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本書結合作者超過五年的社群分享和職涯輔導經驗,歸納出原創的LIST原則,即使你身在台灣,也能使用這套方法不斷迭代嘗試,拉近與世界的「職」線距離。
文:謝宗廷(Aaron Hsieh)
克服身分:在留學和結婚之外,還有哪些特殊簽證?
列出你的目標地區所有可行的簽證選項。
湘怡是一個擁有三年工作經驗的硬體工程師,平常因為服務的廠商也很常需要和國外客戶溝通,所以講英文對她而言,並不是一件太吃力的事,也因為這樣,她漸漸有了出國工作的念頭。
「工作經驗和英文都不是問題,剩下的就是修改履歷了吧?」她想。於是她在網路上找了一些履歷的範本,修改完成後,挑選了幾間國際知名公司在官網上直接海投,幾週過去,還是什麼消息也沒有。有人告訴她,三年的工作經驗可能還是不太夠,國外比較需要即戰力,不如再磨一下吧?就這樣又過了兩年,她已經升為資深工程師,對於整個組件的設計準則和製程都非常熟悉,也連續三年獲得最佳員工獎,她覺得是時候再試一試了。
這回她找了過去因工作認識的外國朋友諮詢,看看履歷上有沒有語法或格式上的瑕疵,確定沒有問題了就再次試驗,而且不只找國際知名的公司,一些小型的公司也試了。和上次不同,她接到了一些面試通知,有的甚至約到了電話面試的機會,可惜即使相談甚歡,只要一談到她的簽證狀態,就沒有下文了。上百次嘗試全部碰壁,在收到最後一封拒絕信之後,湘怡又再次陷入谷底,外國朋友安慰她:「妳的經歷和履歷都很好,問題就出在『身分』,沒別的原因。」她聽了之後,除了憤慨,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
假如專業能力都相同,對於國外雇主來說,你和本地人最大的區別就是簽證問題,也就是俗稱的「身分」。有的國家是法規限制,要求一間公司裡頭只能有固定比例的外國人;有的國家則是工作簽證難以取得,即使雇主願意為你擔保,仍然只有三成不到的機率可以抽到身分,而且一年只有一次機會。這也是為什麼如果你能自行解決簽證問題,就能大幅增加雇主雇用你的意願。
身為「外國人」的我們,真的有可能預先解決簽證問題嗎?我們可以先從每個國家普遍都有的簽證類別進行分析,再個別探討不同特色的簽證,尋找國際求職的著力點。如果你已經擁有合法在目標國家工作的身分,可以跳過這個章節。
多數國家都有的簽證類型
1. 學生簽
學生簽證是最容易讓你前往一個陌生國家的方法,只要你申請到當地學校並支付學費,就能直接取得,這也是為什麼一直以來,留學會是國際職涯最常見的第一步。根據不同國家的法規,學生簽證通常會允許學生進行每週10到20 小時不等的兼職工作,基本原則是工作時間不能超越修課時間,所以如果目標是找到全職工作,最後還是得要轉換成其他簽證類型才行。
很多人會把留學單純當成提升領域知識的工具,事實上留學能夠提供的好處遠大於此。如同第一章提到的,在知識取得相對容易的現代,如果你的目標是藉此獲得國外的工作機會,留學最重要的三個功能反而是國際人脈、校園徵才機會和工作簽證的轉換。
國際人脈代表的是更多國家的職場資訊,這點在MBA這類強調工作經驗的學位最為明顯,因為你的每一個同學都有可能成為你在特定國家和特定公司的介紹人。反過來說,領域型碩士學位(MS / MA),因為大部分同學也和你一樣,是想要透過這個學位留在當地的人,相對來說,畢業當下的人脈效益就比較差,但是長期而言,大家仍會在世界上不同角落的同一個產業奮鬥,對於目標是拓展長期產業人脈的人仍然具有一定的效用。
校園徵才機會也是台灣學生很容易忽視的要點。和台灣一般純以展示為目的的大學就業博覽會不同,國外的校園徵才很多是學校專屬,也就是企業只會到特定學校徵才,而且有獨立的篩選流程和名額,讓你和一般在職的求職者區隔開來,稱為畢業生計畫(New Grad Program / Graduate Scheme),如果一開始就針對自己目標領域的學校進行申請,也就有比較大的機會透過這類計畫,找到當地的業內職缺。
簽證轉換則是留學最重要的好處之一,也是很多留學生在出國前沒有好好思考過,等到畢業時才後悔莫及的。大多數國家都有學生簽轉工作簽的特殊管道,讓國際學生有機會能夠在畢業後,直接留下來工作。在工程師薪資爆表的2010年代,甚至很多已有多年業界經驗的人戲稱去美國留學是「花學費買簽證」,留學只是為了取得一個合法工作的機會,學習反而是次要的。
把留學這麼功利化的分析,並不是要貶低學術殿堂的價值,如果你的目標是往學術界發展並繼續攻讀博士,學校提供的傳統知識性功能,包含大師傳承、實驗室資源和尖端研究的能量等,仍然是無可取代的。但如果一開始就已經把出國工作當成目標的話,在選擇國家和科系前,就必須好好思考這三點,畢竟那會是數百萬台幣的學費和數年年薪的機會成本。
2. 配偶簽
配偶簽是另一個常見的取得合法工作身分的方法,基本原則是只要你的另一半是當地公民,就能以配偶的身分在當地找工作。除了當地公民,如果另一半已經有工作簽證,配偶有時也能合法工作,不過這不是通論,還是得以另一半實際取得的簽證類型來判斷。以英國為例,一般工作簽證是綁定雇主,換工作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損失合法居留的權利,但工作簽附帶的配偶簽卻允許你彈性轉換工作,讓你比另一半自由!所以如果你已經有家庭,和伴侶討論出國工作的選項時,也可以一併考慮配偶簽的可能性,這會比各自單打獨鬥容易許多。
比較有趣的是強調LGBT和多元感情關係的歐洲,配偶簽的類型也很多元,同居或是其他各種型態的伴侶關係,只要能「證明」也可以順利申請配偶簽證。具體的驗證方式通常包含過去半年的同居證明,像是在同一地址下的水電帳單、出遊機票和照片,還有簽證官針對私密問題的拷問等等。
3. 技術簽
技術簽通常是針對領域的頂尖人才而設的。比方說你是上市公司的總裁、百萬金曲的創作者、世界盃冠軍球隊的隊長、某個學術流派的開山祖師等等,或是像醫師、職能治療師這類具有特殊專長的工作。
說到這裡你可能覺得這和自己很遙遠,但是在各種專業百花齊放的現代,其實取得技術簽的門檻並非如此遙不可及,只要是當地非常缺乏的人才,一般人也有機會取得這種簽證,人才跨國移動是個全球趨勢,而最常見的人才流動方向就是低工資的地區往高工資的地區移動,反過來說,只要找到專業人才的淨移出區,就能發現一些施力點。
舉例來說,英國提供一種特殊的Tier 1簽證,只要符合Tech Nation定義的職業短缺名單,就能自行提供備審資料去申請。以工程師為例,如果你能提供一些曾經在開源專案有顯著貢獻的證明,就有機會透過這種方式取得簽證。至於美國,也有O1簽證的管道,除了奧運金牌和各領域的佼佼者之外,也有許多博士以專業期刊的學術貢獻而申請成功的例子。
這種簽證就是事在人為,並不是特別容易的管道,但也不是毫無希望的。如果是不需要額外機構做為擔保的國家,只要拿到,就能以自由之身在期限內自由轉換工作,其實是非常值得學有專精的國際求職者研究的方向。
4. 投資簽(創業簽)
投資簽的重點就是錢,結案。大部分國家都有專門為資產階級設計的簽證條款,所以只要你有足夠的資金,就能夠靠這個方式出國。不過矛盾的是,投資移民多半意味著你是以老闆的身分經營一家公司,可能較無法達成「一般人出國工作」的目標。
但是事情其實也有另一面,如果你能夠順利取得知名創投的投資,就有機會用較低的起始資金到當地開創事業,並用這個方式出國(為自己)工作。有的海外名校也具備擔保資格,可以讓學生在畢業時進行創業提案,只要確實開始創業並符合若干資格,就能用創業簽的方式留下來。
以上提到的都是靠自己取得當地簽證的方式,胼手胝足地讓自己像個當地人的方法。我們接下來可以看看由雇主方主動提供簽證的選項有哪些。
雇主擔保的簽證類型
1. 學生轉換型
同樣是由雇主替你辦簽證,不同的取得管道,難易度就會有所不同。由學生簽轉換成工作簽的方式通常是最容易實現的,主要原因是雇主在雇用你時,不必擔心簽證申請失敗的風險,而不同國家通常也有學生專屬的轉換管道,鼓勵在該國受高等教育的學生能留在當地職場,持續為該國經濟做出貢獻。
美國的OPT是其中最知名的例子,美國每年H1B工作簽證的申請只有四月一次,且申請人數遠大於每年額度,所以會用抽籤的方式決定申請人最終是否能獲得工作簽,而依據學士和碩士級學歷的差異,大概只有20到30%左右的中籤率。換句話說,即使雇主願意雇用你,仍然只有約四分之一的機率能夠真正讓你合法上班,雇主大多不願意承擔這個風險,所以通常會在面試第一階段就詢問你的身分,如果沒有在美國工作的合法資格就會直接剔除了,連進到面試流程的機會都不會有,和你的能力無關。
對於大部分非美國人,最直接的解決方式就是透過畢業生的OPT簽證來解決:只要你是從美國高等教育畢業的學士或碩士,都會有一年的時間能留在美國合法工作,如果是科學工程領域的STEM Program學生,則可以再多寬限兩年。這段期間除了可以工作,也可以去申請H1B工作簽證或綠卡,進一步轉換成更長期的工作資格。
英國在2021年恢復了PSW的制度,概念也相似,畢業生只要能在畢業六個月內獲得公司錄取,就能直接從學生簽證(Tier 4 visa)轉換成工作簽證(Tier 2),對於雇主和求職者而言都是比較簡便的作法。澳洲的485 visa(18 個月)、加拿大的PGWP(36個月),都是類似的機制。
這就是花學費買簽證的原理,也是所有人在決定留學之前應該要優先考慮的事情:這個國家是否提供類似的簽證管道讓你能留在當地工作?
2. 海外輪調型
有的國家對於國際企業會提供特殊的外派簽證,只要你在同公司的海外分公司工作滿一定時間,就能夠透過雇主申請輪調簽證。美國的L1簽證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你在同集團的子公司工作滿一年,就能透過這個方式取得在美國合法工作的機會。這也是許多美國企業對於無法順利申請美國工作簽證的員工常見的處理方式:先外派到加拿大或英國等海外分部一年,一年後再用L1返回總部。需要注意的是,L1簽證是綁定雇主的,也就是你在外派期間無法轉換其他工作,除非你能在這段期間轉換成其他簽證型態,例如直接請公司協助申請綠卡轉換等。
如果你能順利進入一些外商公司,或在海外有分部的本土企業,都是有機會透過這種外派方式前進海外。不過這個管道在台灣同事間的競爭相當激烈,且很容易受到公司政策變化的影響,並不是一個非常穩健的作法,不妨在入職前先打聽看看目標公司是不是有這樣的外派機會再做決定。另一個思路是,先直接用其他方法到同公司的海外分部工作,因為相同外商在不同海外辦公室的轉調政策可能有所不同,這種漸進式的跳板策略,並不失為轉進最終理想國家的一個好方法。
3. 直接工作型
只要你是當地缺乏的人才,有的公司也願意直接幫你申請工作簽證。撇開像美國這種申請機會只有一年一次的國家不談,像日本、新加坡這些地區,雇主直接申請工作簽證的流程並不繁瑣,也沒有太嚴苛的名額限制,這也是為什麼近年有越來越多的日、星公司直接來台徵才。歐洲也有很多國家的雇主願意直接替國際人才申請工作簽證,例如荷蘭、德國、瑞典等。這個管道比較需要注意的是薪資門檻,以荷蘭和新加坡為例,不同薪資能對應申請的簽證類型會有很大的差異,是簽約前必須要額外注意的。
這些地區也會是很好的跳板區域:因為並非所有國際企業在台灣都設有分公司,如果能先透過前往這些容易取得工作簽證的地區,再跳槽到大型國際企業,就能配合海外輪調型簽證轉進最終的目標國家。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不必留學,也能讓國際工作主動找上你》,圓神出版
作者:謝宗廷(Aaron Hsieh)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沒有富爸爸、不想再被考試綁架、正在職場中載浮載沉的你,
難道就不配擁有一個出國工作的機會嗎?
既不是「海歸派」,也不是超級菁英,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你,是不是也曾這樣質疑過自己:
- 我的多益成績相當普通,沒有優秀的外語能力還可以出國工作嗎?
- 國外雇主怎麼可能選擇我,而不是其他本地人?
- 能出國工作的都是菁英,我只有本土學經歷根本不可能吧?
- 我沒辦法留學進修,是不是這輩子就註定得在台灣工作?
不是的,只要用對方法,你也能被世界看見!
作者經歷退伍後求職失利、創業失敗的窘境,沒有留學經驗也沒有國外身分,只憑兩年本土工作經驗就順利開啟海外職涯,自己收過許多歐美公司的offer,也幫很多人成功拿到海外offer。本書結合他超過五年的社群分享和職涯輔導經驗,歸納出原創的LIST原則,即使你身在台灣,也能使用這套方法不斷迭代嘗試,拉近與世界的「職」線距離。
- Localize(融入當地):讓自己像個當地人。
- Internationalize(跨出國界):讓自己被世界看見。
- Strengthen(強化專業):建立國際通用的專業能力。
- Test(不斷測試):用免費的人力市場指標來檢驗自己。
本書特色
- 從國際雇主的角度思考,善用免費求職指摽,整個世界都是你的選擇!
- 「現在是出國的好時機嗎?」——掌握後疫情時代的三大趨勢,用精實創業的精神迭代求職,檢核自己的履歷弱點。
- 「別讓語言成為你的硬傷。」——擺脫多益金色證書的迷思,星澳、英歐、美日都適用,四個實戰原則幫你建立出國的信心。
- 特別收錄:LIST原則檢核表、國際簽證清單等工具,帶你穿越碎片化的網路心得,隨時都能開始行動!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