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曾經問我說:「我也想要開始有自己言論的地方,覺得能在自己聲量是未來很重一項技能。但我不知道要從何開始?有任何建議嗎?」

我答說:「如果你經常會去參加活動的,你可以想說從紀錄活動開始做練習,至少活動的內容是有趣的,整理後大家會想要看的。或者是你可以寫寫看開會紀錄,這都是很好練筆地方,主要是因為你有經歷過這些過程,在動筆寫文章時,會比較有想法和加上可以訓練自己的統整能力。」

的確寫活動筆記是是好的開始,但我希望大家可以再仔細思考一下,今天動筆寫下活動筆記是為了什麼嗎?是因為:

  1. 訓練自己個人寫作技巧
  2. 累積自己的寫作內容
  3. 記錄參加過活動紀錄
  4. 與他人分享好的活動內容

哪個是你寫筆記的原因呢?但寫完之後呢?

寫完活動紀錄後,你獲得了什麼?

所撰寫的筆記,等過幾個月後再回頭去看,其實可以獲得一點點殘存的記憶,或者大家可以透過你的筆記得到一些講座的概念。但是這些筆記並沒有幫助我們有系統的在思考在活動上面所獲得的資源。包括從背景知識,聽完演講後,到延續到自己現在所做事情上面的反思,反芻之後加上行動後,所產出的附加價值為何等等。

我這麼說吧!當我們撰寫活動筆記,很多時候都在一心多用,當下我們都用耳朵在聽、手在打、可能還要看手機?但我們卻沒有用來思考這些知識、問題對我們意義為何?美其名可能就是個知識傳遞工,透我們文章內容寫一些活動的要點,然後分享給大家看,主要是把活動內容再傳播出去,但對於自己的本身影響是?以及對於活動要點的持續分享性到底高不高,其實我開始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當然做一些參加活動筆記,用來記錄自己的人生曾經過的事情很棒,但也希望提醒大家,做完筆記內容,最終還是在分享他人的故事、還有經驗。若沒有經過更多深度的思考,只會最終落成「知識搬運工」名號。

既然活動內容這麼好,為什麼持續分享性為什麼會不高,既然活動這麼好,為什麼我覺得參加這麼多活動後,開始覺得自己所吸收的知識,沒有妥善被使用呢?

那有沒有想過,其實你可能聽完了內容,其實還是對這件事情一知半解?聽完演講到底有沒有東西,你是不清楚、但是當下來不及問?但回家也沒有再深究的問題。難道你沒有想要解開這些謎語,做更多的研討嗎?最終連結到自己的知識網嗎?

還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是,演講者講的東西是不對的,或者是偏頗的?只是因為沒有經驗,所以我們無法判斷對錯?因為聽演講主要就是在聽別人的故事和分享,但如果要跟自己的生活做連結,就是要透過消化內容、發問問題,再進行深度思考,最終與自己原有的知識體嵌合在一起、或者是升級自己原有的知識體。

改變思考,是筆記的關鍵

其實「做了很多筆記、上了超多課,我們還是我們,誰也沒有改變誰。」,關鍵原因在於,我們太習慣把筆記當紀錄,而不是把筆記當作訓練思考的一種方式。某種程度上,在「筆記」定義上,我們就只是覺得,就是把別人講的東西,寫下來、讓自己有空再回去複習,或許哪天會需要用到。

其實我們都在自欺欺人,如果現在做了個「推延者」不去思考,我相信再過一月,你已經不太記得你到底去那邊得到了什麼。所以我們會不斷去聽一些其實差不多、內容相同的課程。是因為我參加了活動、上了課,腦筋並沒有在思考,所以在學習的東西,無法晉級到下一層,這也是我們要去思考的要點。

不要只記錄你看到的,重點是記錄你想到的。

身邊朋友都相當積極參加超級多場演講(包括我自己),有時候聽到了某些令人激動的橋段,都揮筆急速,生怕遺漏了重點。但每每回去再看一次筆記時候(有些還看不懂),忘記了當初激動的原因。

一場演講刺激我們產生了許多有價值的思考,但要抄下是自己的想法,並找出自己知識與在這場演講裏所獲得內容的差異,講者的這個想法怎麼連結到我的生活。

接受太多,思考太少,導致最後消化不良。

思考就要去分析問題,我們可以思考這些事情,能對我們的生活、面對的挑戰產生哪些影響。不思考的筆記,或者說不筆記你的思考,就會發現你的筆記連你自己都讀不懂。

筆記最關鍵的部分是「創造」

在《筆記思考術》裡面提到:

筆記只是記憶,但過去事情依舊沒有改變,只會重複的發生;如果筆記只是複製,他人的資料沒有辦法成為你的知識,然而大量資料複製,反而會讓你失去方向。

筆記最關鍵的部分,就是「創造」,做筆試時候其實你是重新定義、連結你的知識觀。而不是沒有意義的在複製他人的世界。

當在抄筆記時候,請記得四個要點:

  1. 為什麼會這樣?
  2. 我是怎麼想的?
  3. 這堂課,跟我生活連結?
  4. 從這個課程、演講裡面我真正獲得的東西是什麼?

慢慢透過這些準則來挑戰自己的筆記,寫下來的筆記不再是壓力、不再是沒有意義的內容、更能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

什麼是重點,筆記又該寫什麼?

這樣的問題跟未來的我有什麼關係。嘗試用這樣的方法去「創變」你的筆記,接下來,我會更深入地分享這樣的筆記方法。

你不需要筆記所有的東西,因為你不是用筆記記錄人生,而是在重組人生。

其實很多時候作筆記時候,會不自覺得想要把「所聽到的東西」,深深害怕遺漏了什麼重要訊息,不知道有沒有聽過在上課時候,老師說:「不要抄,先聽我説!」,如果手也很勤奮的抄下來,但腦袋沒有再轉,我只能說我們一台快速寫手機,可能機器人做的會更好。

心得文的架構會是如何?

因此,我開始思考怎麼寫出一篇活動心得文紀錄。當然沒人教時候,就必須自己找答案。所以開始上網收尋「如何寫好活動紀錄」,確保活動紀錄結束之後,不單單只是聽演講者在說什麼,自己或別人透過文章可以很清楚知道整個主題的脈絡。

  1. 整理文字內容
  2. 填補空缺(背景知識,問題等等)
  3. 延續到工作所遇到困難
  4. 策略性改善問題
  5. 後續問題,如何搜尋答案?

那如果真的要做筆記,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架構來幫助自己快速寫完後,檢驗文章內容?
我自己嘗試了兩種,比較容易記得筆記。

  1. 三大學習要點型(寫下關鍵學習要點):聚焦於三個觀點,會思考這個我所記錄的要點,有沒有價值,最後寫下自己的反思。
  2. 逐字稿類型:但是一結束後,會花大約10分鐘時間,過整個演講過程,內容、每個篇章的連結性,並且寫下我的疑惑,一面搜尋遺漏的資訊。
整理筆記技巧

基本上方格筆記本的方法就是運用「黃金三分割法則」,要將筆記平均分成三個區塊,最左邊記下你聽到的事實跟數據,中間則是記下這些事實和數據推導出來的結果,並且在這間這塊寫下你對些結果的一些延伸思考和疑問,最右邊的區塊則是,讓你在回去時自己回答自己的延伸思考和疑問,並且用自己的方式歸納出整個內容的結論,還有自己反覆縝密思考後得出的收穫。

建立清楚的邏輯關係,讓筆記成為你大腦思考的具象化。

架構寫作思考步驟為:

  1. 釐清作者背景、要講述主題為何:聽演講前抑或後,了解一下這個主題的背景,當然我很相信主講者一定很用心在想說:「如何讓第一次參加活動的人,都能聽懂我在說什麼」,但短短一小時左右,真的很難完整告訴我們所有知識背景;還有需要或不需要什麼,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這樣的內容才夠客製化、準確。
  2. 上課做思考、比較,下課後馬上溫習、整理:趁記憶猶新時候,晚上先透過5–10分鐘左右,整理一下所學到內容,再過每一個環節時候,寫下自己的疑惑點。
  3. 自我解惑:把這些自己不懂的地方,開始透過了解背景搜尋、活動提到的關鍵字來解答,或者是上網找一些相關書籍來閱讀。
  4. 補足知識圖:最終將這些上課內容,和下課所增加的知識拼圖補足上去,前後順一下邏輯,誰先誰後,然後加上自己例子和反省等等。
模板會長怎樣?

  1. 活動內容介紹:給讀者一點 Reference,這個講者、公司做過什麼了不起得事情,再加上數據的佐證。告訴讀者,今天我來參加這活動原因、到底是什麼東西吸引我呢?
  2. 先節錄重點:寫寫自己對於講到某個要點的感受(充分展現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力)
  3. 聚焦三大重點:說完故事之後,開始聚焦與三個要點(不要超過四個)
  4. 回歸到本體(自己反饋):演講結束後,自己一定會對於講者所談到內容有問題,不仿先寫下來,雖然現在自己也答不上來,但隨著年齡、知識的增長,能有新的體悟,又或許哪天有人看見了,願意回答你。

不知道看完這篇文章後,你有想到過去自己的是怎麼紀錄活動,又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思考這些所獲得新知識呢?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