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在來到日本之前,我就知道日本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特別到國際上只要分析亞洲地區時,都要將日本劃分出來,使用「亞洲除日本之外」(Asia ex-Japan)來進行分析。因為日本社會有自己的規則及做法,硬是把日本混進其他亞洲國家,就像是水滴進油中,無法融合。尤其是日本職場,自有一套獨特的運作方式。



文:Jeff C.

闖蕩日本職場的讀心術
東京的上班族都是同一種樣貌:穿著黑色西裝、白色襯衫,手上拿著一個方形的公事包,整齊劃一的形象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比起成年人上班,更像是小學生上學,每個人都乖巧的穿著制服。

然而,這些看起來非常聽話的大人,卻完全不像表面上一般無害,只要在通勤的路上沒順著大家的步伐移動,不小心擋到他們的去路,就會被一股彷彿凝聚世界最大怨念的力道撞開,讓人不禁疑惑,這些人到底是要去上班,還是要上擂台搏擊?

在被衝撞幾次後,除了確認自己有買意外險外,我也漸漸理解到在日本上班,按照其他人步伐一起前進的重要性。倘若你不跟著隨波逐流,就要有隨時被人當障礙物撞飛的心理準備。不能打破社會默認的規矩,但能沉默地將礙事的路人撞開,這就是我對東京上班族的第一印象。

在來到日本之前,我就知道日本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特別到國際上只要分析亞洲地區時,都要將日本劃分出來,使用「亞洲除日本之外」(Asia ex-Japan)來進行分析。因為日本社會有自己的規則及做法,硬是把日本混進其他亞洲國家,就像是水滴進油中,無法融合。尤其是日本職場,自有一套獨特的運作方式。

日本人的職業生涯,是從「新卒」這個身分開始。任何地方都有新人,原本日本的新人應該沒有什麼不同。然而跟日本的新人工作,心裡想的只有:「這麼廢的人到底是怎麼被公司錄取的?」

日本新人搞不清楚狀況的程度,是會讓人嚇到的等級,甚至亞洲其他城市早有「日本初階職等的人就是廢到爆」的傳言。會發生這樣狀況,其實還是跟日本社會文化有關,日本的新人是真正的白紙,而其他亞洲城市,至少在外資金融業,非常在意新人的「即戰力」,因此在徵才的時候會要求有相關實習跟特定的工作技能。

但日本職場文化特殊,新人通常一進入公司就至少會待五到十年,甚至更久,所以日本企業可以接受新人從頭開始學習,像教導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童般,從頭開始訓練。

或許就是因為身上有種什麼都不懂的天真,新卒的臉非常好認。他們通常都像小動物一般亦步亦趨地跟在前輩身邊,在餐廳裡一邊聽著前輩高談闊論,一邊點頭不止。他們看起來很有活力又很年輕,相比其他人掩蓋不住的疲態,新卒有一張彷彿在期待什麼的臉,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新來乍到,對他們來說,一切都是那麼新鮮,因為什麼都是第一次,所以任何事都讓人又驚又喜,未來才正要開始,沒有不滿懷期待的理由。

正式進入職場後,馬上要面臨的就是下班之後的飲み会,也就是下班後與同事一起去喝酒應酬。

我剛到日本時,常覺得錢燒得非常快,除了日本稅很重,每月政府都會預扣一大堆例如國民年金的稅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幾乎每隔幾晚都要應酬。更令人心臟噴血的是,一般公司可能是去居酒屋,但在投資銀行工作,因為大家都是在銀行裡薪水最高的銀行家(Banker)還有交易員(Trader),所以選的店幾乎都是高級的私人俱樂部,結帳的時候看到帳單,都會出現一些臉歪掉、瞳孔放大的生理反應,內心一陣驚慌,覺得自己是錯過了什麼嗎?剛剛是有鬼月特別的隱形酒店小姐坐檯嗎?怎麼能貴成這樣?

然而,還是只能面不改色地把錢給付了。每次的結帳都是訓練,讓自己未來就算突然中風,也可以把歪掉的嘴立刻扯回原位。副作用是應酬後幾天上班會面無表情,臉非常僵,只能說餘悸猶存,需要幾天才能恢復。尤其是日本在泡沫經濟後,公司預算大減,已經非常少公司會補助晚上應酬後的計程車費,如果不想每次都花幾萬日圓搭計程車回家,就得趕上最後一班電車。

晚上十二點的車站,人潮比想像的更多,燈也比想像的更明亮,最滑稽的場面就是醉到已走不直,搖搖晃晃地在車站內橫衝直撞的中年男子,和跟在旁邊試圖攙扶並引導中年人走向列車站台的年輕人。

而除了晚上的應酬外,日本身為應酬大國,假日往往也不會讓員工好好休息,每個週末都要陪客戶去打去打高爾夫球。除了全程要在客戶打好球時將他誇成日本老虎伍茲,並在打壞球時演一齣今天場地很怪,自己也深受影響的全套戲碼外,還要陪客戶泡湯,因為日本人認為只有透過「袒誠」相見,才能毫無保留地完全信任對方。

在陪玩、陪吃、陪洗澡,一條龍式服務客戶一整天後,回到家很可能只會得到「同意看看我們的提案」這種微小的進展,離正式簽約,大概還差二十次的「袒誠」相見。只能說日本人非常謹慎,合作前要先確認我身上的痣是否帶財。

但在日本工作,最讓人困擾的不是應酬,而是日本職場有很多「我不說清楚,但你必須懂」的潛規則。

沒人在管你是外國人,根本不懂日本人之間的小默契,沒接收到就開始無理取鬧,彷彿你在跟對方交往,各種「我不想告訴你發生什麼事,但如果你真的用心,就會知道我為什麼在生氣,不知道就是不關心我」,一氣呵成的各種發神經。

如果是同事也就算了,裝死或強勢一點,擺出「老子就沒在管別人內心戲演到哪,不說清楚我就是聽不懂」,對方也不能拿你怎樣。但老闆無理取鬧就只能去廟裡開天眼,經常完全搞不懂對方要表達什麼,令人崩潰。

視訊會議中,坐斜對面的老闆突然看向你,對你眨了兩眼,你必須要立刻解讀出,除了高血壓、中風導致顏面神經麻痺外的其他各種可能。以為是叫你要發言搶回會議主導權,其實是叫你按下靜音,跟他解釋剛剛對方提到的專有名詞。如果沒接收到他奇異的腦波,會議結束後就鬧脾氣。

我只想請問,跨國會議有哪國人會像日本人一般狀況外?大家都是想控制會議走向,誰會想到一邊開會還要一邊教老闆英文?

有些指示確實不講明白,我也能懂。比如說招待客戶的品酒會,主管在客戶面前問我喜歡喝什麼紅酒,我也不會以為他想要我大分析勃根地、波爾多紅酒哪個好,立刻就知道他要我選兩杯酒拿給客戶喝。但除此以外,主管心裡的九拐十八彎我真的不想懂,與上司心靈契合度百分百的概念,除了令人有些反胃外,我沒有其他想法。

不過,日本社會似乎就是依賴著這種不挑明的默契運作著。

記得在眾議院工作,每次要辦活動時,都要把入場券寄給選區裡的選民。奇怪的是,雖然活動都所費不貲,但寄出去的入場券上面都會被前輩要求蓋上「招待券」的章。剛開始我都會想,議員也太有錢了吧?每次都這麼大手筆。銀行雖然也會花千萬日幣辦活動招待客戶,但請的至少都是關係好的重要客戶,議員完全是無差別狂寄,不禁疑問,日本政治人物的活動經費到底有多少?簡直高出天際。

有一天我實在忍不住問了前輩:「我們這些活動都不收費,一直辦活動,不會花很多錢嗎?」

前輩愣了一下,回答:「活動是很花錢,但我們沒有不收費啊。」

「上面不是都印有招待券嗎?」我追問。

「雖然上面有印招待券,但大家還是都會付錢喔!」前輩娓娓道來,至少政治相關活動,就算民眾拿到免費的招待券,到了現場還是都會付錢,尤其當還有提供buffet的時候。

「這種不用明講大家就知道的默契,在日文叫做『阿吽の呼吸』,當然也可能有人會拿招待券不付錢,但都是很少數,多數人都會付錢,甚至還會多付。」前輩總結完,還問了句:「難道台灣不是這樣嗎?」

我露出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日本人大概無法想像台灣人參加婚禮,包一千二百元帶幾個人出席,邊吃還邊打包的盛況。

不過,說老實話,這世界除了日本人,有人能自然理解這種「我給你招待券,但不明說要付錢,因為這樣很失禮。但來了不給錢,還大吃大喝,就太不要臉了!」的複雜訊息嗎?

日本人的內心活動真的是摩斯密碼三短三長三短,沒學過無法參透。然而了解之後會發現,日本文化包括日本職場,給人一種奇異的安定感,因為總是要把事情說得明明白白,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不用把話說盡,別人就懂,其實是每個人多少都有的渴望。

潛伏在語言之下的規則,像細線一般牽引著日本人走在一條整齊畫一的道路上,而自己也不抵抗,順從地被這些細線拉著。這種不用出力就能往前走的感覺,想想,其實挺好的。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時報出版

作者:Jeff C.

momo網路書店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在法國,找工作時讓面試官一見鍾情,勝過擁有超完美履歷;
在日本,讀懂空氣是職場求生的必備技能;
在香港,加班加好加滿是日常,享受生活才是奢侈;
在美國,向上管理比展現實力更重要……

踏出巴黎高等商學院及耶魯大學校門後,作者Jeff C.一腳闖進外資金融圈的殘酷世界,遊走於法國、日本、香港、美國各地,見識到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也經歷了冷暖自知的人性考驗,深刻體悟到:路,不一定是人走出來的,也可能是野獸隨時會出沒的地方。人生處處是風險,置身詭譎多變的職場猶如野外求生,不能盲目地前進,唯有保持清醒,才能活到最後。

職場人生就像參加一場登高賽,跳脫舒適圈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從青春到世故,走過十年的探索之路,下一場未知的旅程才正要開始……

「我想將過去十年間發生的一切記錄下來,讓閱讀這些故事的人能夠體驗那些對我來說非常珍貴的瞬間:有歡笑、溫暖,也有寂寞,以及一點點的傷感。」—— Jeff C.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