到:「關於人性以及構築良善社會的必要方法,要是你的假定與人不同,你就會以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一切。」
若有新的想法闖進會談,他會迅速說出「且讓我們說說彼此的主張吧」。因此,他能夠從不同的學科專業、政治面或情感面的角度,啟發出許多著眼點。他就像把玩Instagram社群網站濾鏡一樣,試用不少點子,直到難以分辨實際要相信哪一種為止。
他長期研究專家的判斷力,於二○○五年發表成果。這些成果吸引了美國情報高級研究計畫署的注意力。這是政府組織,針對美國情報社群最艱難的挑戰,支援相關研究。二○一一年,美國情報高級研究計畫署推出一項為期四年的預測循環賽,由五名研究學者各自領導團隊,彼此競爭。只要覺得契合,每個團隊都能招募、訓練、進行實驗。
長達四年的時間裡,在每天早上九點東岸標準時間,團隊會發出預測。所提出的問題都頗有難度:有多大機會,歐盟某個成員將於某個預定日期退出?日經指數走勢是否以高於九千五百點收盤?東海發生海軍戰艦衝突,奪走超過十人性命的可能性有多大?預測專家可依自己意願,盡可能經常更新預測。但是評分系統會依照時間推移,針對精確度進行獎賞。所以,若是在問題結束日期前的最後一分鐘才提出偉大預測,價值就沒那麼高。
泰特洛克和梅勒主導的團隊稱之為「優良判斷力計畫」。與其招募深受表彰的專家,在這項競賽的第一年,他們開放徵求志願人士。經過簡單篩選後,他們邀請三千兩百個人展開預測。從這些人之中,他們辨識出一小群最像狐狸的預測員。這些人是聰明人士,興趣十分廣泛,有閱讀習慣,卻無特殊相關背景。他們依據這些人所言,權衡團隊預測,以此澈底擊潰競爭對手。
在第二年,「優良判斷力計畫」隨機安排前幾名「超級預測專家」,分成十二個線上隊伍,讓他們能夠分享資訊和想法。他們大力潰擊其他大學主導的團隊,美國情報高級研究計畫署會剔除倒數幾名的競爭者。根據泰特洛克所言,這些志願人士來自一般大眾,有管道「以維持機密性的餘裕」取得機密資料,打敗了資深的情報分析師。(儘管如此,他曾參考《華盛頓郵報》的報導指出,比起一群情報社群分析師,「優良判斷力計畫」的績效較佳,高出三○%。)
在個人方面,最佳預測員不僅宛如狐狸,他們具有特質,使自己成為格外有效的協力合作者,合夥分享資訊,討論預測。每位團隊成員依然必須進行個人預測,不過,整個團隊的集體表現也受到評分。平均來說,在個人預測裡,小型超級團隊預測員的精準度高出了五○%。超級團隊打敗了大批群眾的智慧(這一大批人的預測經過平均計算),他們也打敗了「預測市場」;在預測市場裡,預測員「交易」未來事件的後果,就像股票一樣,而市場價格呈現了群眾預測。
在預測地緣政治和經濟方面的事件時,由於其複雜程度,似乎也使一群只專精一處的專家有存在的必要;當每位專家促使團隊極端深入某項領域,但卻適得其反。如同漫畫書創作者與新技術專利發明人,在面臨不確定性之時,個人的廣度也就至關緊要。最像狐狸的預測員本身就能使人印象深刻,但如果群聚在一起,他們堪稱團隊最高理想的典範;他們不僅身為一份子集結成隊而已,還貢獻更多心力。
與他們幾番談話後,可以明顯發現「優良判斷力計畫」的最佳預測員有幾項特質,使他們成為深具價值的隊友。他們很聰明,不過泰特洛克一開始面對的刺蝟專家也是如此。他們能輕鬆不費力而提出數字,預估這個國家的貧困率或那一州的農耕地比例。而且他們也有幅度範圍。
史考特.伊斯特曼說他「絕不僅是融入單一世界」。他在奧勒岡州長大,參加多項數學競賽與科學競賽,但是在大學時代,他修讀英國文學和美術。他是自行車技師、房屋油漆工、房屋油漆公司創辦人、百萬美元信託基金機構經理人、攝影師、攝影學教師、羅馬尼亞大學講師,科目範圍從文化人類學到公民權利都有。最獨特的是,他還擔任羅馬尼亞中部,阿夫里格小鎮鎮長的首席顧問。擔任該項職務期間,他處理一切事務,協助整合新技術到當地經濟體、應對媒體、參與中資企業領導人協商等。
伊斯特曼說他的人生就像一本寓言故事,從每項經驗中汲取心得。他告訴我:「我認為,油漆工的經驗或許最有助益。」房屋油漆工作提供機會,使他可與多種多樣風格的同行和客戶產生互動,範圍從庇護所難民到矽谷億萬富翁都有;如果他在這些人的家裡施工期較長,他會與這些人談天說地。他形容這是一片沃土,可蒐集眾多觀點。不過,就地緣政治預測而言,房屋油漆工作大概並非唯一的啟迪之方。如同他的隊友,伊斯特曼在所到之處都持續蒐集觀點,一貫添加到自己的智識範圍;所以對他來說,任何地方皆是沃土。
預測敘利亞的發展時,伊斯特曼異乎尋常的神準,卻很訝異得知俄羅斯是他的弱點。他專研俄羅斯人,也有某位朋友曾任俄羅斯大使。他說:「在這方面,我應該算是處於有利地位,可是我卻遭遇為數不少的問題,這是我最弱的領域之一。」他學到一件事:頻繁專精某項主題,不一定產生豐碩的預測成果。
他提到:「所以,假如我知道團隊裡有人是某項學科領域專家,我會非常樂意接近他們,向他們請教問題,探詢他們挖掘何事。但我不會只是說『好的,生物化學家說某種藥物可能上市,所以他的話鐵定沒錯』通常,如果某人太過深入成為內幕人士,反而難以接收良好觀點。」伊斯特曼向我描述,最佳預測員的核心特質就像:「對萬事萬物保有赤子之心,好奇心旺盛。」
艾倫.卡森斯專為出庭律師研究詐騙案。她的研究範圍從醫學到商業都有。她兼具廣泛興趣,包括歷史文物蒐集、刺繡、雷射光蝕刻、撬鎖等。她還為那些理應晉升獲得榮譽勳章(有時候會)的退伍軍人,進行公益研究。她的領悟力正好與伊斯特曼相同。依她之見,只專精一處的專家是非常寶貴的資源,「但必須了解,這些專家可能有盲點存在。於是,我試圖向他們請益『事實』,而非『意見』」。如同博學的創新者,伊斯特曼和卡森斯求知若渴,汲取專家經驗,再加以整合。
超級預測者以極端斯文的敵對方式,在網路上互動切磋,彼此不同調,爭論不休。卡森斯告訴我,即使偶爾有人會說「你確實滿腹經綸,但我覺得不合情理,請你說明一下」他們也不會介意。「協定一致」並非他們心之所向,他們企求積聚觀點,愈多愈好。泰特洛克提出一幅令人印象深刻,卻不太美麗的蜻蜓複眼圖片,形容最佳的預測員是「具有蜻蜓複眼的狐狸」。蜻蜓複眼是由數萬顆眼球晶狀體構成,每一顆都有不同的視角,然後在蜻蜓腦內合成影像。
我見過某次預測討論。在二○一四年某段極度波動的時期,針對美元與烏克蘭格里夫納幣之間匯率的單日收盤價,某個團隊試圖預測最高價格。這個價格將會少於十?
介於十與十三之間?或是超過十三?討論一開始,某位隊員為這三種可能性各別提出百分率預測,還分享了一篇《經濟學人》雜誌文章。另一位隊員插話附和,提出某個彭博新聞連結和網路上的歷史數據,還提供三種不同的概率預測,其中最受偏愛的是「介於十與十三之間」這一項。
第三位隊友信服第二位的主張。第四位隊友分享了烏克蘭財政困境的相關資訊。第五位隊友對大家說,關於匯率如何變化或是否不變,這項議題更廣泛,並牽涉到世界事件。一開始起頭談論的那位隊友再次發言;他被前述那些人的主張說服了,也修改自己的預測,不過依然認為他們高估了「超過十三」這項可能性。他們持續分享資訊、挑戰彼此、更新自己的預測。
兩天後,某位具有特定金融專長的隊友看到,格里夫納幣在事件當中依然走勢強勁,而他原本以為走勢肯定疲軟。他臨時通知隊友,說這種情況正好與他預料之事截然相反,而他們有必要知道他的認知有誤。最厲害的預測員願意大刀闊斧澈底改變計畫,與政客形成對比。這個團隊最後鎖定「介於十與十三之間」,當作最被看好的堅實選項,而他們是對的。
在單獨的工作成果方面,從二○○○年到二○一○年,德國心理學家捷爾德.蓋格瑞澤匯編了年度「美元兌換歐元」的匯率預測;該項預測是由二十二家最具聲望的國際銀行進行,如巴克萊銀行、花旗集團、摩根大通集團、美銀美林集團等。每一年,每家銀行預測年末匯率。關於這些推測,蓋格瑞澤向世界最著名的某些專家請教,然後做出簡單結論:「美元兌換歐元」的匯率預測毫無價值可言。
在十年裡,其中有六年的時間,真實的匯率不會落入所有二十二家銀行預測的整體範圍內。過程中,某位超級預測員迅速注意到匯率走勢裡的某項變化,他深感困惑,於是進行調整;而在蓋格瑞澤分析的這十年裡,大型銀行的預測卻錯失了每一個走勢變化。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采實文化出版
作者: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
譯者:林力敏、張家綺、葉婉智、姚怡平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最新研究實證,
贏在起跑點、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可能是成功的絆腳石。
願意多方嘗試、累積多重專業、能策略思考…….
才是未來最需要的人才!
- 未上市即榮登亞馬遜分類暢銷榜NO.1
- 推翻《異數》的觀點,卻獲得《異數》作者葛拉威爾的支持與肯定
- 《安靜,就是力量》、《未來人才》、《給予》……多位暢銷作家讚聲推薦
- 《歐普拉雜誌》2019年度最佳非文學圖書
- 橫跨體育、教育、音樂、天文、藝術、科學、商業、醫學、職涯等各界案例
- 版權售出:美國、英國、西班牙、中國、韓國
老虎伍茲7個月大開始推桿、莫札特從小彈琴鍵……
這些成功典範讓許多人認為,及早學習、刻意練習、恆毅力,是成功的捷徑,
要避免沒有固定專長、一直換工作、半途而廢、三分鐘熱度……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
研究世界最頂尖的運動員、藝術家、音樂家、發明家、預測家和科學家,
他發現,更多成功人士年輕時繞了許多路,做過不同工作,甚至討厭工作……
但最後也都在某個專業領域大放異彩,甚至之所以成功就因具備別的經驗與專長──
- 賈伯斯旁聽過書法課,成為設計MAC電腦字型的靈感來源
- 網球世界冠軍費德勒,小時候比較喜歡踢足球
- 任天堂第一位開發部長橫井軍平,因喜歡「造物」而救了即將破產的公司
那為什麼未來世界將需要更多這類跨能、思考多元的人才?
「一萬小時法則」練就的技能,輕而易舉就被AI取代
世界棋王從小學習各種「戰術」,可以預測接下來的幾步棋,
但AI的計算能力極強,每秒能計算2億步棋,
就連每個人手機裡的免費APP都比棋王強,人類多年磨練的棋藝很容易就被取代。
然而,最後打敗AI的,反而是擅於「戰略」思考的電玩專家,
跨領域運用原本擅長電玩的能力,讓不懂思考的AI甘拜下風。
這證明了AI非萬能,只要人類跨領域思考,善用整合能力,仍然可以反敗為勝。
環境變化多端,不懂應變,再專業也派不上用場
多數人以為專業的消防員在任何火災現場都能救火,
但就算身經百戰的消防員,只要從平房換到大樓或森林大火,
反而容易判斷失準,造成嚴重損傷。
真正的專業是,有辦法跨能應變,不管換到任何環境,都不受限制,也能正常發揮。
單一專業,成了嚴重的盲點
近二十年都未被完全清除的海上廢油,讓多名專家束手無策。
一名「門外漢」卻從「思樂冰」與「混擬土」得到靈感,
只花了3頁A4紙的篇幅就提出方案,並順利解決。
艾波斯坦指出,有些領域需要早起步的人,
不過,在21世紀,科技把世界變成環環相扣的複雜系統,
人人都需要跨領域的思考習慣和方法,
才能成為有廣度、多元、跨能的人才,如同一把多功能的瑞士刀——
- 先多元嘗試、多方涉獵,再「延後專攻」
- 工作像是約會對象,別在第一次工作時就想選定終生
- 善用「概念分類」的科學眼光,讓認知更有彈性
- 靠「費米式思考」,就能憑有限知識拆解問題
- 運用「門外漢思維」,能打破被專業蒙蔽的雙眼
- 不怕落居人後,效率、成績好不等於進步,慢慢學成效反而最好
本書橫跨體育、教育、音樂、天文、藝術、科學、商業、醫學、職涯等各界案例,
顛覆傳統觀點、引人入勝,說明成功的關鍵無法簡化,也不只有一種方法,
讓你不必苦練一萬個小時,也能成為廣泛思考、經驗豐富和觀點多元的跨能通才!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