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幫助你培養專注力的指南書」,更能讓你獲得沉浸在某件事物中的體驗——「深度專注」。只要進入深度專注狀態,你就能從眼前事物獲得滿足感與幸福感,化被動為主動,讓你的內在動力獲得最大提升。



文:井上一鷹

「時間管理基本策略」:工作.自我.人際
最後的關鍵字跟「時間管理基本策略」有關。

一般人都會將生活劃分為「工作時間」和「私人時間」,不過我建議你可以將時間管理得更加清晰。

居家工作時會顯現的主要課題,包括了「與家人的地盤之爭」「與家人/公司其他人的關係」等等。

我傾聽了許多人的煩惱,發現因此導致離婚或夫妻失和的例子時有所聞,這儼然已經發展成嚴重的問題。

接下來,我告訴你如何思考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

「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與「獨處時間」

我曾經和IMD business school的東北亞代表高津尚志先生,在某場大會上同框。

在那場大會上,我們針對工作模式的思考方向進行了小組討論。

當時高津先生這麼表示:

「決定好自己如何生活的人,才能去思考如何工作。

「問問自己,我們在『工作、自我與人際』上分配的比重,以及所投注的資源,是否和我們真心認為重要的東西一致。」

我們可以將以上內容進一步歸納成三個概念:

  • 工作:專注於工作的時間
  • 自我:個人獨處的時間
  • 人際:與家人或朋友一起度過的時間

這裡不是要比較三者之中究竟哪個最重要,因為這三者都不可或缺;重點在於:要有意識地分配自己的所有時間。

以我的情況來說,我是這樣分配自己的資源:

  • 「工作」:雖然工作總是多到爆炸,但我一天會控制在10小時以內。
  • 「自我」:對我來說工作就像是興趣,不過購買中古屋,自己動手裝潢也是我的興趣。
  • 「人際」:我漸漸減少喝酒應酬或飯局,增加和親近的人相處的時間。

只要像這樣先做好決定,你的生活方式就會開始有所改變。
這樣的三分法不只適用於遠距工作,對如何思考人生而言也相當重要,還請檢視一下自己是如何分配吧。

「確保」你的時間與空間

居家上班會遇到的大問題,就是「工作. 自我.人際」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

還請看一下上圖。

首先,「工作」的領域將會從辦公室侵蝕到自家。

再來,遠端會議等活動,也會影響到和家人之間的「人際」空間。

最後,我們將會在網路上保持隨時與人連結的狀態。

如前所述,這三種時間都很重要。

然而,我們卻會遇到它們在「相同的時間」和「相同的空間」相互排擠的問題。

簡而言之,如果想要同時維持「工作.自我.人際」這三方面的充實,就必須確保這三者之間互不侵犯的時間與空間。

也就是說,先決定好「在這個地方不要工作」「在這個時間只做自己的事」,並且「專注在這件事情上。

為了充實度過每段時間,我們必須建立用來突顯各段時間優點的「間隔」。

雖然「間隔」這個說法,也是受到石川善樹先生的影響,但同時也延續自我們一同討論時所發想出的內容。我們曾經討論這樣的話題:

「『人類』的存在本身,就是在體現一個『間隔』。如果這個間隔被破壞,人類就會變得愚蠢(日語:間抜け),也需要祭典(日語:間つり(祭り))之類的東西,來彌補被破壞的間隔。而其中我最有興趣的,就是「人+人的間隔=人間(日語指「人類」)」這個說法。

「要直接接觸一個人是很困難的。因此才會必須透過『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這『三間』,來建立接近一個人的方式—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

也就是說,依照前面高津先生說過的話,為了避免在「工作.自我.人際」之間淪為愚蠢,我們得要俐落地進行規劃,考量自己的時間分配才行。

以此為前提,也必須納入石川先生所提到、如何確保「空間」「人與人之間」的間隔,來規劃相關流程。

這裡簡單做個統整:

  • 時間:決定好在每段時間中「工作.自我.人際」哪個重要、要做什麼事、不做什麼事。
  • 空間:透過環境規劃,打造能夠區分「工作.自我.人際」的空間。
  • 人與人之間:現在是人不動、我不動的時代,必須設計好如何與重要的他人連結。

你可以試著以每週為一個單位進行整理。
如果發現自己好像特別傾向哪一方,就請重新思考如何達到平衡。

如何在碎片化時間中達到專注

前面已經說明了時間管理的重點。不過,仍有許多課題是沒辦法輕易解決的。

那就是家中面臨「育兒.照護」課題的情況。

特別是育兒上的煩惱,因為孩子一定不會按照你的規劃行動,即使大人再怎麼想也莫可奈何。

雖然這樣的情況下很難找到解決對策,但你還是應該思考:

「如何在無法事先規劃的情況下,提升在碎片化時間中的處理速度」。

例如:

  • 孩子專注在卡通上的幾十分鐘
  • 孩子午睡時的幾十分鐘

即使是這麼短暫的時間或時機,只要如同前面第頁提到的,有意識地提升「啟動的速度」,就能夠建立重現工作時間的機制。
意識到「工作.自我.人際」這三個原則,事先劃分好自己的時間,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措施。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告訴你根據以下三大前提思考的方法。

  • 分解專注力因子(啟動.深度.持續力)
  • 切換你的3個大腦(理性.直覺.宏觀)
  • 時間管理基本策略(工作.自我.人際)

基於以上內容,從第一章開始,書中會告訴你如何自在從事知識生產活動,以及具體的解決對策。在序章中會稍微說明本書的大前提,在意後續的讀者也可以直接從第一章讀起。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找回深度專注力:43個科學化技巧,使你1小時的價值,高過他人1萬倍》,遠流出版

作者:井上一鷹
譯者:汫玲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來自超過萬人研究數據,破解「回復專注力」秘訣

每個人的「時間」絕對不是等價。
本書介紹43項科學化的深度專注力技巧,
讓你1小時的價值,達到其他人的1萬倍以上!

我們每天平均花在手機和電腦的時間高達11小時。但研究指出,有84%的人,真正專心的時間只有3個小時多一點。

比爾.蓋茲曾說:「優秀的軟體工程師,能創造出一般工程師10,000倍的價值。」如何讓你的1小時,創造出10,000倍的價值?關鍵就在於本書介紹的:

「如何改變思考方法,找回深度專注力。」

在資訊過量、職場邁入新型態的後疫情時代,專注力就等同於我們的產出價值,也是我們的寶貴資產。書中將介紹工作自由度大爆炸時代,你不可不知的2大重要議題:

  • 如何透過專注力脫穎而出
  • 如何創造自由的工作態度

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幫助你培養專注力的指南書」,更能讓你獲得沉浸在某件事物中的體驗——「深度專注」。只要進入深度專注狀態,你就能從眼前事物獲得滿足感與幸福感,化被動為主動,讓你的內在動力獲得最大提升。具體包括以下五大章節:

1. 找到專注在「一件事」的思考方法
2. 找回「深度專注力」
3. 找回「讓自己可以專注的場所」
4. 找回「沉浸其中的自己」
5. 達到工作上的時間與空間自由

本書以最新科學與心理研究做為背景,蒐集超過10,000人的研究數據,從環境因素等物理元素,到時間管理、心態調整等心理要素,提供讀者43種能真正找回專注力、達到「深度專注」的實用技巧,包括:

  • 環境調整法——透過不同姿勢切換思考模式,隨時創造私人空間
  • 五感刺激法——透過布置、動作、氣味、背景聲等,讓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最佳化
  • 找回創意的策略——掌握零碎時間、透過「聊天」跨出同溫層,創造新火花
  • 獨立作業的策略——檢視事情的「緊急.重要」程度,守住自己的「專注時間」
  • 協同作業的策略——透過「共享」建立心理安全感,提升「遠端素養」
……等等。

在未來,無論是一般上班族還是遠端工作者,每個人都必須抱持創業家與自由工作者的心態——「主動出擊,樂在其中」。本書將幫助我們養成不為時間與空間所困的「深度專注力」,在職場上保持高效、脫穎而出。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