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比起靠直覺與經驗,矽谷主管最先看到的是數字,如果投資成本低於機會成本就做,反之則放棄,這也是蘋果和特斯拉能不斷創新的祕訣:數據即武器。作者從底層生物晉升到主管,領悟到的工作與人生哲學:那些可以「做自己」的工作者都高度自律。文:朴奎河
來到矽谷後我失去的東西
我偶爾會在睡前想像,如果我沒有來矽谷,而是留在韓國,現在究竟會過著怎樣的生活?脫離了熙熙攘攘的城市,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停留,感覺好像鬆了一口氣。但另一方面,想起過往辛苦工作一整天後,和前後輩們在晚上聚餐時喝著酒,一起又笑又鬧的回憶,卻又感到惆悵。我不禁會想,我在這裡得到了什麼,抑或是失去了什麼?
我在這裡得到的東西中,自然有與工作相關的技能,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職業精神及新的工作價值觀。
首先,我學會了不等他人命令,主動工作的態度。在美國,主要使用「職業倫理」(work ethics)一詞,意思是無論有沒有人在看,都要以自己的標準處理業務(如果是學生,就是不作弊、正直的參加考試)。
不看上司的臉色或等待指令,而是帶著主人思維,不論是在家上班,還是一邊吃午餐一邊辦公,工作方式不設限,為了成就自己負責的目標努力。這一點似乎不只對業務成果,也將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
在美國,當人們在亞馬遜等網路商城購物時,換貨及退款等規定比較寬鬆,這是由於相信消費者的判斷與道德。正因如此,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花費在追究不必要的爭執或錯誤的社會成本明顯較低。
當然,我認為,無論身處哪個社會,如果能不因別人關注才去行動,而是以自身價值觀做事,不僅能在組織及社會中得到尊重,個人的自尊心也會提高,更可以減少社會成本。
其次,擺脫在嚴重的競爭社會中,以狹窄視野生活的態度,也讓我可以優先思考自己的工作是否對公司和社會有所幫助。過去的我,早已具備競爭意識,像是考試時會出哪些題目、該怎麼做才能戰勝其他組別,並獲得比同事更好的考績等。
然而,待過MBA和矽谷企業後,我才知道,如果互相分享、表達各種想法,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創意和機會。即便因我的提問導致業務量增加,只要對公司有益,大家都會努力找出答案。就算其他組提出非常離譜的問題,但若能在對方身上看到之前沒能發現的價值,我也會以喜悅的心情傾聽。
站在個人利益的角度來看,透過大家分享的優質想法,讓公司的格局變大,最後回饋到自己身上的一定也會變多。將這點化為可能的就是人種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美國社會不會互相比較的特性。不過我認為,應該積極拋開背景,並採取開放的心態。特別是,應多加注意為了有限資源,而像考大學般競爭激烈的社會。否則,整個商業和經濟社會的機會就會變少。
最後是養成「先做再說」的習慣。在矽谷解決各種商業及製造問題時,我切身感受到,即使天塌下來,還是會有源源不絕的漏洞。此時,不該只是呆坐在辦公室裡看著電腦螢幕,而是應該親自前往工廠,站在工人和廠長的立場體驗設備如何運轉,並且拜訪業者,感受現場所發生的大小事。
即便是乍看之下相當瘋狂的想法,只要是對公司有幫助,就要先去試試看。因此,提問和會議的主要內容也會從「這樣不行、那樣不行」,轉變成「要不要先這樣做做看?」在學生時期,我常聽到的「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居然到美國才實際感受到。雖然有些諷刺,卻也覺得這個想法超越了國界,不管在哪都能適用。
想要改變這種心態,都需要從個人做起。在此,我想向各位推薦一種方法。當心中開始冒出「這有可能嗎?」的想法時,必須立刻停止往下想,並思考:「為此需要什麼?」不要尋找過去發生過的類似先例,而是改變想法,將自己當成正在創造新的變數。
還有,就算是再小的事,今天也要馬上挑一個來執行!如果平常在電視節目中看到日漸融化的冰川,因而對氣候變遷議題產生興趣,那就試著不要開車或搭車,走路前往目的地。想知道除了平時經常走的路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可以通往目的地的路線,那今天就換一條路走走看。無論如何,只要累積大大小小的成功經驗,不知不覺間思考框架也會產生變化。
矽谷看重的是自律
我來到矽谷後,也有失去的東西。
首先,我會感覺到自己像被孤零零的丟在一片曠野裡。我既有的集體觀念消失了。雖然不是期待那種可以從家人身上感受到的愛與保護,但在這裡,我找不到如同韓國社會及公司般第二個家的感覺。一想到這裡,我偶爾會感到孤獨。企業和我的關係完全是為了彼此利益而存在的契約關係。
在亞洲,職場嚴格說起來也是這種關係,但日常卻大不相同,公司錄取像白紙一樣的大學應屆畢業生作為新進員工,藉由多次教育,將其培育成人才。如此一來,員工就會更加信任、依賴引導自己走到今天的企業,並對其產生歸屬感與責任感。同時,如果特定組員的工作成果不盡如人意,其他人也會想辦法彌補不足,幫助維持組織和諧。在這樣的組織裡,很少有人會覺得自己是孤單一人。
在矽谷,我也重新定義了與他人和家人的關係。韓國的大城市因人口密度高,自然而然會產生各種聚會,但在矽谷,更多的是帶著特定目的的人際交流。由於最終留在自己身邊的是家人,所以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更加親密。
因此,如果是習慣將集體價值放在個人價值之前的人,將難以適應這裡的生活。在韓國時,早已習慣了個人先於集體的價值觀,所以來到美國後,便盲目喜歡上了這種新生活方式,但有時也會感到厭煩,懷念起韓國特有的擁擠、喧嘩。
第二點聽起來有些諷刺,那就是我失去了原有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對我而言,那種朝九晚五,在辦公室裡將工作處理完,然後下班離開的概念已不復存在。
一提到在矽谷上班,人們往往會聯想到那些出現在社群媒體中的印象:加州天氣晴朗,以及谷歌園區的按摩、免費用餐等福利,然後羨慕的說道:「在矽谷,難道不會擁有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嗎?」其實在這種良好的辦公環境背後,如果沒有積極管理自身,就會產生職業倦怠。雖然自由工作的氣氛很棒,但兩者的界限也會因此消失,在不知不覺間倍感疲乏。
我一開始在矽谷工作時,因為沒有硬性規定上班時間,大家都以會議為主自行安排行程,而且可以自主決定辦公地點,在家裡或是任何地方都行,非常方便。
然而,如果沒有安排好行程,一整天都會在上班。在搖搖晃晃的通勤巴士上,以不良姿勢處理業務長達幾小時,直到睡前還在檢查電子郵件。或是想知道問題是否已被解決,故在凌晨時分也必須和合作夥伴通電話……這一切將占據日常生活。
我也曾經歷職業倦怠,並在之後努力找回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如果亞洲地區出現重要議題,為了不讓自己在睡眠時間也焦急等待,我會提前向負責亞洲區的部門分享明確的要求事項及預想結果,以便他們代替我處理事情,並讓我可以回歸日常。如果沒有自信主動規畫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那麼亞洲的員工識別證可能會更適合你。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美國人相當重視「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在亞洲,也流行藉由分析血型或MBTI(編按: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種人格類型分類法,也被稱為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等,掌握人們的性格。
不管在世界上的哪個角落,人們似乎都很在意自己和他人的愛好。透過分析4種血型、12生肖的特性,或是利用各種心理測試來了解自己,當然也是一種方法。然而,想要真正了解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並不容易,因為很難從第三者的立場客觀回顧行動。
屬牛的我,擁有公牛般的氣質。一旦設定某個目標,就會為了達到目的強力執行,直到完成為止。實現目標後,便會馬上開始關注其他主題。不過,真正讓人著迷的事物種類及數量有限,有很多主題都是因好奇心而引起興趣,想當然耳,很快就會冷卻下來。
雖然這是我第一次用文字記錄下性格,不過從大學時期到現在,我好像一直在努力認識、理解自己。例如,我會反省過去的決定、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和判斷。另外,我喜歡旅行、冥想。每天洗澡時,或是偶爾在附近散步時,我也會在腦海中自問自答,這樣的習慣令我感到既好笑又害羞。
建立自我覺察的能力
我在矽谷擔任主管之前,一直努力認識自我。我知道自己富有好奇心和執行能力,站在職業生涯的十字路口時,也做出了適合自身的選擇。
我認識的自己,是一個只要有想要的東西,即使身處於令人滿意的現實,也會毫不猶豫的離開、果斷選擇挑戰新計畫和機會的人。雖然我主修電子工程,但對即將成為韓國新寵兒的電池領域也產生了興趣,毅然決然進入化學企業,並且為了熟悉整個電池產業,先是在LG化學研究所擔任工程師,後來又調到總公司的商務部門,負責新商品的企劃。
此後,因渴望經營領域的知識,我放棄了非常樂在其中的商品企劃,決定前往美國留學。身為較不擅長文科、沒有海外留學或居住經驗的我,卻帶著像律師般清晰的邏輯,用英文進行了比自己的主修科系還要困難的GMAT考試。
實際上,在申請MBA時,和我一起備考的人之中,大都由於各種原因,最後放棄了。像是準備GMAT考試時力不從心,導致考試結果不理想而受挫;因公司業務負擔過重,無法持續籌備海外留學;又或是企業正好提出升遷機會、分紅獎勵,因而決定延後,甚至直接放棄留學。
如果我也是一個缺乏執行能力的人,那麼比起每天在公司辛苦上班一整天後,還要去咖啡廳準備GMAT考試,我可能會更想要和同事、朋友們一起去喝酒。但這樣一來,我絕對不可能去留學。
我想說的不是「要有耐力」之類的空話,也不會輕易說出要像我一樣享受變化、勇於承擔風險的建議。每個人對人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定義,要找到和活出自己獨特的價值。如果還沒有找到,就不斷努力去尋找。去大企業也好,去矽谷也罷,掌握自己內心世界的特性,有自信的投入值得挑戰的機會!
從MBA畢業後,起初我並沒有計畫在蘋果工作。而且,採購業務對當時的我來說,實在太過陌生,也不知道有這樣的職務。當時,我只是不斷問自己重視的東西為何?我知道自己並不害怕改變,甘願承受其帶來的風險,因此在畢業前夕,我做出想要在蘋果採購組工作的決定後,動員了所有人際關係和資源,努力準備面試,最終得到這份職缺。如果我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採購將會成為與我毫無關係的職業選項之一。
傾聽內心,就能看到未來之路
那麼,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特質?了解自己的其中一種好方法就是回顧過去,像拼圖一樣蒐集至今為止還留在身上的生動記憶。若某段記憶到現在還歷歷在目,代表這是真的具有正面或負面意義的事。或許是家庭環境,也有可能是學生時期的生活、地區的特色和天氣、曾經待過的社區、國家、朋友、健康等多種因素。
現在,讓我提出幾個記憶猶新的事件。就讀小學二年級時,父親辭去工作,準備創業前,曾去美國短暫參加過語言研習。當時,他從美國寄回家的信中寫道:「擁有一雙藍眼睛的老師直接坐在桌子上,好像看到新奇事物似的仔細打量著我。」這段話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有別於每天都會看到長相類似的人,我開始想像擁有一雙藍眼睛的人會是什麼樣子。從那時起,我不知不覺對世界感到好奇。
升上國中後,我對逐漸遼闊的世界感到更加好奇,因此希望能考上外語高中。然而,由於英文成績不好,最終沒能錄取。我痛苦的將通知單握在手上,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被「正式拒絕」。
對正處於青春期的我來說,雖然很想在像外語高中一樣的男女合校度過我的高中時期,但繼男子國中之後,我又進入男子高中就讀,這一度讓我覺得非常氣憤。一想到那些有幸就讀外語高中的錄取者,我的心中就充滿憤怒。
「不管是什麼,我都要獲得比考上外語高中更好的結果。」我不想輸給想像中如願考上外語高中的自己,高中三年,我放下對學生時代的快樂和期待,帶著付出多少努力,就能取得多少結果的信念,專注在讀書上。
我沒有特別想完成的夢想,只是為了得到最佳成績拚命向前奔跑。就這樣,專心學習了三年,也養成如牛般努力不懈的特質。
無論是讀書、工作,還是其他挑戰,只要知己知彼,就能百戰百勝。努力挖掘屬於自己的方法,試著了解自我。然後,接受自己,寬容的觀察這個世界,如此一來,你就會看到一些前所未見的東西。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從蘋果到特斯拉,我學會駕馭人生:從底層外來生物晉升到主管,厲害的矽谷人怎麼工作?不做社畜,那些工作上能做自己的人做了什麼?》,大是文化出版
作者:朴奎河
譯者:莊曼淳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玩遊戲時,孩子不會自我設限:「這不可能,那樣也不會成功。」矽谷人也是。
◎朋友當初笑我去了一家快倒閉的公司,我說:「我喜歡研究電池,我要拯救特斯拉。」
◎人際關係都從電梯簡報開始。所以我準備30秒、60秒和三分鐘版本的自我介紹。
本書作者朴奎河,畢業於韓國漢陽大學電子工程系。
當時,同校的學長姐畢業後都去三星領高薪,
他偏選了另一條當時還很冷門的路——電動車電池系統的開發。
之後前往耶魯大學就讀MBA,
入學後,滿腦子只想著電動車和特斯拉,被同學們稱為「特斯拉先生」,
更努力爭取成為特斯拉實習生,不但是耶魯MBA第一人、還是一個外國人。
畢業後,他卻投身蘋果,負責顯示器和傳感器等採購業務。
接著才大膽跳槽到當時面臨倒閉危機的特斯拉,擔任電池採購,然後躋身管理階層。
人們總以為矽谷工作很迷人,領高薪、伙食好、還可以帶寵物上班,
但這裡的企業文化:不以年資論排名、裁員更如家常便飯。
只要有實力,資淺的也可以比資深的早升遷,完全不用對同事感到抱歉。
面對高度競爭的環境,作者又身為帶著外國口音的東方臉孔,
竟在蘋果和特斯拉兩家公司工作都駕馭自如,怎麼辦到?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但是有彎路
.特斯拉和蘋果都錄用我,但我選擇轉個彎,先進蘋果
上班第一天,主管只跟我說句「歡迎」,就不再理我了
之後也沒人指派我工作,或告訴我具體該怎麼做。
因為矽谷工作只有一條規定:管好自己的業務,在期限內完成。
在這裡作者體會到自由:懂自律的人最自由。
.職業倦怠不是壞事,反轉經驗就能成長
一年後作者換了位新主管,這位機車主管總是打斷別人的話、提案也全被退,
讓他自尊心強烈受挫,引發強烈的職業倦怠。
但千辛萬苦才到美國,怎能就這樣回頭?
直到他懂得換位思考:「用主管立場」想事情,終於獲得正面回饋。
◎如果你想前進矽谷,這些事要先知道
.這裡不提供僱傭保障
矽谷企業的徵才條件中,最普遍的要求是 :
「單憑不完善的情報,你就能做出決策」。
這裡的錄取通知書上面都有這樣一句話:
「公司僱用你,是沒有期限的自由僱傭關係。」
意思就是一旦你不具備競爭力,或對達成目標沒有幫助,立即請你離開。
這麼不穩定的工作狀態,為何世界菁英還拚命往這裡擠?
「因為這裡眾人皆平等,每個人都可以當自己工作的主人」
‧工作不是「我覺得……」,那叫我行我素,你得參考數字、做出態度
比起靠直覺與經驗,矽谷主管最先看到的是數字,
如果投資成本低於機會成本就做,反之則放棄,
這也是蘋果和特斯拉能不斷創新的祕訣:數據即武器。
作者從底層生物晉升到主管,領悟到的工作與人生哲學:
那些可以「做自己」的工作者都高度自律。
有些工作看似極不穩定,其實最穩定。你怎麼找?怎麼做?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