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重新振作後,所有的事情都變得明朗。曾經挫折不斷的工作也能順利進行了。責任加重了,部下增加了,薪資也增加了。因為相信自己能夠從失敗中重新站起來,所以我自信滿滿,能夠毫不畏懼地挑戰新工作。

文:久世浩司
【Part.1 Resilience是什麼】
從「藉口」時代到「抗壓」時代
「Resilience」原本是指環境學中生態系對於環境變化的一種「復原力」,後來被引入現代心理學,用來表示人的「精神復原能力」。牛津英語辭典中,「resilience」被解釋為「受彎曲、拉扯、輾壓等外力作用後,靈活地恢復原狀的能力」,以及「不畏懼困難局面,迅速恢復的能力」。美國心理學會將「resilience」解釋為「能夠直接面對逆境、問題、高壓的應變能力和心理過程」。後者的解釋更符合商務人士的情況。實際上,「恢復」「再生」這些詞也很容易幫助人理解抗壓韌性的意思。

我認為,「恢復」「再生」同樣也是現在日本社會的關鍵詞。

日本走過了泡沫經濟崩潰的「失落的二十年」後,在安倍經濟學的政策執行下,漸漸地萌發出「停滯期要結束了吧」「景氣要開始復甦了吧」的期待感。

實際感受雖然因人而異,但以我客觀地來看是感覺得到變化的。對現在與家人居住在海外,每月一次的頻率飛回東京通勤的我來說,正好處在一個獨特的位置,可以觀察東京都內的人們與氛圍。

我在以前的工作中也做了很多消費者調查。觀察城市中人們的時尚與人們談話的內容,以及從媒體傳來的訊息,比起悲觀與消極,我開始聽到更多樂觀、積極的詞彙及說法。我所教的學生當中也包括了專業講師和顧問,每個人似乎都很忙碌。景氣正在復甦,開始重新投資人力資源培訓的企業數量也正在增加。

安倍總理所打出的強力訊息也深深影響了日本人的心理。從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的復興、重新獲得強勁經濟的重生、並且成為舉辦二○二○東京奧運的國家,可以感覺到長期停滯的流動開始向上改變,充滿強勁成長的正向感。
安倍總理嘗到了他政治生涯的谷底,並再次爬起,透過政府所傳達出的「重振」訊息,可以感受到他所投入的意志與情感,也在我們心裡激起了迴響。

然而這「失落的二十年」的負面影響,至今仍未消除。是否因為這持續了二十年的停滯,日本人全體似乎放棄了,不再「勉強自己」。

自從經歷過泡沫經濟的崩潰,日本人的生活陡然一變,只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經營公司,維持著自己的個人生活。我在這裡並不是否定那些腳踏實地認真生活的人。相反地,我十分欣賞那些不逞強、按自己方式生活的人,因為這樣的生活方式能帶來很大的幸福感。

但是,我要說的是,日本人似乎誤解了這種生活方式的真正含義。在出現困難和新事物時,他們不想「勉強自己」,不敢向前邁步,而是恐懼失敗,逃避挑戰和困難。他們無意識地將「不勉強自己」的概念偷偷置換成「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另外,挑戰失敗的人往往不先反省失敗的原因,而是一味地妄自菲薄,而且,社會上的確也還存在著對接受挑戰的人指指點點的陳舊風氣。

然而,總是害怕失敗,怯於應對挑戰的話,絕不會開闢出新的道路。「勉強」不等於「魯莽」或「過分」。比如說那些資金不足卻非要白手起家最終讓家人露宿街頭的四十多歲上班族,我們稱其舉動為「魯莽」。還有那些連日通宵不眠不休工作的人,我們稱其舉動為「過分」。魯莽之人的成功不易來之,過分之人的成功好景不長。
而我所說的「勉強自己」,是指帶著靈活理智的思維方式,不恐懼失敗,勇於向困難挑戰。即使挑戰失敗,也能迅速恢復狀態,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開始新的挑戰。

恐懼失敗所引發的自我無力感
前文談到的國家、經濟問題也許距離我們比較遙遠,那麼現在我們來談一下商務人士自身的「恐懼失敗」是什麼。
其實,答案很簡單。請讀者朋友回想一下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討厭狀況。
比如說,自己擔負重任的新專案,由於風險太高,而變成一味地尋找終止的理由,或是跟不上空降過來的新主管的工作節奏。

碰到這種問題時,有很多人往往會「把討厭的事情先擱在一邊」「對新目標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者發生「工作出了紕漏無法向公司交代」「不敢打電話開發新客戶」等狀況。這正是恐懼失敗所引發的心理問題。
這都算是「迴避行為」的壞習慣:無意識地避開原本應該進行的事情。經常「迴避行為」的人,拒絕時的口頭禪就是「我不行!」

比如說,當有人請求他們幫忙做一件工作時,他們會說自己不行而拒絕幫忙。而當有人鼓勵他們勇敢挑戰時,他們仍會覺得自己不行。即使主管要求他們「打電話開發新客戶」,他們也會退縮拒絕。

「無理」(日語,指難以辦到、勉強,不合適。)這個詞從前並不是這個意思,但如今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把它當作「方便找藉口的詞彙」來使用。

在面對新任務或新挑戰時,他們不說自己「能力不夠」,而是說「無理」,就好像這個「無理」能把工作和挑戰修飾得困難重重,從而讓他們順利開脫而不折損自尊心。

那些一面對新嘗試新工作就說「太困難」而迴避行為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那就是「恐懼失敗」。這種「失敗的話很糟糕」「不想面對麻煩」的心理,會使他們無意識地選擇迴避有失敗風險的行為。無可厚非的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存在迴避行為的心理,並做出不少迴避行為的事情,但是一旦養成「迴避行為」的習慣,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這種壞習慣只會讓你的人生、事業平庸低調,甚至不斷朝著不幸的方向發展。你不覺得這後果正像日本「失落的二十年」一樣嗎?

站在商業角度來說的話,工作上毫無成果的停滯狀態也與此相同。特別是像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的新客戶開發工作,或是工作流程不明確的新專案等,面對這些情況時,有很多人束手無策,思緒瞬間打結。很多人在公司有意培養新業務人才、展現自我才能之時,因做事瞻前顧後、擱置拖延,而與機會失之交臂,錯失事業轉捩點。

現在,有很多企業積極進軍亞洲新興國家,並期待有進一步發展,但即便有去海外發揮才能的機會,還是會有人害怕「自己的英語不夠好」「擔心孩子在海外的教育問題」……而採取迴避。

不僅是個人,企業也會有迴避行為。如果在企業文化中根深蒂固地存在著「失敗的話很糟糕」的風氣的話,那麼即使有好的業務機會,企業也會以「沒有過先例」「我們公司不行」的藉口選擇迴避,而把機會拱手讓給國內的其他競爭對手,甚至韓國或中國等海外企業。

迴避行為會滋生慢性不滿
我認為有迴避行為的人很難獲得幸福。

雖然這話聽起來有些過分,但對商務人士來說確實是如此,因為在商業上令人感到充實和幸福的瞬間,大多都來自超水準的發揮,發揮自己的最高能力去挑戰「不可能」的目標。

在挑戰難題時,你不會感到疲憊,會忘記時間,能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跨越難關後,你就獲得了成就感。幸福感的要素之一就是成就感。

可是,如果一個人害怕失敗、凡事閃躲的話,他就會傾向於蜷縮在自己心理安全領域的「舒適區」。因此他能體驗到的充實感和幸福感就少之又少了。

也有很多人因過度害怕失敗而壓抑自己,不去嘗試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這也屬於迴避行為。「為了家人選擇忍耐」這種話聽起來好聽,但也屬於逃避行動。還有,說自己「做好準備後就會馬上開始」,也只是在找藉口。
長期的迴避行為只會滋生慢性不滿,讓我們很難獲得幸福。這種慢性不滿會在我們內心築巢搭窩,讓壓力日積月累,使我們心煩意亂。不僅如此,工作的充實感和人生的幸福感也會一點點地被蠶食殆盡,而我們也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厄運不斷。

當習慣逃避的我掌握了抗壓韌性時
別看我張口閉口都是大道理,其實我也曾經是為沒能實現自己內心所想而找藉口、覺得自己很不幸的職場人。

我在演講和授課時,會使用「人生曲線圖」來做自我介紹。該曲線圖中,縱軸表示幸福感,橫軸表示時間,曲線代表了我進入社會以來幸福感的變化。

我進入社會後,事業基本上安安穩穩的,沒什麼風浪。雖然還是會遇上失敗或不順心,但相對地這些工作也協助我磨練出身為商務人士的自信心,上司及前輩也對我厚愛有加,我感到非常感激。

但是,我三十五歲左右第一次被外派到海外時,工作上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和狀況接二連三地襲來,隨之而來的壓力、疲勞還有對未來的不安交織在一起,我的精神狀況一落千丈。雖然還沒到需要就醫的地步,但長期失眠、不安,還有肩、腰、頭、腹部的疼痛等一些憂鬱的症狀也陸續發生。那段時間我非常痛苦。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像被捲入漩渦、墜入幽深的海底一樣憂鬱低落。

不安、恐懼、憂慮、罪惡感等這些負面情緒正是造成的惡性循環的原因。那段時間,我每晚睡覺前腦袋裡都裝滿了工作上的煩心事,睡著後夢見自己一敗塗地,早上昏昏沉沉睜不開眼,只好強打精神堅持出勤。如果我精神上出現問題上不了班,要怎麼養活我的家人?

那個時候,正好有位從英國來的心理學家舉辦了講座。之前我對心理學毫無興趣,但當時很迫切地想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抱著不錯失任何可能解決的方法的心態,去聽了講座。當時講座的內容就是關於抗壓韌性。

講座分享的都是經過科學論證和實證研究的切實內容,正是我需要的,所以我像海綿吸水一樣掌握了它,並且迅速地將學到的七大提高抗壓韌性的技巧運用到了工作中。

雖然要掌握抗壓韌性技巧需要大量時間和高度自律,但因為不想依賴醫生與抗憂鬱藥物,我振作起了精神。

最後,我終於從負面情緒的迴圈中掙脫出來,精神上也不再低落消沉,內心的情緒已經有「止跌回升」的跡象了。



這和商業、股票投資一樣,市場低迷,股票遭遇熊市時,重要的是及時地拋售股票促使其止跌回升(圖中①處)。

接著,就是朝著自己的目標拚命攀登的過程(圖中②處)。雖然是向前走,但這個過程走起來並不輕鬆。重新振作的道路荊棘滿地,處處是讓我們再次陷入負面情緒迴圈的陷阱和必須跨越的絕壁。

那時,我認真地叩問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並以此為目標立下了決心。而那個目標就是我曾經告訴自己「你不行,你做不到」並放棄的目標。我決心不再找藉口,勇敢地邁出步伐,朝著目標一步一步地攀登。

我重新振作後,所有的事情都變得明朗。曾經挫折不斷的工作也能順利進行了。責任加重了,部下增加了,薪資也增加了。因為相信自己能夠從失敗中重新站起來,所以我自信滿滿,能夠毫不畏懼地挑戰新工作(圖中③處)。

因為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工作,所以我現在能獨立生活、自主創業,而且現在還能將抗壓韌性的訓練方法教授給社會人士及孩子們。如曲線所示,我現在過得非常充實,非常幸福,期待著未來曲線右側依舊能夠徐徐上升。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抗壓韌性:世界菁英的成功秘密,人人都可鍛鍊的強勢復原力》,日出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久世浩司
譯者:賈耀平
高盛、殼牌石油、葛蘭素史克都在使用的人才培訓課程。
讓賈伯斯及松下幸之助都受益匪淺的正向心理學訣竅。
面對多變挑戰及失敗,比學歷及智商更重要的心理技能。
在工作上遇到問題時,你也是習慣這樣逃避嗎:
  • 面對新任務時,先覺得自己辦不到
  • 把討厭的事情先擱在一邊
  • 對新目標執行力無法持續
  • 工作出了紕漏不敢向公司交代
  • 畏懼主動開發新客戶
當逃避成習慣,因為太害怕失敗而裹足不前,消極的面對工作,你擁有的只是各種負面情緒、自我否定、疲倦、壓力、身體的病痛……其實,你欠缺的只是「抗壓韌性」的訓練。

抗壓韌性「並不等於」正向思考,而是協助你從負面情緒、消極心態、逃避責任中掙脫,在失敗中重新站起,突破逆境,並一再成長的強勢復原力。

人人都能學會的七種「抗壓韌性」心理技能:
技能1:擺脫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
運動、音樂、呼吸、寫作……藉由專注的「心流」切斷情緒的惡性循環,幫助你回復神清氣爽。
技能2:馴服無用的「思維制約犬」──
驅逐、接納、訓練,分門別類應對盤旋在心中的思維制約,還原你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技能3:培養「我做得到」的自我效能感──
實際成功的體驗、觀察他人如何順利處理問題、接受他人有說服力的鼓勵、體驗興奮感,四大途徑讓你重拾信心
技能4:發揮自我優勢──
運用科學方法評測優勢,找出你的天賦,有效規避弱點,充分發揮優勢,提高工作及人生的成就感。
技能5:建立心靈後盾──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社會支持,建立與他人的親密感,家人、朋友、同事、恩師……都是我們重要的「貴人」。
技能6:常懷感恩之心──
受人幫助、處於良好狀態時,心中所產生的感恩之情,可提高幸福度並抑制壓力,透過練習讓你的感恩之情再提升。
技能7:從痛苦中汲取智慧──
由更高視野,俯瞰自己過去的痛苦體驗,透過內省,從中獲取智慧及個人成長。
想要擁有幸福充實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法,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從企業到學校,從管理階層到上班族,從老人到小孩皆可學習。由正向心理學專家帶領,循序漸進鍛鍊出你的「抗壓韌性」。終生受用,幫助你踏上幸福成功之路。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