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針對ERG理論中的三個需求範疇,管理人員可以為員工提供不同的支援。文:六樓沙彌@樹洞特約作者
ERG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Clayton Alderfer提出,用以解釋人類心理需求的理論。和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相似,ERG理論同樣將人的需求分為數個層次。可能你會問,如果需求層次理論已經能夠全面地討論了人類的需求,ERG理論又有甚麼可取之處呢?比起需求層次理論,ERG理論除了得到更多的實證之外,在實踐上亦更加適合企業或者團隊環境。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們如何能用心理學理論,了解人的心理需要,繼而為團隊帶來動力。
甚麼是ERG理論?
根據ERG理論,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生存需求(existence needs)、關係需求(relatedness needs)、成長需求(growth needs)。ERG理論強調人不會單單專注在一方面的追求,而是同時尋找能滿足生存、關係和成長的方法。
生存需求是最基本的需要,具體包括食物、水、安全等和人類生存相關的資源,換轉到Maslow的需求金字塔,亦即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關係需求指的是和他人交流、從關係中獲得支持、尊重的需求,和Maslow的社交需求和尊嚴需求的概念相似。成長需求則是人在個人成長和發展中建立自信和自我價值的需求,涵蓋了Maslow的尊嚴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
ERG理論和需求層次理論最大的不同之處並不是在需求上的分類,而是需求之間的關係和人在滿足需求時的過程。ERG理論中有三個過程︰滿足—進級(satisfaction-progression)、挫敗—退級(frustration-regression)、滿足—強化(satisfaction-strengthening)。
滿足—進級
「滿足—進級」指的是人需要先「滿足」基本層次的需要,才可以「進級」到高層次的需要。Maslow在需求層次理論中十分強調「滿足—進級」的過程,認為只要人滿足了下層的需求,注意力就會自動轉移到更高的價值追永;然而在ERG理論中,滿足—進級並不是一個必然過程,ERG更加重視「挫敗—退級」和「滿足—強化」兩個過程,不再將人類追求形容一個線性的過程。
挫敗—退級
在Maslow的理論中,人如果無法滿足某層次的需求,追求就會停留在該層次中。ERG理論則指出人若在嘗試滿足需求時遇到「挫敗」,就會放棄該範疇的需要,退而求其次「退級」到較低級的追求。當員工認為工作未能為他們帶來認同感,對他們個人以言沒有意義時(無法滿足成長需求),他們就會要求更高的薪金或者將更多時間投放在和同事建立關係上,由追求個人成長改為追求更理想的生活環境或者人際關係。
滿足—強化
在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中,達到自我實現彷彿就是人生的終點,再沒有更多的事情可以推動到已經實現自我的人。ERG理論認為當一個需要被「滿足」到後,這個需要會被「強化」。當員工發現工作能讓他挑戰自己,過程使他得到滿足感(滿足成長需求),該員工的成長需求會不減反增,反而更希望繼續在這份工作中尋找能夠挑戰自己的地方。
在團隊中應用ERG
針對ERG中的三個需求範疇,管理人員可以為員工提供不同的支援。生存需求可以靠薪金、福利、安全的工作環境去滿足;關係需求可以透過團隊內的互動交流,或者在工作外給予員工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來達成;成長需求則需要工作內容提供到挑戰、自主性或創造空間,讓員工能夠感受到成長或者實踐價值。
ERG理論很強調三個層次的需求都十分重要。如果在鼓勵員工時單純集中在某個方面,將會阻礙了員工的整體發展,一方面減低了員工在工作上的滿足感,另一面可能會使員工缺乏動力,削弱其競爭力。因此,在鼓勵員工時應該同時顧及三個方向,用最少的資源為員工帶來最大的動力。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員工的成長需求持續地被滿足然後得以強化,能夠使他們長時間以創新的角度為團隊作出最大的貢獻,於企業發展上如是,於員工心理健康上亦如是。管理人員應該避免「挫敗—退級」的發生,在員工放棄成長需求前認知到問題的存在,加以支援(例如:調整工作內容)。管理人員亦可以主動地提供讓員工成長的機會,為員工帶來更多的工作動力。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