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本書搜羅全球各地2500多位不同產業的應用設計師依照使用經驗填寫問卷、提出反饋,由三位作者統整,包含七大類、超過50種的設計思考工具。除了深入探討每一種設計思考工具的實用性與普及性,也曝光了這些應用設計師常用或喜愛的應用工具和心得,並說明如何在設計思考期間將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發揮最大效果。


文:麥可・路里克(Michael Lewrick)、派翠克・林克(Patrick Link)、賴利・萊佛(Larry Leifer)

設計思考是什麼?

「初學者的心思」

從沒接觸過設計思考的人,經常會請我們用簡單的比喻,幫助他們想像設計思考這件事。

我們往往會以帶這些人遊歷自己童年的方式,得到很好的教學結果。在四歲時,所有孩童都有個共同點:他們會為了學習與瞭解各種情境,提出許多5W+H問題。(5W+H又稱六何法,即何人(Who)、何事(What)、何時(When)、何地(Where)、為何(Why)及如何(How)所組成的問句。)

除此之外,孩童也沒有零差錯文化的觀念。對孩子來說,重點是行動、學習與再次嘗試,他們就是這麼學會走路、畫圖等技能。

長年來,我們許多人都忘了這種探索能力及這種類型的實驗性學習,而我們在學校、在大學接受的教育也搞定了剩下的一切,所以我們不會在大方向質疑與探索事實及情境。

我們想透過「初學者的心思」鼓勵人們發問,就當作自己完全不曉得對方會如何回答。把自己當成來自外太空的外星人,你初次踏上了地球,忍不住想問:地球人為什麼會把塑膠往海裡丟?他們為什麼白天工作、晚上睡覺?他們為什麼會繫領帶?他們為什麼進行在外人看來無比古怪的儀式,例如在復活節尋找彩蛋?

「如果你的心態不帶成見……那就是對一切都抱持開放的態度。初學者心中存在許許多多的可能性,專家心中的可能性卻寥寥無幾。」——鈴木俊隆(Shunryu Suzuki)
以「初學者心態」為本

  • 不對事物的運作方式懷有成見。
  • 不對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抱有預期心理。
  • 打從心底感到好奇,希望能加深對事物的瞭解。
  • 因為我們在「旅途」的最初還不知道哪些事情是有可能、哪些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對形形色色的可能性都抱持開放的態度。
  • 在探索初期經常失敗,但能快速學習。

該怎麼做,才能成功應用設計思考呢?

  • 揮別對於「事物運作原理」的成見。
  • 放下對於未來的預期心理。
  • 強化自己的好奇心,試著深度瞭解事實與問題。
  • 敞開心扉,考慮新的可能性。
  • 提出簡單的問題。
  • 嘗試新事物,並且從經驗中學習。

設計思考的成功要素

除了以「初學者心態」為良好的出發點以外,設計思考社群還確立了一些關鍵建議與成功要素,以下是這些要素的簡介。

1. 以人為本

無論做什麼,我們首先該考慮到「人」,包括人們的需求、可能性、經驗與知識。人們都有快樂(得)與煩惱(失),而且每個人都有他們必須完成的任務。

2. 意識到問題

在設計思考時,瞭解這份工作與願景十分重要。為了找到解決方法,團隊必須先將問題內化,並且深刻地瞭解問題。

3. 跨領域團隊
團隊上與團隊間的合作也是一大重點,有了合作,我們才能從各方面考慮問題。在創造過程與考慮不同想法時,擁有各種技能與專業知識的團隊成員(T型人才)能提供幫助。

4. 實驗與原型

想知道某種功能或解決方法是否能長久發揮效用,我們就只能仰賴現實測試。用簡單的實體原型做實驗,有助於潛在使用者提供回饋。

5. 注意過程

在團隊合作時,所有成員都該知道團隊在設計循環的哪一階段、目前有哪些目標及該使用哪些工具。

6. 發想並發表想法

必要時,我們得對別人傳達一個想法的價值主張與願景,並在過程中提出使用者的需求、講述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並在說故事時使用輔助圖片。

7. 傾向行動
設計思考,並不是指一個人閉門造車、紙上談兵,而是以行動為重心(例如建造原型及和潛在使用者互動)。

8. 接受複雜性

因為我們想整合不同的系統,並且靈活、有目的地對不同事件做出反應,一些問題聲明自然會相當複雜。近年來,系統性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愈來愈高,在設計數位解決方案時更是如此。

9. 抱持不同的心態共同創造、成長與規模化
設計思考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但若想在市場上成功,我們還必須設計商業生態系統、商業模式與組織。因此,我們會依照各種情境的需求,結合不同的做法與設計思考,其中包括數據分析、系統性思考及精實創業。

心態與成功要素都是關鍵,因為兩者都賦予我們展開行動的能力,並幫助我們提出正確的問題。心態上小小的改變,允許我們以不同方式提出問題,並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
設計思考的另一個關鍵元素,就是以人、以解決方案的潛在使用者為本。這之後,我們必須考慮可能性與經濟上的可行性。我們從頭到尾都得謹記這份平衡關係,即使到了最終版原型製作出來以後,我們也不能忘了這重要的平衡。

因此,成功的創新發展自顧客/使用者的需求(可取性)、可以賺錢的方法(可行性)及技術上可以實踐的方案(可能性)。


三個面向為什麼如此重要?

  • 它們能降低推出新解決方案的風險。
  • 它們能幫助團隊、組織與公司加速學習。
  • 它們能帶我們找到不只是增值,還有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我們通常會想用設計思考解決複雜的問題,這時就要注意,不同公司、不同技術的複雜程度可能會相差千里,而使用者/顧客,尤其是欠缺科技知識的人,通常都想得到簡潔漂亮的解決方案。

所以,我們這些年來發展了許多種方法與工具,幫助我們完成簡化工作,例如簡化人類與科技之間的互動。

設計團隊會將設計思考過程當作解決方案設計的準則。

「設計思考是以人為中心的創新法門,應用設計師的工具箱整合了人類需求、科技可能性,以及商業成功的要求。」——蒂姆.布朗(Tim Brown)/IDEO公司總裁與執行長
就像在拼動態拼圖
《設計思考工具箱》的工具都可以彈性使用,達到可取性、可能性與經濟可行性的平衡。這就像在玩俄羅斯方塊一樣,每一次面對不同的設計挑戰,就像是面對新一層方塊,每一層的排列、速度與順序都不同,我們必須因應特定的情境調整並使用相關工具。在玩俄羅斯方塊時,我們可以90度旋轉方塊;同樣地,每一種工具都有許多變化型,我們可以改變使用工具的方式,最終得到最佳結果。

如果在進行工作坊時,沒辦法靈活地調整使用各種方法與工具,專案很快就會「出局」了。下圖顯示出我們每次會遇到的狀況:每一次的微循環,我們都該調整後因應新情境。無論是一開始的問題聲明、中間的建立觀點,到最終的原型製作,全都會用到各種工具與方法。

說到底,我們就是想達成問題與顧客之間的契合(問題/顧客組合)及問題與解決方法之間的契合(問題/解決方案組合)。而今天,我們還可以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為顧客提供個別體驗與方案,提升個別使用者/解決方案組合。理想情況下,從中得出的價值主張應揉合問題、使用者/顧客與解決方案這三個元素。在數位世界,事情又更複雜了,所以我們才須反覆嘗試、一步步解決問題。

一般而言,我們不會想把第一個提出的想法或假設當成解決方案定案。設計思考能讓我們找出符合顧客需求並真正能解決問題的解決方案,幫助我們為顧客提供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

設計思考流程

我們在這本書中循著設計思考微循環的六個階段⸺瞭解、觀察、定義觀點、發想、開發原型與測試前進,最終再加上回顧的步驟,這是從行動中學習的重要步驟。我們會在這一段簡單說明微循環的幾個階段。如果以英國設計協會(British Design Council)的雙菱形模型為參考,那前三階段就是問題空間,後三個階段則是解決區。

瞭解

在微循環的第一階段,我們的目標是加深對潛在使用者、他/她的需求及他/她所必須完成工作的認識。與此同時,我們會更確切地定義創造架構,以此為設計解決方案的基礎。舉例而言,我們會用「為什麼」與「如何」等問題擴大或限縮範圍,定義這次的設計挑戰。這個階段的輔助工具,包括同理訪談、極端使用者及5W+H問題。以下幾個階段與工具,都能幫助我們加深對潛在使用者的瞭解。

觀察

想知道我們的假設是否切實際⸺例如以角色形式做的呈現,只能靠現實做驗證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前往潛在使用者所在的地點。

AEIOU法等工具能幫助我們觀察實際環境中的使用者或面對問題時的使用者;另外,趨勢分析也有助於提供關於科技與社會趨勢的資訊,幫助我們看清各種發展。「觀察」階段的收穫能在接下來的階段幫助我們開發或改善角色與觀點。為瞭解他們的需求而和潛在使用者對話時,我們應儘量提出開放式的問題,例如使用問題布景(question landscape)或是有架構的訪談指導。然而,很多時候,這些對話只會印證你自己的假設。

定義觀點

在這個階段,我們會專心評估、詮釋與衡量目前為止的發現,將各觀點融入在最終結果中。在呈現發現時,可以使用情境圖、說故事或願景錐等方法。觀點通常會用一句話表達,根據先前的種種發現並依照以下格式,表達一件事情:

使用者/角色的名字:(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需要:(需要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便:(他或她的需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見解/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想

定義觀點之後,就開始進行「發想」階段。在發想階段,我們會朝解決問題的方向邁進,通常會應用不同形式的腦力激盪及使用類比等特定的創意技巧。點投票與類似工具能幫助我們挑選並組合不同想法。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設計思考工具箱:50種策略應用大解析,建構邏輯思維,打造貼近顧客需求的商業模式》,寶鼎出版

作者:麥可・路里克(Michael Lewrick)、派翠克・林克(Patrick Link)、賴利・萊佛(Larry Leifer)
譯者:朱崇旻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商業創業類」暢銷書
讀者評為「任何想使用設計思維的人都無法忽略的一本書」

跟著史丹佛大學教授、「設計思考」創始人賴利.萊佛一起玩轉設計思考,
全盤掌握設計思考概念,靈活運用專業工具,

輕鬆駕馭創意,解決顧客的各種疑難雜症!

你對設計思考已經有基本的概念,但在學校或職場上,看到他人充滿創意的提案卻只能投以羨慕的眼光?上戰場面對客戶時,仍感覺自己手無寸鐵、滿足不了對方的期望?

這全是因為以往的書籍只傳授設計思考的概念,卻沒有教你認識實際情況時會使用的應用工具,導致你空有觀念卻不知道從何下手。

不過沒關係,這個工作已經有前人幫你做好了!

本書搜羅全球各地2500多位不同產業的應用設計師依照使用經驗填寫問卷、提出反饋,由三位作者統整,包含七大類、超過50種的設計思考工具。
除了深入探討每一種設計思考工具的實用性與普及性,也曝光了這些應用設計師常用或喜愛的應用工具和心得,並說明如何在設計思考期間將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發揮最大效果。

《設計思考工具箱》所介紹的工具,以設計思考流程為單元分成七個階段:

  • 階段一:瞭解

設計產品時,先建立問題,盡可能瞭解使用者的真正需求,讓客戶和團隊針對問題達成共識。
應用工具→介紹問題聲明、設計原則、同理訪談、探索式訪談和情緒反應卡⋯⋯,幫助團隊充分且正確的瞭解問題。

  • 階段二:觀察
確定問題後,觀察可以幫助我們收集和記錄相關見解與想法,進一步挖掘使用者的需求來啟動創新。
應用工具→介紹角色和使用者檔案、同儕觀察和趨勢分析⋯⋯,以瞭解使用者的需求。

  • 階段三:定義觀點

問題分析到了最後,為幫助釐清設計觀點,需要將所得到的資訊做拆解與整合,形成團隊自己的設計觀點。
應用工具→利用說故事、情境圖、定義成功和關鍵要素分析圖等技巧,整理出團隊的看法和觀點。

  • 階段四:發想

延續上一階段的方向,與團隊一同進行腦力激盪、發揮創意,發想出可行的方案以解決問題。
應用工具→包括腦力激盪、2x2矩陣、點投票和6–3–5 方法⋯⋯,促使團隊儘量提出多個想法。

  • 階段五:原型

將前面抽象的想法具體落實,深入且快速地瞭解此構想的優缺點,並確認團隊內部想法是否一致,這個階段的目標是建立原型。
應用工具→包括常用的原型種類、測試用原型、服務藍圖和最簡可行產品等方法,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一步步呈現先前挑選的想法。

  • 階段六:測試

將上一階段原型透過情境模擬實際測試,重新檢視團隊設計出的原型是否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並從中觀察使用者的使用狀況和反饋,藉此重新定義需求或修正原型。
應用工具→包含測試報告、反饋彙整方塊、精準提問和A/B 測試⋯⋯,藉此協助團隊決定改良或放棄目前的原型。

  • 階段七:回顧

最後,團隊和利益相關者一起回顧前面的設計思考流程,包括團隊合作和思考模式等,從反思學習的過程獲得成長。
應用工具→包含「我喜歡、我希望、我想知道」、準備推銷簡報和學到的教訓等,有助於回顧與記錄專案內容及後續發展。

書中將目前在設計思考過程中廣為人知的工具,透過淺顯易懂的指示,結合專家的小撇步、樣板和實際應用情境,幫助設計思考者快速熟悉、加以應用。不僅如此,如果你是一位參與創意、領導的設計者,它更能帶領你重新建構腦中的邏輯觀念,讓你學會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找出既貼近客戶需求又創新的解決方案。

本書特色

  1. 作者將每一個工具分門別類,並透過一定的篇幅詳盡撰述方法,包含目標、如何使用、使用人數、使用時間和替代工具等,讓讀者對於每一個思考設計工具有更全面的認識。
  2. 作者不只統整目前已廣為人知的設計思考工具,還實際訪問世界各地的設計思考家,包含他們對於這些工具的心得、想法、喜愛原因和使用上的小技巧,讓讀者能在前人的實際應用中學習。
  3. 對於設計思考、產品設計、思考邏輯、藝術創意、商業設計等主題感興趣的讀者,都能透過書中所介紹的設計思考工具,一步步建構自身邏輯思維,從中找出創新、創意的答案。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