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克萊兒
2014年末,我獨自離開台灣到香港展開一段新的人生序曲。離鄉工作,雖然是我的人生選項之一,但沒預期到的,是因為婚姻而展開序曲,於是乎,我提著一個24吋行李箱就這麼搬到香港來定居了。
來港前,正值雨傘運動時期,台灣的家人朋友都很擔心香港未來的政經社會狀況,紛紛前來關心我的去留,是否會選擇留在台灣再作考慮。
未熟悉香港前,對於她的了解都只在於廣告那句台詞:「買東西、吃東西」。覺得香港生活繁華似錦,經濟蓬勃發展有如「東方華爾街」,人人都過著錦衣玉食般的生活,似乎能在這裡有著一席之地,就是人生勝利組了。
來港生活四年後,套句香港人講的「貼地」(貼近基層生活所需的意思)的來描述這個地方,食衣住行,萬萬都不是外人所想的這麼光鮮亮麗。
在香港的求職基本門檻,基本要求都跳脫不了兩文三語(書寫:中文英文;口說:粵語(廣東話)、普通話和英文),當然,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英文普通話應該都不是難題,反而是粵語需要特別訓練,初初到來,我還真因為粵語無法溝通而處處吃閉門羹,讓我痛下決心去報名學粵語聽講,只為了不想再當可講話的啞巴,當然,也為了在求職路上更為順利,畢竟要打進當地人的圈子,沒有共通的語言,總是跟大家隔了一層距離,你說,這怎麼更進一步呢?
跨越了語言門檻,找到了一份中環辦公室文職工作,以為已經穩定妥當,殊不知,更多的香港職場文化,是我在台灣從未體驗過的,需要花更多時間去適應。比如,多數香港公司甚少讓員工打卡上下班,大家一般都能尊重公司規定的時間自己準時上下班。再者,多數公司午餐時間多數是下午1-2點開始,還是習慣台灣作息的我,常常是飢腸轆轆盼望著午餐時間到來。這些都還是微小的不同,時間一長其實也很容易調適過來。
最難的是,原以為香港跟台灣都是華人,都是溫良恭儉讓的一群,雖然我身為台灣人這個角色,與同事相處間大家對我還是相對客氣,並不如對一般本地同事般直接。仔細觀察後,發現原來我們是180度的不同。香港人,做事一般都對事不對人,今天可能這個決定不是很好的方向,通常大家都會踴躍建言、積極修改,只要上司不是老闆,常常也給上級很多建議,並不會因為上司,就一律唯唯諾諾、唯命是從。當然,如果上級是老闆就又另當別論。
辦公室文化,舉世皆然,但能這樣公然跟上級爭辯是非黑白的,恐怕也不是每個地方都能如此,常常上一秒我覺得可能開會大家要打起來的時候,下一秒大家就又談笑風生,雲淡風輕的速度轉得讓我有時候也很難理解呢。
另外,港人高效的辦公效率也是常常讓我瞠目結舌。有時候香港同事出聲幫忙,都會開玩笑說,你知道港人作風都是:「不駛急、最緊要快」(不急、但要快),就顯得出香港做事有多積極。當然同事玩笑居多,不過倒是常常看到其他人一份文件不出30分鐘已經打完字排好版校好稿了,更甚者,還多給你一個英文版本,都不足為奇!港人常打趣說,為了要在這彈丸之地生存,快是第一,Late is out。
這個說法,印證了服務業也是有效率為第一。茶餐廳的姐姐(服務生)常常都是客人一坐下來30秒內就走過來問你要點甚麼,(客人根本連菜單都還沒看完一半吧!?) 因為地方小,如果每桌客人都佔盡太長時間點餐用餐,後面的人就勢必快不了,這有違香港生活公約。(如果有慢就是罪過的話,我想香港人應該會很樂意設立這一條。) 所以麻煩大家,下次進茶餐廳前,先看看餐牌下定決心後再進吧,不然你應該會被茶餐廳的姐姐眼神掃射而倒好幾回合……
工作之外,最要緊的住屋問題在香港一直是熱門的話題。你知道香港冠居全球的房價有多誇張嗎?2018年國際機構調查,香港人一般來說要19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到樓,連續八年蟬聯全球最難負擔城市之一(或第一?)。
你說,樓貴,我不買房總行了吧?殊不知,租屋價格也是跟著房價起跳,沒有那種買房貴租屋便宜的說法。目前,香港一般收入的中位數大約港幣1.8萬,租個台灣類似3至5坪的小套房,由郊區到市區約為港幣5000到1萬初(約2萬到4萬台幣)不等,當然地點跟環境影響價格變化也很大,但你想想,這樣收入,怎麼有辦法在外面租屋兼負擔三餐甚至乎有錢存?
來香港前,先問問公司(外派)有沒有房屋津貼,確定額度夠用先阿。
當然啦,扣除掉「快」的生活節奏,生活在香港其實也有很多好處:自由貿易港帶來的便利,你隨時可以買賣天下各處的品牌而受到最大的方便度;大眾交通便利,香港基本上都是一個小時生活圈,住哪其實都不是太大問題。
有時候,也會跟手機群組上來港工作/定居的台灣人聊聊,來香港都適應嗎? 放假都有甚麼休閒活動?我發現,不論是因為結婚來的,工作來的台灣人,都想有一天能回到台灣生活。可能家是故鄉好,月是故鄉圓?
每個人離鄉工作都有自己的理由,也許人無論活到幾歲都好,最想生活的地方,應該都還是自己那個從小到大生活的地方,熟悉感,也是安全感。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