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oey.K
當你選擇工作時,你考量這個工作適不適合你的項目會有哪些呢?
我把考量的項目分成4項,並且用圖表教導你該怎麼樣看這份工作是否值得你繼續花時間、花精力。
訂定你的積木要素
上圖是我的積木要素,你呢,可能會和我的長得不太一樣。我認為理想工作應該要:能讓我朝理想的自己前進、能夠打磨我的專業能力、建立人脈、或累積作品、上班的日子是否開心、成就感與認同感。
每一個人的判斷與定義都不同,歡迎你拿出紙筆,寫下屬於你的判斷要素,可增加也可以刪減,重點是你認為的理想工作,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
定義要素的具體內容
1、朝理想的自己邁進(最重要)
我認為每一份工作,都必須具備「能夠讓你更接近未來理想的自己」這個要素,但究竟你未來想要有什麼樣的成就?過著什麼樣的理想生活呢?你要自己去找出屬於你的答案。
有人希望自己可以在世界頂尖的大企業打拼、有人想要前進歐美,在當地展開不一樣的生活、有的人則希望自己能夠趕快買到房子,安居樂業。
對我而言,我一直都非常希望未來的自己,能夠有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所以我會選擇的公司與職務內容,就必須要涵蓋「能夠讓我成為一個更棒的領導者或企業家」、「能夠允許甚至鼓勵我在業餘時創業、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這些內容。
看完你會了解,你對理想生活的定義不同,判斷的重點也不同。例如你可能未來是想要靠投資或買房來達到財務自由,那你就不能找薪水太低的;如果你是想要透過升遷進到大企業,那也許你就比較能接受高壓的職場環境。所以,目的地不同,過程也會不同。
2、累積實力、人脈與作品集(第二重要)
第二項,我認為每一份工作都得讓你在專業技術上更進步(總不能退步吧?)如果停滯不前,其實也是種變相的退步,所以這份工作必須要能讓我在我想要的技術變得更好,或者是作品集、人脈的累積。
在此,我建議你去分析一下自己想要增強的技能究竟是什麼?也許是業務能力、Coding能力、美感、管理帶人的能力、企劃行銷力等。選好了以後,我建議你寫一張Remider放在電腦或筆記本裡,時時檢視:我有沒有在為這些技能加分?我有沒有在跟很棒的人交流或共事?我有沒有從主管身上學到更多的處事方式?
在傳統產業或小型企業(或新創公司)中,我們常常會一不小心發現自己投身在那些不在我們期望之內的事,此時,你就要回頭問自己:「我現在在做的事情,有在幫助我累積(我想累積的)實力、建立人脈或作品集嗎?」沒有的話,和主管談一談吧。
3、期不期待去上班?(第三重要)
怎麼樣才會讓你開心且期待的去上班呢?也許你的公司有著超美環境、超佛心上司;也許你和同事的感情很好;也許你的公司福利很好,像Google一樣有餐廳、有理髮院、甚至還有睡覺的地方?又或者,你的公司給你的發揮空間很大,每次有專案或會議,都能讓你腦力激盪、躍躍欲試⋯⋯
對我而言,和老闆的價值觀差太多或是上班很無聊,可能就會變成我想要離職的一個原因。但對其他人來說,也許會認為這只是個糊口或得過且過的工作,所以就算上班時並不開心,那也不影響到他的決定。
4、成就感與認同感(第四重要)
每個人在工作上,多少都需要成就感,一份工作做久了,開始變得越來越沒挑戰性,或者你被大才小用,那這一個「成就感」的骨架也會漸漸歪斜。
至於這裡指的認同感,並不是指同事或上司認不認同你的作為,而是你「認不認同公司的企業理念」。
很多時候,我們也喜歡做行銷、寫文章,但如果你的公司在做內容農場,那你可能就會寫得很不開心;或者你本身對汽車不感興趣,但身為企劃行銷的你,必須要幫公司銷售與曝光公司的汽車品牌,那你可能也會興趣缺缺。
每個要素就如同一塊積木,如果有一塊積木倒下來,那我認為你就該離職了。但究竟要怎麼樣判斷呢?以下有3個步驟:
最重要的放最下面(我的是朝未來理想的自己邁進),最上面則是認同與成就感(表示我對工作的成就感相較之下並沒有那麼在乎),放在最下面的重量越重,越上面的越輕。
把你的積木分成5等份,然後開始檢視你對每一項的滿意度達幾成?
以圖為例,在「朝自己理想未來前進」這塊積木,我有80%滿意,20%感到不滿意,所以有4等份在滿意的區塊,1等份在不滿意的區塊。以此類推,我感覺自己在「開心與期待上班」這塊有40%開心,60%不開心,所以圖上有2等份在滿意區塊,3等份在不滿意區塊。
只要有一塊積木完全在「非理想值」那就倒了。重量越重(越下面)的積木如果在「非理想值」的部分越多,積木的骨架越不穩定,越容易倒塌
如果理想值與非理想值各半(如上圖)那就給自己期限(3個月、半年),若沒有改善,你也要考慮換環境或調整工作內容。
積木佔在「非理想值」的比例高於「理想值」,積木會倒(如下圖)。
套用一句業界大大Michael江緯辰說過的話:「年輕人判斷工作適不適合自己有3個條件。(1)你有興趣,(2)這份工作是有前景且能夠符合你的願景,(3)有個真材實料的領導人願意提攜你。」
我們最怕的就是被糟糕的人管理、做自己不感興趣以及沒有未來的事。所以,利用積木法與這3個要點好好檢視你目前的情況,是不是已經沒興趣但還是繼續做?這工作是不是不能讓你變成一個更理想的自己?你是不是整天在處理一個「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的上司的爛攤子?
小心,不要讓自己淪落到「想離職但又沒能力到其他更好的地方,只能繼續待下去」的窘境,提早做工作健檢,能讓你早點回到理想道路的正軌。
每個人一輩子一定會遇過這個問題。出國、返鄉?分手、復合?離職、還是再撐一下?
所謂當局者迷,當我們在沼澤之中,很難看清到底該如何做決定,我建議你試試看將自己的擔憂與考量視覺化,這樣有助於你釐清目前缺乏的是哪一部份,也可以幫助你知道什麼對你而言是最重要的foundation,什麼又是沒有那麼重要、可以咬牙忍受的?
當然,你的積木會改變,20、30與40歲時的積木會長得不一樣,進入不同的公司要素也可能變更,但我建議你每3個月或每個月都來用積木法檢查一下自己和願景有沒有對齊,然後進行調整。
如果是個不上不下的情況,也一定要給自己一個期限,告訴自己在這間公司待1年、3年,同時去尋找下個更理想的可能,你才有辦法離你的理想生活越來越近。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
看完你會了解,你對理想生活的定義不同,判斷的重點也不同。例如你可能未來是想要靠投資或買房來達到財務自由,那你就不能找薪水太低的;如果你是想要透過升遷進到大企業,那也許你就比較能接受高壓的職場環境。所以,目的地不同,過程也會不同。
2、累積實力、人脈與作品集(第二重要)
第二項,我認為每一份工作都得讓你在專業技術上更進步(總不能退步吧?)如果停滯不前,其實也是種變相的退步,所以這份工作必須要能讓我在我想要的技術變得更好,或者是作品集、人脈的累積。
在此,我建議你去分析一下自己想要增強的技能究竟是什麼?也許是業務能力、Coding能力、美感、管理帶人的能力、企劃行銷力等。選好了以後,我建議你寫一張Remider放在電腦或筆記本裡,時時檢視:我有沒有在為這些技能加分?我有沒有在跟很棒的人交流或共事?我有沒有從主管身上學到更多的處事方式?
在傳統產業或小型企業(或新創公司)中,我們常常會一不小心發現自己投身在那些不在我們期望之內的事,此時,你就要回頭問自己:「我現在在做的事情,有在幫助我累積(我想累積的)實力、建立人脈或作品集嗎?」沒有的話,和主管談一談吧。
3、期不期待去上班?(第三重要)
怎麼樣才會讓你開心且期待的去上班呢?也許你的公司有著超美環境、超佛心上司;也許你和同事的感情很好;也許你的公司福利很好,像Google一樣有餐廳、有理髮院、甚至還有睡覺的地方?又或者,你的公司給你的發揮空間很大,每次有專案或會議,都能讓你腦力激盪、躍躍欲試⋯⋯
對我而言,和老闆的價值觀差太多或是上班很無聊,可能就會變成我想要離職的一個原因。但對其他人來說,也許會認為這只是個糊口或得過且過的工作,所以就算上班時並不開心,那也不影響到他的決定。
4、成就感與認同感(第四重要)
每個人在工作上,多少都需要成就感,一份工作做久了,開始變得越來越沒挑戰性,或者你被大才小用,那這一個「成就感」的骨架也會漸漸歪斜。
至於這裡指的認同感,並不是指同事或上司認不認同你的作為,而是你「認不認同公司的企業理念」。
很多時候,我們也喜歡做行銷、寫文章,但如果你的公司在做內容農場,那你可能就會寫得很不開心;或者你本身對汽車不感興趣,但身為企劃行銷的你,必須要幫公司銷售與曝光公司的汽車品牌,那你可能也會興趣缺缺。
「該不該離職」的判斷基準:積木穩健嗎?
每個要素就如同一塊積木,如果有一塊積木倒下來,那我認為你就該離職了。但究竟要怎麼樣判斷呢?以下有3個步驟:
- 步驟一:將你認為最重要的要素放在最下面,不重要的放最上面
最重要的放最下面(我的是朝未來理想的自己邁進),最上面則是認同與成就感(表示我對工作的成就感相較之下並沒有那麼在乎),放在最下面的重量越重,越上面的越輕。
- 步驟二:移動你的積木要素
把你的積木分成5等份,然後開始檢視你對每一項的滿意度達幾成?
以圖為例,在「朝自己理想未來前進」這塊積木,我有80%滿意,20%感到不滿意,所以有4等份在滿意的區塊,1等份在不滿意的區塊。以此類推,我感覺自己在「開心與期待上班」這塊有40%開心,60%不開心,所以圖上有2等份在滿意區塊,3等份在不滿意區塊。
- 步驟三:看看你的積木是否快倒了?
只要有一塊積木完全在「非理想值」那就倒了。重量越重(越下面)的積木如果在「非理想值」的部分越多,積木的骨架越不穩定,越容易倒塌
如果理想值與非理想值各半(如上圖)那就給自己期限(3個月、半年),若沒有改善,你也要考慮換環境或調整工作內容。
積木佔在「非理想值」的比例高於「理想值」,積木會倒(如下圖)。
Bonus:3個判斷去留的條件
套用一句業界大大Michael江緯辰說過的話:「年輕人判斷工作適不適合自己有3個條件。(1)你有興趣,(2)這份工作是有前景且能夠符合你的願景,(3)有個真材實料的領導人願意提攜你。」
我們最怕的就是被糟糕的人管理、做自己不感興趣以及沒有未來的事。所以,利用積木法與這3個要點好好檢視你目前的情況,是不是已經沒興趣但還是繼續做?這工作是不是不能讓你變成一個更理想的自己?你是不是整天在處理一個「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的上司的爛攤子?
小心,不要讓自己淪落到「想離職但又沒能力到其他更好的地方,只能繼續待下去」的窘境,提早做工作健檢,能讓你早點回到理想道路的正軌。
所以要離開,還是要留下?
每個人一輩子一定會遇過這個問題。出國、返鄉?分手、復合?離職、還是再撐一下?
所謂當局者迷,當我們在沼澤之中,很難看清到底該如何做決定,我建議你試試看將自己的擔憂與考量視覺化,這樣有助於你釐清目前缺乏的是哪一部份,也可以幫助你知道什麼對你而言是最重要的foundation,什麼又是沒有那麼重要、可以咬牙忍受的?
當然,你的積木會改變,20、30與40歲時的積木會長得不一樣,進入不同的公司要素也可能變更,但我建議你每3個月或每個月都來用積木法檢查一下自己和願景有沒有對齊,然後進行調整。
如果是個不上不下的情況,也一定要給自己一個期限,告訴自己在這間公司待1年、3年,同時去尋找下個更理想的可能,你才有辦法離你的理想生活越來越近。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