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洙正(Alex Soojung-Kim Pang)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一八九九年的論文〈放鬆的準則〉(Gospel of Relaxation),為工作過度的現象分析把脈。他認為,美國人已習於工作過量,習於「和內在的渴望與期待」為伍,習於在工作時「喘不過氣、繃緊神經」。美國人彷彿把壓力與超時工作當成高級珠寶穿戴在身上:他們內化了很多壞習慣,這些不良習慣「源於社會風氣,受到傳統珍視,是廣受眾人崇拜與讚揚的生活方式」。詹姆斯也點出超時工作對產能根本是適得其反。他說:「若生活過得緊張兮兮、匆匆忙忙,有助於我們做得更多、做得更好,那麼應該找得到繼續這麼做下去的回報與理由,但實情剛好相反。」

數個世代之後,效率專家證實了詹姆斯的看法。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工業工程師發現,相較於正常上下班的工廠員工,經年累月超時工作的員工,不僅產能下降,發生高代價失誤或工傷的機率也較高。美國財經記者伯帝.查爾斯.富比士(Bertie Charles Forbes,《富比士》雜誌創辦人)寫道,就連「舊時」會趁放假找樂子而非純休閒來鬆弛緊繃神經的士兵,也能透過青年會(YMCA)或美國勞軍聯合組織(United Services Organization)等機構,得到有益健康的休息,在在顯示「休閒娛樂之於效率有多麼必要」。富比士還點出,告捷部隊的經驗顯示,「我們如何打發非工作時間,大幅決定了我們工作時的表現,是稱職抑或不合格。」

換言之,維多利亞時期的社會與憂慮和我們今天的現況差不多。不少人當年費力提升產能,拚命加班,努力加快步調,以便趕上機器與電報網的速度。這樣的人是主流,但有些人選擇打破體制,成為特例,這些人對工作與休息的另類選擇讓他們異軍突起。他們的例子顯示,我們無須被不講人情味的全球性力量箝制,無須過著過勞的生活,我們可以選擇不一樣的方式。

他們的生活形態也透露另一樣東西。休息並非上天賜予的禮物,絕非你把其他事情都做完,最後才輪到休息登場。你若需要休息,就該休息,必須力抗讓自己忙碌的誘惑,不僅騰出時間休息,也要正視休息。你該為休息樹立保護傘,以免外界覬覦,動不動就想搶走它。

歷史殷鑑不遠,在快速變動的時代,具遠大抱負、積極進取的人在功成名就、創作不斷之餘,也能同時過著看似更悠閒、更平衡、更敏銳的生活。不過我們可不可能解釋休息何以這麼重要?能否說明何以搞創意的人休息模式都如此一致?過去二、三十年來,睡眠研究、心理學、神經科學、組織行為學、運動醫學、社會學等領域,提供了大量深入精闢的分析,證明休息這個幕後英雄有多重要,不僅能強化腦部、提高學習、活絡靈感,也能保持創新長久不墜。

這類研究不僅廣泛證明了休息的價值,也凸顯不同的休息形式如何和工作結合,陪你走完一天乃至一輩子。研究也透露,何以有些休息會刺激我們的創意,有些休息則有助於恢復創作的能量。這類研究告訴我們,白天小憩恢復體力、戶外長走刺激腦袋深思、揮汗激烈運動、外出度長假等,不但不會降低產能、干擾工作,反而提高動腦人士的工作效率。

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工作與休息的關係,承認兩者緊密連結,並重新定義休息的角色:找出它為何能刺激創意、提高產能。我們不該認為休息不過是滿足生理需求,因此不得不為;而是把它視為機會。適當地止步、休息對創意而言,不是虛耗而是投資。

有四種深入的見解指引我思考休息的要義,是我研究、分析休息哲學的接觸點(touchpoints)。我探究休息如何協助創意人士完成偉大的作品,解釋如何將科學發現與歷史心得應用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

一、工作與休息是夥伴關係

休息是出色工作表現的必要條件。世界頂尖的音樂家、奧運選手、作家、設計師、時時動腦想點子的創意家,這些人成就斐然,每天不是聚精會神,專注於高強度的工作,就是停工好幾小時休息。長期以來,靈感與創意一直是難解的謎。我們對創意渴求的程度超出我們對它的理解,不知它為何這時出現,下一刻卻又不見蹤影,也不知該用什麼辦法(若有辦法的話)才能提升創意。而今,我們對認知歷程又多了一些瞭解與認識,知道在創意湧現時刻,認知歷程非常活躍,知道在靈光乍現時,腦部有何變化。

不過我們絕非掌握了全貌,至今腦部與創意依舊是最複雜的兩種研究對象,留下一堆大哉問待解。有件事倒是可以肯定,那就是腦子的思考活動從未停止,就連在休息狀態也忙著思索問題、分析並尋找各種可能的解方,同時搜獵奇想。腦內思考活動超出我們的掌控,但是學會更有品質的休息,我們可強化它,讓它盡情發揮,當它發現值得我們關心或注意的東西時,我們也不會無知無覺地任它溜走。

二、休息是主動而非被動

說到休息,我們通常認為它屬於被動活動:小憩、躺在沙發上、看電視轉播體育賽事、狂看某齣熱門電視連續劇,這些都是休息的類型之一。但運動等體能活動帶來的休息成效超乎預期,而「心」的休息(mental rest)則比我們預期來得動態(active)。

動腦人士當中(包括書呆子、迂夫子,他們往往一頭栽進工作後,一連幾週忙得不見天日),不乏將激烈、挑戰體能、甚至危及生命的運動納入例行活動的例子,讓人頗為意外。有些人則是每天走幾哩路,或是趁週末整理花園,養花蒔草。有人不斷接受訓練,為下一場馬拉松預作準備,還有人喜歡攀岩或登山。相較於我們一般對運動的定義與看法,這些人的休息方式更為費力、激烈。

為什麼這些活動可以讓人充分休息?認真嚴肅的運動能讓體能保持在巔峰狀態,巔峰的體能反過來則有助於腦袋保持靈活,應付棘手難事。此外,運動也隱約對心理有好處:運動並非只能抒壓或保持頭腦清醒,還可和過去有所連結。許多認真的思想家青睞與兒時興趣相關的活動,或是重拾小時候最初跟著父母與兄姐學習的技能。這樣的選擇意在建構工作、玩樂、勞逸各司其職、卻又彼此相連的人生。

就連被動式休息其實也比預期來得動態。睡眠時,腦袋並未關機,而是忙著整理記憶,回顧一天發生了什麼事,重溫還在進行的各個事項。做夢時,你可以瞥見上述這些幕後活動,但大都發生在你的意識之外,不受你的指揮。休息時,腦部也忙著排毒,進行維修保養,這是預防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重要步驟。睡眠專家可在「快速動眼睡眠階段」(REM)觀察到這些活動。在快速動眼期,因為電流活動,腦波出現鋸齒狀,顯示這時人腦和清醒時在發呆的狀態一樣活躍。在這段期間,你的思緒四處遊走,感覺像在放空,什麼也沒想,其實腦部正在全速駕駛,只不過沒載著「意識清楚的那個你」同行。

三、休息是一種技能

休息原來和性、唱歌、跑步一樣。基本上,大家都知道怎麼休息,但能多一些努力與瞭解,休息會更有效率。享受更徹底的休息,休息之後便能神清氣爽、精神百倍。表演者爬上世界頂尖的地位,不只是靠刻意的練習,也要不斷精進所謂用心休息(deliberate rest)。這些一流表演者認為,休息必須兼顧身心,除了消除身心疲勞,也能活絡心智活動。用心休息有助於釋放一天的壓力與疲憊,協助嶄新的經驗與學習心得進入記憶體,刺激潛意識空間保持活躍。往往在用心休息與徹底休閒的期間(亦即斷然放下工作,不會念念不忘),絕佳的點子與靈感就會冒出來。

休息竟然得費神學習才做得好,乍聽之下,似乎不符常理。大家會想還有什麼比休息來得更簡單、更輕鬆?世上唯有呼吸比休息更不費吹灰之力,無師就會自通。

的確,人天生就會呼吸。也正因為如此,不管你的工作是耗體力還是費心神,控制呼吸幾乎是我們每個人都得精通的一門工夫。呼吸要有紀律,要懂得控制,這樣的呼吸才是對抗壓力、恐懼、分神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學習控制呼吸,讓呼吸更深更長,可提升運動員的競爭力;讓士兵與水手在戰鬥時保持冷靜;歌手唱歌時更懂得收放自如;演員與政治人物說話時音量更足。

休息也是一樣的道理。很多人將休息視為完全不用動腦或是完全被動的一件事。一天結束,他們趁著減價時段到酒吧喝點小酒、吃些點心;週末到夜店狂歡;放長假到熱帶國家度假,在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酒館或夜店消磨時光。他們玩得陶醉而忘我,直到隔天宿醉醒來(儘管臉書動態消息可能讓他們想起前一晚尷尬丟臉的行徑)。不同於上述這種休息,有些休息方式充滿挑戰,但頗有成效,休息之後,既開心又健康,頭腦也更靈活。

的確,大家生來就會休息,也正因為如此,學習充分休息對身心助益極大。

四、全方位休息能刺激創意,讓創意信手拈來

對每個人而言,工作與休息恍若黑夜與白晝:兩者缺一不可。對於極具創意的人而言,用心休息至為重要,但是在他們的創作生涯中往往被漠視。用心休息可刺激創意。不少傑出的創意家喜歡一大早上工,埋首於難度較高的工作,因為他們認為這個時段腦筋最清楚、最專注,不易因為其他事務而分心。工作告一段落後,他們會出外散步或小憩,除了恢復體力,也釋放潛意識,讓潛意識有時間去漫遊、探索。工作告一段落時,他們會留一些不重要的部分待隔天完成,以便隔天開始時,能輕鬆上路。在他們安排下,不論是需要心無旁騖的繁重工作或是停工時段,都能從容進行。這些活動讓他們以更有創意的方式處理問題,以更快速、更輕鬆的方式找到解決辦法。

用心休息也能讓創意源源不絕。許多偉大的作家、科學家、藝術家有規律運動的習慣,有些甚至成為積極、成績斐然的運動員。他們的習慣與嗜好始終如一,不會變來變去。他們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插深戲(deep play)與休息,達到勞逸平衡、張弛有度。他們的休息方式有助於恢復心神、鍛鍊體能、提升自我價值。他們會趁休假研修時,補充自己的創意存糧(creative reserves)。趁度假時,到處走走、構思新點子、培養新興趣。他們熱愛埋首於工作,但仍不忘在工作與休閒之間劃出一清二楚的界線。

用心休息要求一致性與穩定性,這也說明了何以有些人的創意人生比其他人來得長久,何以有些人投入藝術、寫作生涯之際,還能繼續工作。他們甚至可能在其他人準備退休之際,培養出全新的興趣或推出全新作品。今天,我們崇拜年紀輕輕就創業有成的實業家,羨慕不到二十歲就成為億萬富豪的小夥子。但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創意生活,讓我們反思一些預設的想法:諸如年輕是出類拔萃的必備條件,速度凌駕在用心之上,鹵莽衝勁優於循序漸進,成名必須趁早,絕技經不起淘汰等等。

工作與休息皆精彩的人生顯示,任職於強調創意的產業,長時間工作不保證生產力就較高。不像在工廠或工場,只消在一天結束時,計算員工完成的產品數量,就能輕易看出誰的生產力最高。同理,其他專業領域也有清楚衡量產能的辦法與標準,譬如服務的客戶數量、治療的病患人數、替雇主賺了多少、維修幾輛汽車等。但是我們這些以團隊小組為單位,負責複雜、結局未定的專案,工時長短似乎是認真與否的同義詞與證明。但是長時間工作不見得代表生產力更高,只是讓我們看起來好像很忙,做了更多事。對雇主而言,從工時可看出誰敬業認真、誰不認真——即使工時根本預測不了誰會成大器。

在我居住的矽谷,有個根深柢固的假說:成功必須趁早,絕技經不起淘汰。若無法趕在三十歲之前致富,在一身絕技被淘汰之前成名,年過三十的你已是個老頭子,不堪一週工作一百個小時的折騰,財富也永遠與你絕緣。

這個模式的確是一小群人的寫照。但是許多人照這模式賣命工作,結果是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油盡燈枯,最後表現只是平平或乏善可陳。但若學會用心休息,則可改善表現與產出,職業生涯也能走得更久、更穩。他們的職涯無須和時間競賽或拚搏,因為確實沒這個必要。

我也應該清楚表明,我文中提及的「工作」(work)一詞,並不僅限於朝九晚五的工作,或任何一種支薪的工作。我們有些人何其幸運,投身的工作值得表現自身最好的一面,還能將用心休息、創意人生的精神帶入工作。不過我真正感興趣的是所謂的「畢生之職」(life’s work)。這種工作能賦予生命意義,讓你如實表現自我,變得更好。這樣的工作,進展順利時,能帶給你無與倫比的喜悅;若進展不順,也願意為它奮戰與犧牲;這工作讓你願意以它為重,生活總是繞著它轉。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這樣的工作,而生活與生命的品質取決於我們怎麼把這工作做好。的確,本書的重點在工作日與生活作息的規畫。第一部分描述例行公事與每天的活動,例如一天之始的清晨、接下來的散步與小憩,然後擴及幾週一次的活動,如運動、深度休息等,繼而探討數月或數年一次的活動,如度假與休假研修等。

我不想否認工作在生活上的重要性。從我們住哪裡、何時(或是否)生子、是否飼養寵物或栽種花草、朋友圈有多大,乃至是否積極參與朋友圈,在在都受到目前工作的左右。學習用心、更有效率地休息,並非要大家遠離工作,而是希望大家在工作與休息之間找到更符合兩者需求的辦法。

本書不只是提供生活小百科的工具書。其實,我不贊成將休息變成提高產能的工具,或是提高自己市場身價的手段。本書並未提供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模式,之所以未提出,是因為我認為世上不可能有一套我們都該遵從的工作方式。工作場所的節奏、要求條件差異極大,人腦太多變,創意太詭譎,生活太多元,不可能用簡單的建議涵蓋一切。

但是我的確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在工作上交出漂亮的成績單;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找到賦予生命意義的工作,不枉為它付出努力、練習與犧牲;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可摸索出那是個什麼樣的工作,以及如何透過休息將這工作做得盡善盡美。再者,我相信,用心休息的精神與原理適用於所有的工作類型與工作場合,涵蓋專業人士、工廠勞工、警察,乃至父母。若你肯定工作與休息是一體的兩面,相信善加休息可讓自己收穫更多,願意讓休息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你將更有機會過自己心儀的生活,更能勝任工作與畢生之職。

本文摘錄自《用心休息:休息是一種技能-學習全方位休息法,工作減量,效率更好,創意信手拈來
作者:方洙正(Alex Soojung-Kim Pang)
譯者:鍾玉玨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