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有不少殘疾人士,他們在日常生活上面對不少困難與挑戰,健全人士未必可以感同身受。昨日在澳門特殊奧運會30周年系列活動記者會上,特奧會代表指,如坐輪椅的人士可透過物理觀察到,容易讓市民識別給予幫助,而精神病康復者或智障人士就未必能從外表識別出來,在行為上未必是一般市民能理解。他們要面對教育、醫療及融入社會等諸多困難,因此,需要社會給予更多關懷及幫助。
澳門特殊奧運會執行總監蕭宇康認為,本澳目前的殘疾人士評估系統的工具已達國際化標準,但工具都需要一些很專業人士操作,加上各類治療師的評估範疇及標準不一,如評估一個小朋友未來發展,不同的專業在看待小朋友的發展意見並不一樣,這要視乎評估人的經驗是否足夠。現階段本澳有關的專業發展不是太進步、人數也不多。為了未來該專業發展,他建議政府有需要調整人才培育的政策。
輸入治療師門檻高
他又認為,輸入外地治療師門檻過高,服務與需求不均難接地氣。近年本澳輸入內地專才的把關都非常嚴謹,據他了解,目前本澳只有不多於五名外地專業治療師。專業人士要累積很多的經驗才可以成為一流的專業人才。本地治療師專才面對很大的工作壓力,加上沒有治療訓練的大專院校,往往受訓要到香港或台灣,難以提升專業能力。
助殘疾人向上流動
蕭宇康又建議,政府建立特殊教育畢業人士學歷認證,協助殘疾人士向上流動。有關特殊學校學歷的問題,政府曾經表示有信心解決。有智力或學習障礙者很難完成一個主流的學業,勞工局可以在就業培訓提供渠道讓他們進修,在技能上得到提升,能使用一些複雜的機械,令殘疾人士向上流動,以及改善公民教育令到社會上有更多市民接納和聘請他們工作,現階段本澳仍然缺乏這種社會文化。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