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深度工作力」是專注於高認知需求任務而不分心的能力,能讓你快速學習,以更少的時間創造更好的成果。本書融合理論根據與實踐技巧,協助所有想在專業領域中成功的人,學會高效工作,成為新經濟中的贏家。



文: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

利用「斷線實驗」篩選社群媒體
當尼克迪姆斯(Ryan Nicodemus)決定簡化他的生活時,他的首要目標之一是簡化他所擁有的東西。當時尼克迪姆斯獨自住在一間寬敞的三房公寓,多年來,在衝動的消費主義驅策下,他極盡一切能力填塞這個寬廣的空間,現在是時候從淹沒他的東西中收復他的生活了。他用的方法說起來很簡單,但就概念而言卻很激進。他花一個下午把他擁有的所有東西裝進紙箱中,好像準備要搬家。為了把他形容的「艱鉅任務」變得容易些,他稱呼這是一場「包裝派對」,並解釋說:「只要是派對,一切就變得有趣多了,不是嗎?」

打包完後,接下來的一週,尼克迪姆斯照他的日常作息過生活。如果他需要用到已經打包的東西,就打開紙箱,把它放回以前的位子。一週之後,他注意到絕大部分的東西都還留在紙箱裡。

所以他把它們丟了。

生活會累積東西,部分原因是,我們在思考丟東西時很容易擔心:「如果將來需要這個東西呢?」然後用這種擔心當作保留的藉口。尼克迪姆斯的包裝派對提供他明確的證據,證明他大部分的東西都不是他需要的,支持他對簡約的追求。

上一個策略提供一個系統性的方法,運用重要少數法則,協助你開始整理目前占據你時間和注意力的網路工具。現在這個策略將提供你不同的方法以處理同一個問題,靈感則是來自尼克迪姆斯擺脫無用東西的做法。

更詳細地說,這個策略要求你針對目前使用的社群媒體服務,進行類似包裝派對的步驟,不過,你要做的不是「包裝」,而是停用它們30天,包括臉書、Instagram、推特、Snapchat,以及任何我寫本書以後才開始大行其道的其他服務。別正式退出這些服務,還有一點很重要,別在線上提到你將登出服務。如果有人用別的方法連絡你,問為什麼你完全停止在特定服務的活動,你可以解釋,但別主動告訴大家。
在斷線30天後,問自己關於你放棄的每一項服務這兩個問題:

  1. 過去30天,如果我使用這項服務,我的生活會明顯更好嗎?
  2. 人們在乎我不使用這項服務嗎?

如果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不」,那就永遠放棄那項服務;如果你的答案是明確的「是」,就恢復使用那項服務。如果答案不明確,你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恢復,雖然我會鼓勵你考慮放棄,反正以後隨時可以重新加入。

這個策略特別針對社群媒體,因為在占據你時間和注意力的各種網路工具中,如果不加限制使用這類服務,很可能破壞你對深度工作的追求。它們會在無法預期的時間傳送個人化的資訊,極容易成癮,這會嚴重傷害你安排好的時間表和嘗試專注的努力。因為這些危險,你可能認為應該有很多知識工作者會想完全擺脫這類工具,尤其是生計完全仰賴深度工作的人,如電腦程式設計師或作家。然而,讓社群媒體如此危險的部分原因是,這些靠吸引你的注意力而獲利的公司已經成功完成一項行銷政變:說服我們的文化,如果不使用他們的產品將錯過好東西。

擔心可能錯失好東西的心理,就好比尼克迪姆斯擔心將來有一天可能用上塞滿他櫥櫃的大量東西,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建議採用類似包裝派對的矯正策略。花一個月的時間斷絕這些服務,你可以用一劑真相的解藥,消除對可能錯過好東西——活動、談話和分享文化經驗——的恐懼。對大多數情況來說,這個真相將證明一件只有當你努力掙脫環繞這些工具的行銷訊息時,才能看清的事:它們在你的生活中並沒有那麼重要。

別公開你的30天實驗,因為對一些人來說,另一個促使人們緊抱社群媒體的幻覺是:大家都想聽你說話,如果你突然讓他們聽不到你的聲音,他們可能會大失所望。我的描述可能像是開玩笑,但這種心理確實很普遍,不能等閒視之。例如,在我寫本書時,推特使用者的平均追蹤者人數是208人。當你知道有超過200人自願聽你說什麼時,就很容易開始相信你在這類服務的活動很重要:「我是一個靠販賣概念給眾人維生的人。」我的經驗是——這是一種很容易上癮的感覺!

社群媒體時代的受眾確實存在一種不同於以往的現象,在這類服務誕生前,要建立朋友和家人以外的受眾群是一件既辛苦又競爭的事。例如,在2000年代初期,任何人都可以架設部落格,但若想要每個月都吸引到少數幾個訪客,就需要下功夫提供有價值到足以抓住人們注意力的資訊。我知道它的難度,我的第一個部落格設立於2003年秋季,很正經地稱作「激勵人心的標記」(Inspiring Moniker),用來省思我21歲大學生的生活。

我不得不承認,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讀它,這麼形容一點也不誇張。在之後的10年間,我勤奮並辛苦地建立我目前的部落格「學習客」(Study Hacks),從每個月屈指可數的讀者慢慢增加到數萬人,我才學到在線上爭取人們的注意力是一件難之又難的工作。

但今日的情況已經改觀。

我認為,助長社群媒體迅速崛起的部分原因是,它切斷了「辛苦工作創造真正的價值」與「吸引人注意到你的獎賞」之間的關係。它以一種淺薄的集體替代品,取代了這種由來已久的資本主義式的交換。如果你注意我說什麼,我就注意你說什麼,不管其價值如何。例如,臉書塗鴉牆上或推特推文常見的內容,如果出現在部落格、雜誌或電視節目上,一般而言不會吸引觀眾。但同樣的內容出現在臉書或推特這類服務的社交互動中,則很容易吸引按讚或評論形式的注意。

這種行為背後心照不宣的協議是,為了回報你從朋友或追隨者得到(大部分情況是不值得給的)注意,你也會慷慨給予他們(也同樣不值得給的)注意。你在我臉書更新的動態按「讚」,我也回報你「讚」,這種協議給每個人自我感覺重要的假象,而不要求付出努力。

不公開宣布你將停用這些服務,可以測試你作為內容製造者的真相。對大多數人和大多數服務來說,結果可能很發人深省——除了你最親近的朋友和家人之外,甚至沒有人注意到你不在線上。我知道談論這個主題會讓人誤會心存惡意,但我不得不談,也沒有別的方式。因為對這種自我感覺重要的追求,促使人們不假思索地繼續分裂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

當然,30天的實驗對一些人來說可能很難,會製造出許多問題。如果你是大學生或線上重要人物,這種戒除會帶給你不便,也會引起注意。但我想,對大多數人來說,實驗的結果如果不是讓你大幅度改變你的網際網路習慣,就是讓你對社群媒體在你日常生活扮演的角色有更真切的認識。

這類服務未必像其廣告說的,是現代網路世界的命脈。它們只是產品,由私人企業開發,獲得龐大的資金挹注,透過審慎的行銷,目的是為了吸引你,並把你的個人資訊和注意力賣給廣告主。它們可能好玩,但在你的生活規畫和你想追求的目標中,是無足輕重的消遣,是阻止你獲得更深刻東西的分心事物。也許社群媒體是你目前生活的重心,但除非你體驗過沒有它的生活,否則你無法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此。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暢銷新裝版】》,時報出版

作者: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
譯者:吳國卿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出版至今已被翻譯為30國語言
亞馬遜2016年度最佳商業/領導書

權威商業書評網800-CEO-READ 2016年度最佳商業書入圍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衛報》一致好評!

世界越淺薄,深度工作的報酬就越可觀,
人心越紛擾,專注產出的威力就越驚人。

競爭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深度工作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在這個淺薄時代,人們紛紛擁抱分心,每天將大把時間浪擲於紛亂的電子郵件和社群媒體上,失去了深度思考、深度工作的能力,不知道自己其實能以更好的方式生活。

也因此,一種極有價值的技術變得越來越稀有、甚至成為當今最具價值的能力之一,正是——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

卡爾.紐波特教授在本書中暢談連線時代的種種影響,從自身經驗告訴所有人:

專注力和生產力,是可以有系統地解決的科學問題!
擁有深度工作力,是擁有美好深度生活的必要條件!

「深度工作力」是專注於高認知需求任務而不分心的能力,能讓你快速學習,以更少的時間創造更好的成果。本書融合理論根據與實踐技巧,協助所有想在專業領域中成功的人,學會高效工作,成為新經濟中的贏家。

別再以為忙碌代表生產力。區別深度工作與淺薄工作,聰明地規畫深度工作的時間,培養專注的習慣與能力,你將能改變習於淺薄、容易分心、無法忍受無聊的心智。培養深度工作力,才是達成生活與工作平衡,並維持高品質的最好方法。

培養深度工作力,用最少時間創造最高價值的18個策略:
  1. 確立你的工作哲學
  2. 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
  3. 大動作投入深度工作
  4. 別獨自工作
  5. 像經營企業般執行
  6. 要懶惰
  7. 安排分心的時間
  8. 像老羅斯福那樣工作
  9. 練習生產性冥想
  10. 練習記憶一副牌
  11. 根據「重要少數法則」選擇網路工具
  12. 利用「斷線實驗」篩選社群媒體
  13. 別用網際網路來娛樂自己
  14. 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鐘
  15. 量化每一種活動的深度
  16. 確認淺薄工作的時間比率
  17. 在五點半前結束你的工作
  18. 讓自己難以連絡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