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如果你能站在整個公司的立場上,哪怕從很小的事情中,都能發現工作的意義。把小事當作大事來做,時間久了,就真的能做大事了。


文:劉傑輝

認知勢能:用高層次的搜尋,導航低層次的行動

有位朋友在補教機構當行政,簡單說,他的工作就是維持老師和家長之間的關係,改善家長的用戶體驗,促使家長們續報並購買其他系列課程。和他搭檔的是一位金牌諮詢師,這位諮詢師能說會道,有時候一天就能簽下一兩個客戶,帶來源源不斷的生源。按照道理說,他應該很感激這位諮詢師,但是最近,他卻和這位諮詢師朋友吵了一架。

兩個人吵架的原因是這樣的:諮詢師為了業績,常常對家長誇下海口,許下了很多不切實際的承諾。他會告訴家長,只要上五次課,孩子的成績就能提高三十分。很多當過老師的朋友一聽就知道,雖然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想做到這一點,需要孩子自身的覺悟等各種其他條件,不然根本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

但不明真相的家長往往就聽信了他的話,簽訂了合約。對行政來說,接待期望值過高的家長難度很高,很容易因為無法達到家長的期待而產生糾紛。這樣的事情多了,我的朋友對諮詢師搭檔越來越不滿。

這兩個人吵架的原因,是因為諮詢師僅僅從自己的職務職責出發,沒有考慮到公司整體的利益和需要。他只想完成自己的業績指標,而沒有站在整個團隊的角度看待工作的意義,從長遠角度來看,也損傷了整個公司的信譽和口碑。

再比如某個教育網站做了一個大活動,預期至少可以讓他們的流量增長十倍。數位部門一聽,馬上心潮澎湃:「十倍的流量,這在業績上是個多大的突破啊!」如果數位部門僅僅考慮自己,這個活動非辦不可。但從公司整體的角度來考慮,真的該辦嗎?還真的不行。

因為後端服務使用者的容量是有限的,承接不住這樣的流量,這麼多人一次性湧入,網站教學和諮詢的服務一定會塞爆;即使網站不當機,用戶也不會得到很好的接待。

如果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職務職責出發,數位部門的訴求和客服部門的訴求就會產生矛盾。必須要站在公司整體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職務職責,這是因為公司的利潤體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知識付費領域,有一個商業模式的公式:
營業額=流量×產品×轉化率
只有在三者均衡發展的情況下,獲得的營業額才是最高的。轉化率要高,流量要多,產品要好,這才是一個良性循環,如果把流量拿掉,還有銷量嗎?如果把轉化率拿掉,光顧著衝流量,會有業績嗎?能賺錢嗎?所以大家是不可分割的,若非要各自為政去考慮問題,就會影響整個公司的效率。

無論是對於一家公司來說,還是對於一個職場工作者來說,都要眼望高處,腳踏實地。能站在動態發展的系統高度看到問題的全貌,是每個人都值得為之努力的方向。

英國思想家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在《美感的意識形態》(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中說過一個故事:

一個罐頭廠的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幾秒鐘敲一下槓桿。過了幾年之後,這個工人偶然發現這個槓桿不和任何設備相連,不知道怎麼回事,大概是設計師搞錯了。結果工人當場就發瘋了。

這個故事說明,從整體角度看到自己工作的意義有多麼重要。

為什麼現在好多人都有周一症候群,每到周一就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因為他們沒有用整體思維看待自己的工作,沒有從勞動中獲得意義。如果我們能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問題,許多問題就比較容易得到解決。

我有個朋友最近很苦惱,因為最近工作忙,回家的時間比較晚,每天回去後,老婆都很不高興,和他吵架。明明因為工作晚回家不是什麼大事,為什麼老婆不能理解他、支持他呢?仔細想想,夜晚只是一天中的一個時段,覺得他回家晚,只是老婆對他的整體感受的一部分。

之所以會吵架,是因為老婆對他的整體感受,產生了「不可靠」的判斷;只是這種判斷在「晚回家」這件事上爆發出來。所以,我建議朋友,從整體改善老婆的安全感,而不是在回家時間這件小事上爭執,後來聽說很奏效。

想要在工作中突破單點思維,就要擺脫「我只做我的工作」的錯誤看法,在更高的層次思考問題。

平時編輯工作就是這樣,一個編輯不可能光顧自己,覺得「我生產的內容就是好,產品出來之後,負責發行和行銷的同事們必須幫我賣這本書」。

對於一個編輯從業者來說,產品部分熟悉了,可以去瞭解銷售;圖書製作很厲害了,可以學習一下設計;寫文章在行,可以試試瞭解數位的經營。

對各個職務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後,團隊合作會更順暢,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會發生改變,做事的格局也大不相同。

如果你能站在整個公司的立場上,哪怕從很小的事情中,都能發現工作的意義。把小事當作大事來做,時間久了,就真的能做大事了。

就拿報帳來說,為了核銷的方便,主管可能會讓剛入職的員工幫自己報帳。你如果覺得報帳就只是報帳,僅僅是花費體力的繁瑣工作,那麼除了物理上的勞累,你不可能從中學到任何東西。但如果你能看到報帳這件事可以節省主管的時間,讓主管更高效地工作,他就可以花更多的時間來培養你,那麼你就會更加主動報帳。進一步,透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瞭解主管和什麼樣的客戶打交道,瞭解公司的客戶關係圈,透過這些資訊,可以知道自己未來要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跟主管出去吃飯,也可以看看主管在什麼樣的場合吃飯,順便學一些社交技能。

所以,現在如果我讓別人幫我報帳,不僅僅是讓他做這件事,同時還要告訴他這件事的意義在哪裡。善於發現事物背後意義的人,同樣善於在小事中發現更多的可能性和機會。

如果你想要連接需求和資源就更應如此,你之所以能把資源和需求匹配起來,就是因為能夠站在產業鏈乃至整個行業的高度來看問題。合作過程中,你需要用你看到的這種意義,去說服兩方甚至多方通力合作,讓他們明白自己各自的優勢和位置。這不是靠EQ 就能辦到,而是靠著有意義的整體思維實現。

就拿我們公司來說,我們有圖書、輕付費、訓練營和教育訓練四大業務。我們所有的產品經理都在同一個群組裡,當部門的某個產品經理想要策畫一個內容產品的時候,就會去找其他部門的同事商量,比如說一起探討從什麼業務開始做,對打造作者的個人品牌最有利。

假設我們公司的某個項目是從一本書開始,這本書面世之後,就要著手開始做行銷。書籍的企畫編輯,也就是對產品和作者最熟悉、最瞭解的那個人,會基於內容本身,根據其他幾個部門的產品生產邏輯,給出一系列圖書行銷活動的策略建議;而這些行銷活動因為符合其他幾個部門的受眾需求,也是在受眾熟悉的場景中進行,所以不僅不會給用戶「廣告」的感覺,反而豐富其他部門提供受眾的內容,優化提供給受眾的服務。

現在,我要求公司的產品經理們,要盡可能多去利用其他部門、其他業務的資源;用得越多,說明你對公司整體的業務模式越瞭解,你的個人價值也就越高。我提供大家的建議都非常真誠,認為是對大家有利的,因為公司內部訓練的時候,我也是這樣要求所有員工的,他們也按照要求這樣做。總之,如果一個員工能夠不被自己的職務局限住,能站在公司整體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更容易在公司的內部和外部連接各種資源,同時也注意培養自己職務所需要的核心能力,那麼就更容易在職場上有更高的職位和更長遠的發展。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精準解答:突破搜尋盲點,解決90%人生難題的思維能力》,今周刊出版

作者:劉傑輝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未來,你必須獨當一面,或者連接一切!

社群時代,個體生存必備的跨界思維,
人生中90%的問題,早就被人回答過,你只要連接答案就好!

許多人遇到問題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上網GOOGLE,但同時也面臨無從搜尋,或是無法辨識成千上萬的結果,到底 什麼才是你想要的答案。

要成為解決問題高手、你需要連接各種資源,以搞定工作和生活中的難題,正因為資源有限,在職場中工作者的核心價值就在於是否能有效連接資源。

聰明的人不是知識淵博的人,而是知道用簡單、快捷、有效的辦法找到答案的人。要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你需要:

  1. 向內探索:比努力更難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欲望
  2. 對症下藥:找到真問題,排除假議題
  3. 結果導向:面對眾多選項,克服選擇障礙

曾與李開復、宋鴻兵、陳志武、羅振宇一同打造百萬暢銷書的推手,帶著十多年的內容創作與企業管理經驗,幫助讀者找到社群時代的個體生存法則。

新時代的工作邏輯改變,職場工作者的心智也要全面升級。不需超時工作、成為天才或靠運氣,精準搜尋、連接解答,將讓你脫穎而出。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