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研究人員探究實施彈性工作安排的職場,也發現彈性工作安排(遠距工作與行程彈性)與長期經濟績效之間呈現正相關。



文:安德魯・巴恩斯(Andrew Barnes)、史黛芙妮・瓊斯(Stephanie Jones)

掀起「四天工作制」的全球改革風潮

登機時,我帶著一件看似無害的物品,但就此改變自己和許多人的生活,那就是《經濟學人》(Economist)雜誌,裡頭有篇文章報導了兩項研究,是關於加拿大和英國週休二日的工時制。研究發現,一天上班8小時,員工有生產力的時間只有1.5至2.5小時。

我身為管理約240人的業主,對此大吃一驚。思考一番後,我明白了一點,雖然資方針對不同職位與部門制定工作量,但有些員工可能一天只有幾小時的生產力。根據我的推算,如果每位員工的生產力平均每天約2.5小時,雇主只要想辦法讓員工的生產力每天多40分鐘,那麼週休三日與週休二日的生產力就沒有不同。如果我成功了,生產力就會保持穩定,獲利也會持穩。但有一點我無從預測,那就是每週多放一天假不知道對員工的幸福感與工作態度會帶來什麼影響。

這就是「100-80-100」準則的開端。員工達到100%的生產力,但只用了80%的時間在工作,就能領取100%的薪資。於是我寄了一封電子郵件給人資協理,說明這個突發奇想,最初她以為我在說笑,還把信刪掉。幾週後,我回到紐西蘭,向她保證我是認真的,接著我們開始搜尋有哪些業主已經認同週休三日的好處。太陽底下絕對沒有新鮮事吧?

結果發現,我提出的週休三日是全新概念,從未有人精確驗證過。雖然很多公司都嘗試過全職工作模式,例如把40小時的工時壓縮在4天,或減少工時並降薪。然而,「100-80-100」的準則強調的是生產力,不只是為了讓工作和生活達到平衡,而是一場宏大的實驗,連我的團隊也多半視為不可行又不合理。

我進一步探討週休三日的概念,卻面臨一道難題,那就是實踐週休三日後如果出了差錯,怎樣才不會對企業造成重大傷害?畢竟投資人和獨立董事多少會有疑慮。因此我們決定實驗週休三日制度,並另外聘請研究人員來驗證這種工作模式是否有效與可行。

由於實驗要有充裕的時間,才能蒐集足夠的數據進行研究分析。起初決定試辦6週,後來延長到8週,因此我們獲得比較完整的數據。

本公司以非強迫的方式進行8週實驗,由2位大學研究人員密切追蹤,最後取得大量數據。因此我可以很肯定:週休二日是十九世紀的觀念,不適合二十一世紀。

我開始把週休三日的概念套用在現今的職場。過去幾十年,科技大幅進展,網路與社群媒體的興起打造出超連結世界,全新商業模式削弱舊有公司與產業的中間地位,但整體生產力卻沒有跟著提升。此外,雖然消費者是這類全新模式的既得利益者,但員工的工作環境也沒有跟著改善。在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勞工的工作壓力日益劇增,幾乎到了流行病的程度。

雖然我無法證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工作環境,有比第一次工業革命處處煙灰的空氣糟糕,但隨著全球人口成長、中產階級增加、各項資源短缺的壓力,人類的工作方式急需大翻轉,這樣人力與貿易才能發揮最大效益,人類和地球的緊繃狀態才能開始緩和。

若你了解週休三日的概念,本書會提出實踐週休三日的方針,詳述生產力導向與減少工時有哪些好處,還會探討推行時會碰到的阻礙與解決方法。

飛機上的那個男人難以相信過去一年發生的事,不過週休三日並未被視為不可行,也沒有受到排斥,反而促成我人生中極為精采的一年,全球也開始就工作的未來願景展開對話,瑞士達沃斯(Davos)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還針對此主題安排議程。我成了多國媒體的焦點,接受美國、英國、日本、烏克蘭、法國電視網的專訪,還受邀加拿大、南非的廣播電台。傳統與網路媒體爭相報導這個話題,觀眾也熱烈回應。紐西蘭永恆守護者公司(Perpetual Guardian)實施週休三日的新聞一度成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熱門報導,閱覽人數僅次於川普與普丁高峰會。

一篇新聞報導闡述的工時概念,掀起75國的討論話題,隨著數十家公司進行實驗並提出實證,愈發引人注目。與此同時,已有多國政府與立法機構開始認真討論週休三日的法案,也有多個組織採用,例如英國的工會聯盟(Trades Union Congress)、綠黨(GreenParty)、工黨(Labour Party)等。在我撰寫本書之際,俄羅斯議會開始擬定草案,打算在全國逐步實行週休三日。我一想到週休三日的制度也許能讓世界變得更好、更健全,就不由得振奮起來,我可以篤定地說,週休三日早就從南太平洋小國的小小實驗擴散至其他地區。

工時剝奪休息、家庭、社交時間

從統計數據與軼事證據可得知,雇主期望勞工「時時處於開機狀態」,勞工不願逃離或無法逃離科技,工作情況因此惡化,不僅排擠其他活動,還影響身心健康。苛刻的通勤導致工作時數延長,剝奪人們的休息時間、家庭時間、社交時間,職場本身因此成為心理疾病的常見肇因與加劇因素。這現象並非白領上班族獨有,更影響到工廠、教室、醫院、零售店等其他領域的眾多勞工。

在英國,勞工生病損失的工作日中,57%的肇因為工作壓力、焦慮感或憂鬱。根據職業醫學學會的報告,英國每年約40萬名勞工表示自身疾病是工作壓力所致。2017年至2018年,因工作引發心理疾病而損失的工作日有1540萬天,超過前一年的1250萬天,雇主與自雇者每年損失的收入,累計介於334億至430億英鎊(約新台幣1兆2000億至1兆6000億元),每年損失的稅金或國民保險收益介於108億至144億英鎊(約新台幣4000億至5300億元)。

前述統計數據並非單一情況,而是呈現出全球大部分地區的情況。《新西蘭聽眾》(New ZealandListener) 雜誌有一篇關於職場憂鬱與焦慮感的報導, 引用倫敦政經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2016年對8國(包含美國、墨西哥和日本)的研究報告,指出「檢驗憂鬱對職場造成的影響,以及曠職與勉強出勤(亦稱減效出席,是指員工來上班但表現未達平常水準)的相關成本。研究人員發現這是所有國家(無論經濟發展程度高低)都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一年的成本總計高達2460億美元。

工作引發或加劇的心理健康問題,肇因眾所皆知。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工作相關的健康風險因素如下:缺乏健康與安全政策、溝通與管理不佳、員工獲得的支援程度低、缺乏彈性工時、作業或組織目標不明確,以及對自身工作的掌控度低。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工作職責不符合勞工能力,或工作量很大又苛刻,即會構成風險,再加上霸凌與騷擾是經常呈報的工作壓力肇因,身心問題隨之發生。

澳洲黑犬研究所(Black Dog Institute)對將近七萬名中年勞工進行大規模研究,也證實了這點,發現「工作要求程度較高、工作掌控度較低、工作緊張度較大的勞工,到了50歲罹患心理疾病的機率較高,而且不分性別職業」。

今日的職場,呈現出龐大的經濟產出,以及同樣大量的人力與環境成本。人類跟工作的連結可說是史上最強,在許多情況下,更是流於過勞,沉重的工作量造成嚴重影響。與此同時,在獎勵勉強出勤、不獎勵產出的職場體系下,個人生產力受到影響,總體經濟拉長通勤時間,幾乎整天清醒的時間都與家人分開。勞工該怎麼做呢?

促進勞資雙贏的工作安排

彈性政策下的週休三日,在彈性工作安排的範疇內,週休三日的形式可能多達數十種。

凡是非每週標準工時的方案,可視為彈性工作安排。正如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發表的文章所述,彈性工作安排分成兩大類:1.彈性工作地點的(例如在公司或在家中);2.彈性工作時間(例如上下班的時間,哪些天是上班日)。還有另一種方案是兼職工作,亦即每週工作經常未滿四十小時。員工也許會為了投入其他活動(例如照顧家人或讀書),而想要減少工時;雇主也許希望勞動力更彈性,好增加服務顧客的時數,或在需求達到高峰時,增加上班的員工人數。

在已開發國家的彈性工作安排文獻中,彈性工作安排涵蓋了以下內容:週末工作、輪班、加班、一年工時契約、兼職工作、職位分擔、彈性上班制、臨時工作、定期契約、在家工作、遠距工作、壓縮工時。但在永恆守護者公司的實驗前,減少工時又維持全職薪資的公司,尚未有廣為人知的實例或研究。

彈性工作安排的支持理論,是基於國際上的報告,以及勞工動力與生產力的研究,該理論認為給員工更多時間處理私事,他們就會更有心力處理專業事務。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雇主與員工簽訂互惠契約,在工作的時間、地點、分量方面提供其他選擇,會在心理、社會、經濟上帶來重大影響。

彈性工作安排是根據原始成本進行分析,可減少營業成本。讓員工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工作,辦公室的經常開支就會隨之降低,且如果可以讓員工在家中工作,照顧生病的小孩,他們也就不用請假離開辦公室。

工作制度僵固的害處在於,勞工會用休假來處理私事,無法利用休假時間充分休息。有了彈性工作安排,公司就能保有一項好處─ 員工休完年假後,會精神奕奕回來工作。確實,非標準的工作模式可降低企業的流動率,而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工作,可改善績效並減少曠職。大致上,若主管支持員工的彈性需求,曠職的情況就不常見,因為員工在工作和生活引發衝突前,就有餘裕處理私事,也更能專注投入工作(但這是奠基於彈性制度)。

在美國,勤業眾信事務所提供彈性工作安排,光一年省下的流動率相關成本就高達四千一百五十萬美元。有一項跟招募有關的調查,調查了美國一千五百位勞工,結果發現將近三分之一認為,聘書裡最重要的部分是「彈性」。此外,在橫向調查中,有80%的受訪主管表示,聘書上的彈性條件會影響到一流人才的招募狀況。

滿足感是跟彈性有關的一項主題,根據勤業眾信事務所的報告,對於享有彈性工作安排的員工所提供的服務,84%的客戶感到滿意或很滿意,只有1%不滿意。

勞工也有類似情況。根據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的年度員工調查,享有彈性工作的員工,回報整體滿足感比一般員工高出許多。根據紐西蘭的彈性工作安排數據顯示,彈性工作安排有利員工的工作成果,例如組織承諾和工作滿足感,後者更是工作績效的主要指標。

有證據顯示, 大眾普遍接受彈性概念對公司有益。《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針對《財富》五百大企業利潤的影響力進行研究,發現公司宣布實施彈性政策後,股價平均上升0.36%。

研究人員探究實施彈性工作安排的職場,也發現彈性工作安排(遠距工作與行程彈性)與長期經濟績效之間呈現正相關。

根據第一份針對職場實務改革所做的全面社經研究,彈性工作預期會激增,到了2030年會為全球經濟帶來10兆400億美元。就經濟規模與績效而言,紐西蘭的貢獻會很大,預期會增加紐幣162億至181億元(約新台幣3078億至3439億元),幾種關鍵產業的產值尤其高,而且還會額外創造出7萬4000個至8萬3000個工作。隸屬全球最大辦公室供應集團IWG的雷格斯公司(Regus)委託獨立經濟學者對16個關鍵國家進行分析,深入探究這些國家現在以及直到2030年的彈性工作狀態。

顯然無須太過鑽研,不管是站在什麼立場,無論是經濟、環境還是社會人文,都能充分證明彈性工作安排是有益的。人們有更多時間運動、閱讀、烹飪、跟朋友聚會、重拾愛好。員工對我說,週休三日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從我們公司的資料就看得出,員工的健康與工作滿足感已有顯著提升。

回來談社會交換理論,新工作體系可讓每位員工至少領到維生工資,企業主底下若有大量員工領最低工資或低薪,就不應該低估新工作體系散發出的善意。每週多獲得一天休假的員工無論有沒有自覺,都往往會超出議定的生產力,因此週休三日下的生產力有可能高過於週休二日。給員工時間投資自己,獲得的好處超出我們的想像。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週休三日工時革命:掀起「四天工作制」全球風潮的企業主現身說法,如何實現工時縮短,但生產力、獲利、幸福感不減反增?》,采實文化出版

作者:安德魯・巴恩斯(Andrew Barnes)、史黛芙妮・瓊斯(Stephanie Jones)
譯者:姚怡平

momo網路書店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科技演進,工作型態變革,當工時長不再象徵生產力,週休三日,將是時勢所趨的工時制!

因此,巴恩斯將成功實施「週休三日」的方法寫成書,在本書中,他詳細記錄執行的過程——

  • 執行「四天工作制」如何開始?
  • 要做好哪些準備?
  • 同步改變了哪些制度?
  • 老闆、主管和員工之間,會碰到哪些挑戰?如何解決?
  • 需要顧及哪些相關的法律問題?
  • 公開各種量化數據:工作績效、團隊凝聚力、生產力、工作態度、幸福感……

雖然彈性工時、週休三日尚未全面普及,但本書作者擔任工時革命的先鋒,用親身經歷、各國企業的經驗談,讓政府、企業、勞工團體、勞工體認到四天工作制的價值和好處,就算工時縮短,也不損生產力、獲利、幸福感,更能達成勞資雙贏的局面!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