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回想自己曾經擔任過實習生,也在職涯歷程中帶過不下數十位實習生的經驗。其實實習這件事,與其說是實務練習職場工作內容,更多的是建立產業與職涯發展的系統觀。


文:公關人生相談室

看到《商業周刊》執行長郭奕伶,針對近日錄取的商周執行長實習生發文。內容談到這位年僅20歲的實習生,不但在面試時就展現了對於商周的理解、議題的深入研讀與認識出版產業與商業世界的企圖心,甚至連版權頁都仔細研究過。更在面試提問面試官時,精準地提問跟組織分工有關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用套版面試問題應付。

而在這位20歲的實習生上工後,郭執行長更提供了更多她對於這位實習生的觀察。不但陪同出差時,會把贈書仔細地用蛋捲盒裝好,避免書被折到,連執行長要會面的對象、所屬企業與近期新聞也都做了仔細的研究,更主動爭取要參與記者每週報稿,也是最容易接收到第一手訊息的編輯會議。

回想自己曾經擔任過實習生,也在職涯歷程中帶過不下數十位實習生的經驗。其實實習這件事,與其說是實務練習職場工作內容,更多的是建立產業與職涯發展的系統觀。學校教育單向吸收、產出與順水推舟式的學習方式,強調的是只要超過某個基準線以上就符合標準。就像是認證優良食品一樣,透過一個個考試和認證關卡,每一個學生都像是身上蓋著優良食品標章的產品,送出學校產線後就到職場上待價而沽。

然而,真正進到職場後,才會發現原來光有優良食品標章不夠,在優良食品標章外,還有更精細的認證。就像是超市內常見的香蕉一樣,不但分產地、品種還會分良級、優級和特級,甚至連能在哪個通路販賣都是精心設計過的流程。

便利商店30元買兩根香蕉,同樣價格在市場可能可以買到一串香蕉。這中間的差異是什麼呢?

或許回到那些我們曾經當過的實習生或帶過的實習生。差異從來不直接來自已經無法改變的條件,像是來自的學校或是所唸的科系,更多的是實習生在自己的既有條件上,自己願意為想投入的產業、領域甚至是裡面相關的人投入多少研究心力?而投入的心力,能否能以別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展現,也能在成果不如預期時及時調整?

有人說這是軟實力,也有很多是學校沒教的東西。於是坊間也應運而生一堆培養軟實力像是領導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與思辨能力的營隊。然而,與其上再多概念性的課程,都不如把自己丟入真實的場域中,真實地跟人互動、觀察、反思、再互動、調整。在不斷地迴圈練習中,從他人眼觀察自己倒映的樣貌,也從他人的真實反饋中,了解自己在人際體系中的樣態。

每一個剛進入職場的個人都像是一個孤島,但孤島要得以與外界交流,需要搭建道路、橋樑甚至是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去其他的島上交流。橋樑、道路和不同的交通工具,就像是我們進入陌生領域新建立的知識點。無論是產業上下游的關係、產業橫向的競爭關係,或是在這些關係中的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

然而,還抱著從學校出來的資格論或認證論的實習生或是新鮮人,最常踩進的誤區是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而其他星球應該繞著自己運行,對於其他星球發生的事情無感;而對於其他星球知識的汲取,仍處於被動的吸收與等待給予,於是孤獨的星球還是罕無人跡的星球,無法與其他星球一起構築星系。

於是,最常見的狀況是,說得一口好概念卻沒有作法;或是對於困境和挑戰只有現狀描述與諸多不能,而沒有提供替代方案,無法將思考與執行結合甚至是減少落差;這或許是初入職場時的最常見的地雷。

而對於用人主管來說,最怕的是期待落差中無法彌平的對於事物標準及格、品質好壞甚至是關係品質的概念落差。這樣的落差是實習生學習的機會,同時也是用人的挑戰。實習生願意靠著學習、主動性甚至是有效試錯縮短落差,此為主管之幸,甚至之後有機會讓實習生經過一段時間訓練,真正體會到有效學習所帶來的增值效應。

反面來說,主管最怕的或許也是像是高價股票跳水的期待落差。有著漂亮履歷、滿腦子想法,卻不願意實際鑽進概念的細節進行實作,而對於成功和失敗也只有非常單一的想像,只要碰到困難就轉彎,終究只能追逐著自己的影子,而無法多往目標前進一些。

實習,不但是實務學習也是實戰演練,更是讓概念可以在風險可控狀況下落地的最好機會。與其在心中思考一百遍實驗步驟,倒不如真真切切地開始做實驗。讓概念、做法和人都可以彼此互動,體驗自己投入職涯和工作的系統觀中所能與他人產生的化學變化,也從現實的照映中更真實認識自己的能與不能。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