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團體中的大家集體想出了一個新的規則,暫時取代平常的禮儀規範。由於這個規則有趣又無傷大雅,儘管可能會有點尷尬,但大家創造了一個短暫的、大家都一起遵守的社會規範。而由於這個規則不僅好玩,又是體能上的懲罰,也讓團體氣氛更輕鬆了些。


文:普里亞.帕克(Priya Parker)

伏地挺身!

鑽石可能恆久遠,但聚會的規則只適用於此時此刻,而這就是聚會規則的力量。規則能讓瑟斯頓這樣的人感到解放,而不會覺得壓迫,因為規則是暫時的、謙遜且兼容。規則創造出一個因聚會而生的世界,聚會結束後這個世界也就消失不見,而這樣轉瞬即逝的特質讓主辦者可以變得更有創意。在制定規則時,你並不是在規定未來其他聚會的規則。聚會規則就像是拉斯維加斯,在那裡發生的事情就留在那裡。因此,規則可以為聚會創造出一種實驗精神,而禮儀規範則是這種精神的敵人。

至少這是我在要求幾位泰國高層在同事面前做伏地挺身後,試圖說服自己的話。當時我在曼谷外郊區為二十位顧問主持一場為期兩天的非正式會議。在泰國,尤其是這間公司,顧問間非常嚴格遵守著顧客至上的禮儀規範。也因為如此,整個晚上都隨時準備好接電話、家庭聚餐時中途離席去接電話、婚宴中途離席去傳簡訊、視需要隨時搭上下一班飛機等等,對這些顧問來說都是很正常的。

整體上,這樣的禮儀規範幫助這間公司大獲成功。但也正是這個禮儀規範,對這場特定的聚會造成了威脅:旨在公司內部建立顧問間互信的非正式會議。我規劃了一個為期兩天、一天八小時的活動,每個段落都精準規劃到以分鐘計算。每天以兩小時為單位安排的活動很緊湊,顧問們面對彼此,進行有力且誠實的對話,包括那些一直沒有讓對方知道的想法。然後是第一個中場休息,有幾位顧問在中場休息時安排與客戶通話。

一如所料,十五分鐘後,這些人都無法立刻結束通話。活動再度開始進行,但其中有四個顧問還沒回來。他們雖然是因為工作而遲到,卻傷害到整個團體,房間裡的其他人都很生氣。而且這也破壞了彼此間的信任,推翻了前兩個小時所做的所有工作,因為在房間裡等待的其他人都覺得沒有受到尊重。顧客至上的禮儀可說是根深蒂固,我開始體認到自己必須訂定一個明確、暫時的規則,才能對抗這樣強大的禮儀規範。

隨著那些落隊的人一個一個回到現場,個個一臉心虛,其中一位顧問提出了建議。他有點像是開玩笑地說:「伏地挺身!」大家都笑了。我接收到這個提示,決定這就是我們的規則。這四位遲到的顧問,穿著西裝、套裝,打著領帶,腳踩高跟鞋和皮鞋,他們盯著我看的樣子彷彿覺得我瘋了。其他準時回到現場的顧問聽到這個提議後都笑了,並開始鼓掌。在大家都還沒回過神來之前,這四個人已經開始貼地各做十個伏地挺身。

房間裡的緊繃感瞬間釋放,新的規則也由此誕生:如果遲到了還是可以進來,但必須先做十個伏地挺身。當天還有三次中場休息,但到了第三次休息結束後,大家幾乎都是用衝的想準時回來。每次中場休息結束後,有人會如儀式般,時間一到就把主要房間的大門關起來。就算有人只是遲了幾秒,其他人就會開始歡呼,遲到的人便只好就地趴下,為大家獻上十個伏地挺身。團體中的大家集體想出了一個新的規則,暫時取代平常的禮儀規範。由於這個規則有趣又無傷大雅,儘管可能會有點尷尬,但大家創造了一個短暫的、大家都一起遵守的社會規範。而由於這個規則不僅好玩,又是體能上的懲罰,也讓團體氣氛更輕鬆了些。

在這個案例中,顧客至上的禮儀規範對公司整體來說可能是好的,但對這個特定的聚會卻沒有幫助。在大家聚在一起的另一個短暫時空,伏地挺身這項規則幫助抵銷掉公司本來嚴格的禮儀規範,這場非正式會議需要自己的一次性規則。就如同我之前提過的,禮儀規範有其存在目的:維持愉快氣氛、禮貌及良好行為舉止。然而,有時候特定的禮儀規範和某個文化牢牢地綁在一起,反而排擠掉其他行為表現的可能性,其他的行為表現可能更適合用於特定的情境。顧問們遵行的顧客至上原則在很多時候都很適用,但在這樣的禮儀規範下,完全沒有給大家任何空間去照顧到其他同事。在工作上顧及同事與顧客的需求,其實同等重要。而聚會規則讓我們創造出這樣全新的空間。

哈里遜.歐文(Harrison Owen)是一名機構顧問,他同樣透過自身的經驗了解到研討會禮儀的侷限。在研討會中,大家都覺得一定要保持禮貌,並假裝對其他人發表的內容感到充滿興趣,這樣的文化氾濫到與會者常常無法從中好好學習。歐文不是社交工程師,他也不打算讓原本都努力保持禮貌的與會者不再在乎別人的感受——畢竟他們可能有一天會需要其中某些人的協助!他完全沒有機會改變這樣的禮儀規範。他能做的,就是暫時用另一個規則壓過這樣的既定規範。

所以他創造了一個暫時的方法,稱作「開放空間科技」(Open Space Technology),他在此加入了一個特定的規則,希望能抵銷不成文的禮貌規範。這個規則是「兩隻腳法則」(Law of Two Feet),內容如下:「如果在這段期間,你在任何時刻發現自己既沒有在學習,也沒有任何貢獻,就移動你的雙腳去其他地方。」

歐文藉由這個規則進行了一項實驗:如果在研討會中,大家發現自己沒有從台上的簡報學到任何東西便可以自由離開,甚至被鼓勵這樣做,會發生什麼事?是不是還覺得會冒犯到別人?講者是否能理解?這樣會改變大家發表的方式嗎?歐文後來寫道,這個規定的目的「純粹是要消除任何罪惡感的產生。畢竟大家本來就會使用兩隻腳法則,就算沒有實際離開,在心裡也會默默這樣做,但現在大家就不用為此感到有罪惡感了」。就像我在泰國的研討會一樣,這樣的規則能抵銷既定的禮儀規範。那些禮儀規範通常都是好的,但在這場特定的聚會中,並不足以排擠掉所有其他的需求。

有時候,規則可以幫助與會者用特定的方式連結彼此,而這種方式在一般情況中可能不被允許。例如,之前位於舊金山一個充滿爭議的祕密社團「緯度協會」(Latitude Society)目前已經解散,過去會設計各種聚會規則,創造一種歸屬感。協會裡有一位很棒的「實作」會議引導師安東尼.羅可(Anthony Rocco),他就分享了一個我很喜歡的規則:你不能為自己倒飲料;一定要由其他人幫你倒。

這個簡單的規則(用一種好玩的方式)逼迫大家互動。這個規則拿了一個大部分人都想要的東西(飲料)和另一個一開始可能會有點尷尬的事情綁在一起:和不認識的人互動。他們知道在幫自己倒飲料前要先幫別人倒飲料這個古老的禮儀已經沒什麼人在遵守了,更不可能期待一群陌生人這樣做。所以,主辦人就將這個禮儀變成一個規則。

適當使用規則能讓聚會變得更棒,因為規則能暫時改變大家的行為。舉保羅.勞帝奇納(Paul Laudicina)為例,他擔任全球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A. T. Kearney)的董事長時,發現董事會有一個不好的習慣。董事會成員會一直想要問更多資訊,想要澄清闡明問題,但這麼做卻導致大家沒法好好討論,無法針對關鍵的決策取得共識。

某一次,董事會的談判開始失去控制,大家的火氣都很大,這時勞帝奇納意識到大家之所以一直問問題,是在逃避處理一些很棘手的決定。通常來說,有好奇心是好事,但針對這樣特定的聚會卻不是特別有幫助。身為董事長,他採用了一個新的規則:大家只能問不是要取得更多資訊的問題——意思就是說,問題必須建立在已經提供的資訊之上。例如,「目前遇到的阻礙是什麼?」或「誰對這點有問題?」又或是「要怎麼做才能對這個議題取得共識?」而不是「你可以給我去年第四季的數據嗎?」

勞帝奇納先確保所有董事會成員在會議之前就拿到了所需的資訊,也在事前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問問題,釐清相關議題。在禁止大家問資訊蒐集類的問題後,勞帝奇納逼迫董事會的成員進行困難但對議題有所幫助的對話,讓大家可以更明確地表達各自立場,並且進行決策。身為董事長,勞帝奇納有資格採用新的會議規則。但這個規則的絕妙之處在於他改變了大家討論的方式,藉著限制並改變大家提問的方式,他暫時地創造了平行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成員不能要求得到更多資訊。在這個暫時的時空中,每個人都能有所貢獻,而不只是在討論中停留原地,甚至離題。

勞帝奇納不用創造一系列的規則才能暫時將董事會轉移到不同的世界,他發現了一個阻礙對話進行的行為,並由此設計了一個暫時的原則去抑制這樣的行為。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這樣聚會,最成功!美國頂尖會議引導師,帶你從策劃到執行,創造出別具意義的相聚時光》,遠流出版

作者:普里亞.帕克(Priya Parker)
譯者:張芷盈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無聊的聚會大可不必!我們如何相聚以及為什麼這很重要
聚會是基於某種原因而刻意將人們聚集在一起的活動,聚會形塑了我們思考、感受、理解世界的方式。

我們一生中都在聚會。

然而,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卻都浪費在無聊又無趣的聚會中,不僅一點都不有趣,也無法讓我們從中獲得改變,或幫助我們凝聚在一起。

作者普里亞.帕克是專業的會議引導師(Facilitator,以第三者的觀點,從旁協助會議或事件順利發生),她認為「正確的人時地事物」是聚會成效的關鍵。本書針對現下聚會方式提出大膽建言,生活中的各種聚會往往黯淡無光又毫無成效,太過仰賴慣例和傳統,但重點應該是要突顯聚會的獨特性及參與者。

帕克提出「以人為本」的聚會方式,透過她豐富的經驗,帶領讀者一探各類聚會的內幕實況,了解活動成功與否的背後原因。幫助大家不管是為了工作或私下舉辦或大或小的各種聚會時,都能創造出充滿意義及回憶的體驗。

不僅是趟閱讀上的體驗,更是一本工具書,充滿好玩有趣的點子及實作參考,將徹底改變你舉辦及參加往後各種會議、研討會、晚餐派對、家庭烤肉聚會等等的體驗。

只要一些簡單具體的小改變,就能讓聚會充滿活力
  • 婚禮:先界定婚禮的目的(感謝雙親養育之恩?分享喜悅給新人最要好的朋友?),才能有助於後續的取捨(賓客名單、場地等)。
  • 同學會:下一次何不在墓園舉辦?以最直接甚至有點地獄哏的方式提醒同學們,理想很美,然而時間有限。
  • 家庭聚會:除了吃喝閒聊,不如家人彼此相約分享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故事,用全新的眼光重新認識彼此。
  • 葬禮:請勿以停車場資訊、喪後招待等例行事務占用開場,大家聚在一起是為了哀悼死者。
  • 頭版會議:徹底改革頭版會議,《紐約時報》從紙本刊頭轉向網路數位的編輯思維,適應全新的數位時代。
  • 人脈拓展之夜:不能只是走來走去尷尬地交換名片、簡短自介,思考是要找到合夥人或客戶?是要銷售產品或蒐集意見回饋?
  • 法庭審判:透過空間革新,讓法庭不再只是進行懲罰的單位,而能有效改善不當行為,減少犯罪率。
  • 企業併購:人會受到環境影響,你應該選擇一個能協助達成聚會目的的場地。

以及生日派對、產前派對、研討會、書展、募款餐會、產品發表會、選舉造勢、博物館、大學課堂、電影院……好好聚會,真的很重要。

本書特色

  1. 拆解聚會的一切!幫助讀者思考聚會的本質,深入探討人為何而聚、怎樣的聚會才是好的聚會。本書點出許多有趣且值得思考的面向。
  2. 好聚會的關鍵!提供讀者具體實用的建議,關於各式聚會的策劃、思維和技巧,有助於推展議題、凝聚社群、維繫人脈,成功達成聚會的目的。
  3. 全球讀者關注!售出11國版權(英國、日本、韓國、中國、荷蘭、巴西、波蘭、烏克蘭、俄羅斯、羅馬尼亞等),被Facebook選為各國在地社群領導者的必備讀物。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