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這個問題完全沒有標準答案,但求職者首先要考慮時間成本的問題,因為異國生活畢竟有經濟壓力,另外也不要忽略公司內部還有很多不一樣的機會,考量職缺與你職涯發展的匹配度,持續培養可以轉換且帶著走的能力,隨著經驗累積,工作只會越換越好。


文:Dave Huang

這個問題我想是大多數人都會碰到的問題,最近也頻繁地被問到。在一個offer面前,究竟我要先接受呢?還是繼續堅持等待,等到我理想中的工作出現呢?

先聲明,這個問題完全沒有標準答案,畢竟沒有水晶球能告訴我們明天會怎麼樣,但思考明天是重要的,所以我想從自身的經驗來分享,讓大家在做決策的時候,思考能有更多面向。

首先,要考慮的是時間成本的問題

因為在國外,時間成本是最無形的且花費最高的部分,尤其住大城市的朋友生活壓力肯定比小城市來的高。即使現在有充沛的時間找工作(德國有18個月的找工作簽、英國也放寬到24個月),但相信大多數人在頭幾個月就已經感受到時間衍伸出來的費用及壓力(住宿費、生活費等支出)。

一般來說,在德國6個月內找到工作算是常有的狀況,所以要看在這6個月內有多少機會,是否值得繼續等待,還是先求有再求好。

以我的例子來說,我是約莫在第4個月的時候找到了工作,而當時確實離我設的停損點時間也近了(因為家裡的關注與經濟壓力逐漸升高),在只有拿到一個工作機會的情況下,即使這個機會不是我最喜歡的領域(當時找工作依照喜好與自身條件設定了三個方向:市場開發、行銷與專案管理),對於實際的工作內容也半信半疑,但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我接受了這個專案管理的職位。

所以在第4個月的時候,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相較於另一個極端的例子,我有個中國朋友挑挑揀揀,花完了18個月才入職第一份工作。我們兩個例子相差了一年多的時間,這個選擇沒有對錯,但其中的機會成本需要好好地去衡量。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當初這個選擇也挺不錯的,為什麼呢?因為有了第一個起頭,接下來就會有其他更多選項與機會出現。

這也是我想談到的第二個點:公司內部機會

在初期,我對於自己職涯發展的方向並不明確,因為本身是商科畢業,並沒有一個絕對拿得上檯面的專業技能。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PMO(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幫老闆統籌管理下面5個小部門的大小專案。

其實對於這個職位我一點經驗也沒有,整個團隊也都是德國人,我完全就是個特別的存在(老闆錄取我的理由是為了增加多樣性)。但幸運的是老闆同時雇用了一個較資深的專案經理,於是我們組成了兩個人的小隊,就像老雞帶小雞的概念,在德國的第一份正職工作讓我有機會在安全的羽翼下成長。

在半年之後,第一個機會來了。因為公司想要往亞洲發展,所以開了一個亞洲市場分析師的職缺。

由於對於第一份工作不甚滿意,我一直考慮內轉的可能性,不斷地打聽機會。當我知道有這個職缺的時候,很積極地跟該部門的同事討論,基本上如果我答應了,這個機會就是我的。但由於當時缺乏職場經驗,我坦白地跟主管討論了這個機會,作為主管當然極力說服我留下來,同時我也考量到第一份工作才做了半年,所以答應留了下來。

但過了不久,我的第一個主管離開了這家公司,我也相當後悔當初沒有接受那個機會。

不過由於我想轉換工作的意願十分強烈,所以又在公司內部找到了另一個短期行銷專案的機會,協助行銷部門推廣產品。這個專案只有短暫三個月的時間,由於不確定專案結束之後我的去留,我同時在內部以及外部持續搜尋新的機會。而皇天不負苦心人,在該專案結束之後成功轉到我最想去的P部門,而過沒多久,也得到了另一個外部公司的工作機會。

在這兩年內,我總共待了三個團隊,當時的公司很鼓勵員工內轉,來認識公司的整體性,我剛好搭上了這個機會。其實從一開始知道P部門的時候,我就很積極地去跟該部門的同事認識,但無奈該部門始終沒有開放職缺。也是到後來聊一聊時機成熟,便成功轉過去了。對於這個P部門,我是很有意識地去準備與等待,最後花了快兩年才轉過去,也算達到我想要的目標。

這是我想說的第二個重點,公司內部還有很多不一樣的機會。

即便一開始進入A部門,不代表沒有機會轉到理想的B部門,重要的是,要有意識地去準備與等待,等到時機成熟了,機會就會是你的。在國外,想要直接進入理想部門的機會不是沒有,但是機會不大,就算是能力相當傑出的人才,也要有機會與運氣。因此,對於一般人來說,要一步到位的可能性比較難!

雖然我的職涯初期較迂迴,但是也讓我在不同的部門,有了不同的學習與體驗。

最後一個重點,是與你職涯發展的匹配度

通常剛畢業的學生白紙一張,顧慮不會那麼多,所以有機會就可以好好把握,尤其在疫情變化多端以及市場變動加劇的情況下。我認為在職涯頭兩年,還是有機會轉換不同領域,但隨著你的年資越來越多,這樣的轉換只會愈來愈困難。所以,究竟是要先拿一個尚可的機會,還是繼續尋找更好的機會,也取決於職涯方向的制定。

很多來國外念MBA的朋友,在臺灣已經積累一定程度的工作經驗,來到國外/德國在工作的選擇上,條件可能會設的比較多一點,致使能夠選擇的機會變得很少。但要注意的一點是,德國的雇主很注重是否有在地經驗,所以通常要一次到位可能會比較困難。有時候或許在MBA求學時做個實習(時間成本較低),或是先接受一個次理想的職位再另謀他路(時間成本較高),這些都是可以考慮的選項。但是,在國外的第一份工作頭銜也可能會影響下一份工作,所以這些都需要全盤考量。

未來並非全然可計劃,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不論一開始如何,隨著經驗累積,工作只會越換越好,也要持續培養可以轉換且帶著走的能力,這樣一來,整體的職涯一定會是往上提升的。而回首當初對於第一份工作的不安與質疑,現在看來其實並不那麼重要了。

所以,在國外找工作,是要四個字「堅持到底」,還是「先求有,再求好」,你是否有一些想法和答案了呢?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