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最近我又開始密集的收到履歷,不得不說某個角度來說也讓我更能同理人資或用人主管,為何「平均只花5-8秒看一份履歷」,因為多數求職者都「太不用心」了。但凡事都有一體兩面,如果大多數求職者的履歷都「不值一顧」;也意味著只要你稍微「多認真一點」,就有很大的機會脫穎而出......
最近因為發起「不看學歷、只看能力」的企業聯合徵才,又開始密集的收到履歷,不得不說某個角度來說也讓我更能同理人資或用人主管,為何「平均只花5-8秒看一份履歷?」
因為多數求職者都「太不用心」了。
先不論錯字、排版這種瑕疵,最常見的就是:
- 很明顯「一稿多投」以為有機會中獎?
- 沒仔細看職缺需求,只寫自己想寫的...
- 經歷不知道在寫什麼,完全不吸引人(沒錯,跟前面兩個比,這只能排到第三名)
但凡事都有一體兩面,如果大多數求職者的履歷都「不值一顧」;也同時意味著,只要你稍微「多認真一點」,就有很大的機會脫穎而出!
這也是學習家和葉丙成老師共同發起問題解決人才媒合會的原因之一。因為,如果企業只是要一個「人力」,那大可以用過去傳統的履歷來找人就夠了。但如果真的想從廣大的求職市場中,找到具有問題解決能力的「人才」,那一份「不一樣的履歷」絕對是必備的!
這也是我想跟大家聊聊,什麼樣的履歷,才讓人願意看超過五分鐘?甚至有興趣找來面試?
你能否在專案上「學以致用」?
讀書考試(學歷)代表了具備某些專業知識,但不見得等於遇到了問題,就知道如何「學以致用」,所以更重要的是求職者過去「解決過什麼問題」?
這裡指的問題其實可大、可小,小至怎麼幫同學訂飲料、如何辦一場家聚/班遊/成發、甚至是怎麼優化自己的學習或工作流程⋯⋯都是可以的。
你有大專案可以寫當然很好,但若是現在沒有大的可以寫,也已經來不及累積了。一個人可以把小專案的經驗寫得好,才是「真本事」;大專案寫的不好,也只是「狐假虎威」。
更何況,重點不在大小,而在後面兩點。
你「為何要做」以及「如何做到」的思路?
很多人寫履歷都知道要「量化」,但如果只有量化,別人怎麼知道你是怎麼做到的?舉例來說「辦了一場XXX人的成果發表、或是在一個月內拉了XX萬元的贊助」,或許看起來好像頗厲害,但其實並不吸引人,因為根本不知道你「為何要做?」以及「如何做到的?」
你做這件事只是學長姐傳承下來依樣畫葫蘆?拿著上一屆的企劃書改幾個字、就去找每年都會支持的店家拉贊助?如果是這樣,這種經歷一堆人都有,我為何要找你來?
我更想知道的是,為什麼需要這一場成發?你的成發跟過去有何不同?為何造成這些差異?你扮演什麼角色?怎麼做到的?又多做了什麼?拉贊助的過程失敗了幾次?你如何從失敗中去調整?
也就是說,我更看重的是,你是否知道自己為何而做、如何分析問題,以及如何執行、犯錯和調整,更重要的是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思路」。
你如何讓「下一次」比「這一次」更好?
最後,履歷上的經歷多半是「過去式」,可能做得好、也可能做不好,但我其實更想知道的是「重來一次」你會做什麼調整?為什麼?
例如:這次聚餐人數到的有點少?為什麼?是哪一個邀約的流程出了問題?可以怎麼優化?
又或是:班遊活動有的人不喜歡?那又是為什麼?是費用、地點還是活動類型?大家在乎的是什麼?下次又該如何滿足不同的利害關係人?
因為站在公司或用人主管的立場——我們不怕你犯錯,怕的是你不知道如何反思;不怕你做得不好,更怕的是你自滿、不懂得持續迭代。
企業希望找到的解決問題人才,是永遠想著如何讓下一次比這次更好的人!
所以,我更想看到你是如何「覆盤」自己過去的每一個、或重要的經歷,光是你怎麼去「描述問題」、「分析痛點」、「提出解方」,我不只會知道你有沒有問題解決的能力,還可以看出團隊合作、溝通表達、自主學習 等軟實力!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換成履歷也一樣:經歷不在多寡,寫出思路才值得看!專案不在大小,懂得覆盤才是本事!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