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無論你是想建立有意義且人性化的工作流程,或是想要創建高效率的團隊,又或是要為組織打造深思熟慮的企業文化,本書都能引導你運用留白工作法,經由白色空間走到終點。
文:茱麗葉.方特(Juliet Funt)
大腦灰質愛白色空間
科學已經證實,暫停有利於表現。
亞當.葛薩利(Adam Gazzaley)是得獎的舊金山神經科學家,他協助我了解,為什麼在工作日定期中斷活動,事實上極度必要且威力驚人。我們在執行複雜的密集任務時,如果不給大腦時間恢復,將導致認知疲勞(cognitive fatigue),耗損大腦有限的資源,對表現造成負面影響。大腦中的額葉負責控制最高層次的認知與執行功能,但研究顯示額葉特別容易受到認知疲勞的影響。少了額葉的執行功能,我們便無法有效提出策略、熟練執行複雜的計畫。亞當談到,依據研究結果來看,若要有效解決認知耗損的問題,唯一的已知方法,就是讓大腦休息一下。
在每日的行程中排出白色空間,額葉將有機會重振旗鼓,帶來更有效率的神經處理流程,提升生產力。此外,白色空間也能帶來更多創意。若要一針見血地解決問題,基本條件是連結我們目前的思考與先前的經驗,而負責執行的額葉將需要與大腦的記憶區進行溝通。然而,要是缺乏自由思考的時間,心智疲勞與認知過載經常會打斷大腦這兩區的溝通。
大腦的磁振造影(MRI)掃描顯示出,在我們安靜停頓的期間,大腦的預設神經網絡(大腦的執行中心)其實忙得不亦樂乎——其相關活動與洞見、反省、記憶、創意有關。策略性停頓會讓我們過載的大腦,有機會進行新鮮洞見所需的心智聯想,刺激創意,讓自己文思泉湧——我們拿掉了堵住噴水口的障礙。
此外,我們還知道,休息是休哪種息,同樣也很重要。伊利諾大學與喬治梅森大學的研究人員,觀察近一百位辦公室員工的休息習慣。研究對象寫了十個工作天的日誌,記錄午休後感到的工作壓力程度、休息時做了哪些事,以及在一日尾聲的疲憊程度。
研究人員把休息時的活動分成「放鬆類」(例如做白日夢或伸展操)、「營養類」(抓一包零食)、「社交類」(和同事聊天)、「認知類」(讀信或收信、社群媒體),其中只有放鬆活動與社交活動有好處。休息時從事認知活動,反而會讓疲勞程度雪上加霜。原因大概是我們試圖重振心智流程,但那些活動會動用許多相同的心智流程。從神經科學到認知流程、再到創意,各領域的研究一再顯示,停頓的確能讓我們處於更理想的工作狀態。
我們馬上就會看到,休息能增強表現,太大的時間壓力則是毒藥。哈佛商學院教授泰瑞莎.艾默伯(Teresa Amabile)發現,火燒屁股能讓人一鼓作氣完成任務,感到有如神助,但如果大腦有更多反思空間、處於低度到中度的時間壓力時,成果的品質會更為理想。泰瑞莎總結這方面的研究:「整體而言,人們不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工作,更別說要發揮創意,達到理想中的創新程度。」
白色空間「不是」什麼
策略性停頓的期間,實際上會發生什麼事?答案是很多事,包括測試概念、質疑假設、站在客觀立場、重啟身心、讓點子有空間冒出來。然而,我們對彈性的開放時間感到陌生,不確定那是什麼感覺。以下是幾個和白色空間長得很像的概念,但不是白色空間。我們先排除這幾件事,縮小範圍。你可以把每一種相像、但不相同的情況,想成是不同版本的公園遛狗。
白色空間不是冥想。對心智來講,冥想基本上是紀律性的體驗。冥想的時候,你選擇一個專注點,例如口訣、蠟燭、一個字或你的呼吸,你會溫和鼓勵心智不斷回到那個專注點。心思跑掉時(一分鐘會發生千百萬次),你不苛責自己,而是重新把注意力引導回來。換言之,小狗(我們的心智)拴著繩子。狗兒開始亂跑的時候,我們輕聲說:「回來。」
白色空間不是思緒漫遊(mind wandering),思緒漫遊通常是非意志體驗。除了罕見的研究場景之外,平時並不是我們選擇這種事,而是這種事發生在我們身上。你的神智經常未經允許就跑走。你明明坐在桌前打重要的報告,突然間,砰!你在eBay查電鍋多少錢。怎麼會跑到那?你通常真的不知道。思緒漫遊就像是你的狗趁你在買冰淇淋時掙脫繩子跑走,你過了一會兒才嚇一跳,狗怎麼跑到對面了。
最後一種相近的概念是覺察(mindfulness,又譯「正念」)。覺察和白色空間很像,但和冥想一樣,主要仰賴某種指示。覺察是把所有的注意力和精神完全只放在一件事情上,例如感官刺激、對話或任務。覺察是當我們穿越公園時,狗兒深深注意到身旁的每一件事。在感官高度敏感的情況下,牠清楚聽見鳥兒啾啾叫,聞到椒鹽捲餅攤散發誘人的熱氣。狗兒(我們的心智)全神貫注,沉浸於當下這一刻。
覺察和冥想的基本假設都是心智應該被溫和地引導。我們教導心智與打擾我們的念頭建立新關係。保持覺察或冥想時,如果冒出念頭,我們會注意到這個念頭,但不予理會。有些人會把念頭想像成是飄來的浮雲,接著想像它們飄走,或是像泡沫一樣破掉,不管念頭往哪裡跑,我們不跟上。
區別就在這兒。如果是白色空間,我們跟著念頭走。點子去哪,我們去哪,無拘無束。小狗可以在沒有繩子的情況下跑過公園。我們的心智以最大的自由探索、伸展與恢復。
運用暫停
科學與常識告訴我們,休息和放鬆注意力可以提振精神、增強創意與問題解決能力。這樣的中場休息有四種形式:
- 為了「恢復」的策略性停頓
- 為了「減法」的策略性停頓
- 為了「反思」的策略性停頓
- 為了「有建設性」的策略性停頓
第一種是為了恢復的策略性停頓,此時停頓的目的很簡單:重啟疲憊的大腦與身體。這是多數人對白色空間最初的認知。需要恢復時間是真實且龐大的需求。下次當你在一天的中段時刻搭乘飛機,可以觀察有多少人睡著了。中午就在睡!那是因為那些人不曾休息;太多高成就者幾乎是全年無休地運轉。沒有恢復體力的時間,遠遠不是「累了」那麼簡單。我有客戶感染肺炎黴漿菌,還在打電話問見面的事。
第二種是利用停頓來做減法——減少需要處理的工作量。減法停頓讓你放掉沒必要做的事,像推土機清路一樣,替其他每一件事清出空間。
第三種是利用停頓來反思,給自己冷靜下來的時間,客觀看待我們的工作,深入思考最初的點子。你用這樣的時間弄懂身旁與內心發生的事,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做決定。對金融專業人士來講,反思型停頓有可能是看著數字,試著聽見數字說出的故事,了解未來和過去。如果是行銷人員,便會想著客群,深入想像這群人的需求。
領英(LinkedIn)的執行長傑夫.韋納(Jeff Weiner)十分傑出,在企業評論網 Glassdoor 上獲得接近滿分的主管支持率,還創下令人印象深刻的慈善紀錄,但他把反思型停頓視為讓成功職涯更上一層樓的關鍵工具。他很出名的一件事是在日曆裡安排「沒事」的時間,他指出自己若要做好工作,行事曆上的這件事是「絕對必要」的。除了今日帶領著業界龍頭的韋納,耐吉的創辦人菲爾.奈特(Phil Knight)也在客廳裡指定一張專門用來做白日夢的椅子。奇異公司(GE)的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也表示,自己每天安排一小時「看著窗外的時間」。
最為人所知的例子或許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蓋茲任職於微軟的期間,每年二度前往森林裡與世隔絕的小木屋,度過他著名的「思考週」(Think Weeks)。蓋茲會利用這段時間研讀與思考報告、書籍、文章,記錄下心得與閱讀帶來的點子。唯一會爭奪注意力的事,就只有一天送達兩次的餐點,以及整個冰箱的健怡橘子汽水。沒網路,沒親友,沒有工作上的責任。沒錯,蓋茲一天花十八小時閱讀,不過他回公司時,帶給公司的好處是他閱讀後的思考。
我親眼目睹過反思型停頓讓銷售團隊的績效創新高,就連優秀到令人下巴掉下來、簡報無往不利的超級人才也能受益。
一旦超級人才養成習慣,在每次開會前或在兩場會議之間,增加一些白色空間的反思時間,他們有時便會發現自己其實沒做到大獲全勝。光是花個三、四分鐘問自己:
「上次開會哪個部分順利、哪個部分不順利?」
「這個人是什麼人,他們關心什麼事?」
「我要如何用先前沒想到的辦法,推進這段關係?」
思考一下接下來的對話,就能真正做好準備,大幅增加幾分鐘後的談話成功機率。
第四種是利用停頓來增加建設性,也就是把深思熟慮當成產出的商業工具——我們利用這種暫停時間,在心中擬定計畫、孵化產品、想出溝通方式。這是成長、創新與解決問題的時間。行銷人員和創意人員利用建設性暫停,想出下一個概念。高階主管則把這個時間留給策略,因為當你快步穿越走廊時,實在沒辦法思考某些事。
在建設性的暫停時間裡,我們的思考不是直線衝向終點的灰狗,而是比較像蝴蝶——一路上停留在無法預測的地方,但最終帶回花蜜。中間的流程變來變去,有可能穿梭於手邊的幾個主題。
得出理想結果的前提是要允許這樣的彈性。當我們卡在問題裡,通常會白費力氣,在同樣的幾個聯想與選項中打轉。「暫時抽離」能讓我們動用不同的心智能力,走過「醞釀期」(incubation period),也就是有助於創造性問題解決(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的無意識心理過程,科學家又稱之為「有益的遺忘」(beneficial forgetting)。我們允許思考重新出發,不滿足於無用的聯想,並以獨特的新鮮解決法取代——那才是我們要的東西。
《心流》(Flow)一書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是應用創意的祖師爺,他談過類似的事,寫道:「創意力或許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差異。若要以有創意的方式運用心智能量,就要看留了多少注意力處理新鮮事。」
傳奇人物約翰.克里斯(John Cleese)是巨蟒劇團(Monty Python)的共同創辦人,我曾有幸和克里斯對談他如何使用白色空間。克里斯平日指導眾家企業與高階主管,多年來倡導工作有兩種模式,他稱之為「開放模式」(創意、流動、沒有固定架構)與「封閉模式」(執行、實作)。克里斯認為你必須進入開放模式(為了有建設性的策略性停頓),待上充裕的時間,理想上是九十分鐘,方便心智篩選掉亂七八糟的干擾,清出好戲登場的地方。
克里斯指出,我們必須建立「空間的界線與時間的界線」,在特定期間遠離人群與義務,才有辦法進入開放模式。克里斯建議你可以即興使用,直到出現效果。「如果你一直以和善但堅持的方式琢磨某件事,遲早會獲得潛意識的獎勵。或許是稍後沖澡時,或許是在早餐時刻,新想法會突然冒出來——只要你先投入時間思考的話。」
有的組織因為正式推行思考時間,進帳數十億美元,例如3M因此發明了遮蔽膠帶和便利貼,谷歌的AdSense也是這樣誕生的。一般的老闆通常無法理解開放模式與做生意的關係,但看到這一類帶來龐大利潤的重大突破後,他們就能接受。
我認識的另一位約翰,也提供了建設性白色空間的經典範例。約翰在某財星兩百大公司當警衛,該公司以創新的專利聞名,團隊人才濟濟,全是專業人士,但公司裡專利最多的紀錄保持人,卻是穿著警衛制服坐在監控螢幕前的約翰。
約翰本人確實是獨特的思考者,創意滿點,然而他能大展身手,該不會正好是因為他發想新點子的流程獲得助力?畢竟他百分之二的工作內容是上頭交代的任務,外加百分之九十八的白色空間。約翰平日不必回覆電子郵件,不需再三檢查數據,不會被官僚制度處處刁難。他基本上不會被我們稱為「工作」的事,搞得昏頭轉向。此外,沒有任何人會質疑約翰怎麼可以用上班時間思考。約翰曾經兩度獲得提拔,不再當警衛,進入創新部門,但他發現創新部門派給他的工作,實際上會讓他無法發揮創意,因此二度回去當警衛。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留白工作法:為自己創造白色空間,擺脫瞎忙,做真正重要的事》,時報出版
作者:茱麗葉.方特(Juliet Funt)
譯者:許恬寧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你不需要更多時間,而是需要更多空間。
比爾.蓋茲等企業領袖都在親身實踐——
利用策略性停頓,減去一天中的瞎忙,
挪出空間給有意義的工作。
當你在生活與工作中感到窒息,
就為自己保留白色空間,
替過度忙碌的人生注入氧氣。
我們急切地點燃自己,卻沒有足夠的氧氣燃燒。
你生過火嗎?在生火時,木柴之間需要空隙,若沒有空間,就沒有足夠的氧氣,也就無法點燃火花;但我們在人生每一個領域,卻忘了這項自然法則。
身處過勞時代,我們永遠忙個不停,終日疲於奔命。諷刺的是,我們忙到沒時間想辦法降低忙碌程度,卻在凌晨三點焦慮到失眠,獲得一天之中唯一沒安排行程的思考時間。
我們的行事曆密密麻麻,腦中的事多到滿出來;我們劃了一根又一根的火柴,急切地想要點燃自己;我們帶著自己獨特的火苗去工作,卻沒有足夠的氧氣能夠餵養火苗。
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一丁點的喘息空間。每個人都需要一分鐘的時間思考、呼吸,以點燃洞見與創造力。幸好,我們仍能主動為自己創造白色空間,在喘不過氣的工作與生活中,策略性地停下腳步,給自己白色空間。
「白色空間」是什麼?
人們整天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但只要嘗試策略性停頓,便能進入「白色空間」;
作法是在一天之中挪出一段時間,好好思考、反省、休息與發揮創意。
跨國企業知名領袖都在用的「留白工作法」——
- 比爾.蓋茲每年前往與世隔絕的森林小木屋,度過他著名的「思考週」。
- 奇異公司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每天會安排一小時「看著窗外的時間」。
- Nike創辦人菲爾.奈特在自家客廳裡,會指定一張專門用來做白日夢的椅子。
- LinkedIn執行長傑夫.韋納刻意安排「沒事」的時間,他認為行事曆上的這件事是絕對必要的。
「白色空間」能為窒息的你補充氧氣——
- 多項研究證實,暫停有利於表現、創意與耐力。
- 許多成功的領袖認為,「思考時間」是他們能成功的要素。
- 策略性停頓可以恢復精神、做減法、反思或增加建設性。
- 在任務與活動之間插進白色空間,能有效保持鎮定,想好了再做。
如何創造「白色空間」?
- 見縫插針:在兩個活動之間插進白色空間,便能爭取到一瞬間的思考與計畫時間。
- 揪出時間小偷:幹勁、卓越、資訊與行動力是四大時間小偷,你必須從自動回應變成想好再做。
- 簡化大哉問:利用四個問題去蕪存菁,便能掙脫情緒束縛,奪回時間與專注力。
- 校準緊急程度:在「黃名單」暫存待辦事項,以控制衝動,大幅減少不必要的通訊。
- 決策沙漏:沙漏能溫和但堅定地帶你走過決策流程,明白何時要拒絕、何時可以答應。
無論你是想建立有意義且人性化的工作流程,或是想要創建高效率的團隊,又或是要為組織打造深思熟慮的企業文化,本書都能引導你運用留白工作法,經由白色空間走到終點。
你一輩子只會活這麼一次,每個今天也只有一次,記得把握真正重要的事。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