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創造屬於自己的快樂,當別人挑釁時,你就不太容易隨之起舞。一旦你尊重自己,就更容易尊重別人,即使他們一開始拒絕你,你也會接納他們。


文:威廉.尤瑞(William Ury)

擴大尊重圈,把敵人變朋友

賴瑞娶了一個墨西哥裔美國人,成為太太家族裡第一個非西班牙語系出身的人,這也引發親戚間無形的緊張關係,尤其是他與大舅子荷西間的關係。十年後,荷西邀賴瑞出去喝酒。簡短寒暄之後,荷西深呼吸了一下,直接說出重點。「他向我道歉。」賴瑞後來回憶當時情景,「他說,他一直不希望家族裡有個來自英語系國家的人。於是,他背地裡遊說妹妹跟我離婚。他說,這些年來,他一直很過意不去。他覺得現在終於到了悔過自新的時候。」荷西一改對賴瑞的態度,從排擠變成尊重。他終於接納賴瑞成為他的家人,在過程中,多年來只能意會而無法明說的衝突也化解了。
我們一生中多少都有感覺遭到拒絕與排擠的時候。我們還小的時候,就已經感覺到這種痛苦,有時候是受到父母忽視或冷落,有時候是遭到同學取笑或霸凌,甚至是在體育課分組時,大家都找到組別,最後只剩下你一個人。長大成人之後,我們或許會因為遭到排擠而憤怒,比方說,主管召開一場重要的會議,卻沒找我們參加;下班後同事聚會,忘了邀請我們;在我們所屬的團體中,例如讀書會、志工組織、學校會議等任何你想得到的團體,其他成員無視我們的想法或需求。

更嚴重的情況是,我們或許會因為遭受排擠而失去機會、喪失應有的權利或公民權、受到輕視,甚至整個社會都看不起我們,只因為我們的膚色或長相、性別或性傾向、國籍或民族、宗教等許多原因。

當我們受到排擠,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利益不受重視,自己的聲音遭到忽略,別人甚至無視我們擁有的基本人性,這種種一切都會在我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傷口。

根據我在工作中的所見所聞,這些因為排擠而帶來的痛苦,成為絕大多數衝突的核心。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愛爾蘭的新教徒與天主教徒,塞爾維亞人與克羅埃西亞人......我聽過許多關於歧視與羞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的源頭往往可以追溯到好幾代、甚至幾世紀以前。這些歧視與羞辱的感受點燃了衝突,而且往往引發暴力行動。

在商業界,我也曾目睹因為感覺受到輕視而關係破裂、爆發衝突,例如有位重要的企業合夥人因為受到排擠,導致他無法參加一場重要的公司會議。當然,家族間積怨已久的原因,通常是覺得另一位家人得到的待遇比自己好:為什麼父親選擇讓弟弟來經營家族事業,而不是哥哥;或為什麼選女兒,不選兒子?若想療癒因為受到拒絕與排擠而造成的傷害,就我所知,唯一的療方是由「認可」與「贊同」合成的止痛藥,換句話說,也就是「接納」。不論是家族不和、種族衝突或職場緊張,化解衝突的第一步都是改變我們的態度,有意識地擴展我們尊重的範圍,將我們原先不想尊重的人、或根本沒想到要尊重的人都納入其中。

我在撰寫這一章的時候,曾有機會實地參觀一間面臨許多糾紛的大型工廠,並進行員工訪談,了解他們對於剛入主工廠的貝瑞.威米勒公司有何看法。當時,大型機具轟隆作響。為了好好說話,一位負責操作其中一台大型機具的工人,拿下護目鏡與防護耳罩,暫時離開工作崗位。

我問他,自從工廠的擁有權易主之後,他覺得有什麼差別嗎?「有。」他答道,「差別就在於他們願意聽我們說話。」那正是改變的本質。前一任管理階層把員工當成花錢雇用的機器人,不讓他們參與任何重要的決策。新的管理階層則真的盡心盡力,堅持不懈,把他們當人看,珍重地對待,而且重視他們的才能,歡迎他們提出改善工廠的點子與建議。每位員工都備受尊重,彷彿他們是舉足輕重的人。
管理階層的新態度並非只是空口說白話,而是直接以行動表示。許多工廠的員工回想起二○○八年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許多公司為了刪減成本,紛紛裁員,就連他們的競爭對手也不例外。他們早就有裁員的心理準備,以前的老闆也曾多次訴諸裁員的手段。不過,這次出乎他們意料之外,執行長羅伯特.查普曼提議全公司從上到下都放六週無薪假,這樣一來,公司就不需要裁掉任何人了。這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充分說明了接納與認可的原則對所有員工及其家庭有多重要。在金融危機前後,許多同行的工廠紛紛倒閉,因為他們不僅面臨全球的競爭壓力,同時還要處理勞工與管理階層之間的糾紛。公司上下一致認為,這次情況能夠轉危為安,都要歸功於公司採取新的尊重態度,員工因此士氣大振,拿出最好的表現。

說到擴展尊重範圍的能力,在政治領袖中,鮮少有人比得過林肯總統。胸懷大志的他,一肩挑起悲劇色彩濃厚的重責大任,帶領美國度過黑暗的時刻,經歷自相殘殺、戰火肆虐的南北戰爭。在戰火日漸平息之際,林肯公開表示必須修復國家受到的傷害,並且以寬宏大量的態度對待戰敗的南方。

有一次,在白宮舉行盛大活動時,林肯對南方的困境表示同情,有位愛國心強烈的北方佬開口指責:「總統先生,你怎麼能對我們的敵人表示善意?這時候你應該一心想著摧毀他們。」林肯停頓了一會兒,對那位憤怒的愛國者說:「女士,當我把他們變成朋友時,不就等於摧毀了敵人嗎?」

我們或許可以從林肯的故事中汲取教訓,環顧四周,然後捫心自問:在我們的生命中,是否有任何「敵人」,可以讓我們藉著化敵為友來加以「摧毀」的?

畫更大的圓,能容納更多人

當我們感到被拒絕,不論是觀點遭到駁回或抨擊,還是需求與權益遭到忽視,我們都會出於本能保護自己,立刻打退堂鼓,以同樣的態度拒絕對方。世上只有人類會在感覺遭受攻擊時,就築起防禦的圍牆。不過,一旦我們以更強烈的拒絕與不尊重反擊對方,我們就只會永遠陷入互相毀滅的循環中,絕不可能達成協議。

我的朋友蘭德隆.博林是位著名的調解人。他還記得,一九三○年代,當時仍是小男孩的他,在美國田納西州的學校裡,親眼見到名聞遐邇的詩人馬爾侃頂著一頭白髮,朗誦本章開頭的詩。詩人的手勢戲劇效果十足,他用手指在空中描繪出一個圓圈,把自己阻隔在外;然後,同樣戲劇性地比劃出更大的圓圈,把對方納進來。以那樣的方式回應別人的排擠,完全是與一般人所知的反其道而行。這是一種心理學柔道(psychological jujitsu)的形式。

當你面對拒絕時,不要做你第一時間想做的事,反而要背道而馳。與其拒絕別人,不如尊重他們,讓他們喜出望外。你要帶頭捨棄互相拒絕的惡性循環,轉而創造互相尊重的正向循環。也就是像柔道一樣,避免與對手正面交鋒,而是巧妙地側身,借力使力。將這股力道運用到尋求共利雙贏的方式上。在本章開頭的故事裡,工會的領袖正是這麼做。

鮮少情況比人質談判的挑戰更加艱鉅。我曾經有機會學習這門學問,並訓練警方負責談判的人員與人質談判專家。在大城市,他們幾乎每天都必須處理這種情況:不論始作俑者是銀行搶匪,或只是一個情緒失控的人,只要一有市民遭到挾持,警方的特種部隊就會包圍現場,全面武裝戒備,每個人都隨時準備開打。

換作是以前,下一個標準步驟肯定是拿出擴音器,大喊:「給你們三分鐘,立刻出來舉手投降。」等時間一到,持槍的特種部隊就會帶著催淚瓦斯衝進去。

然後,多半會有人傷亡,可能是人質、匪徒、特種部隊的成員,或者三方都有死傷。

如今,在人質挾持事件頻傳的主要城市,警方採取完全不同的做法。現在一旦有人質遭到挾持,就會找來一組人質談判專家,與特種部隊並肩處理危機。他們第一個準則是什麼?就是以禮相待。給挾持者說話的機會,專注地傾聽,了解對方的想法。挾持者經常會以言語攻擊,即使如此,絕對不要予以反射性的回應。保持冷靜、勇敢、耐心與堅持不懈。換句話說,必須尊重並接受那個正在攻擊與抗拒的人,以接納對付排擠。

在挾持人質的情況下,秉持基本的人性尊重對待挾持者的策略大多有效,而且成功率幾乎是壓倒性的高,很少失靈。這麼做能讓挾持者保全顏面,有台階可下。整個過程可能歷經好幾個小時,但最終挾持者通常會投降,人質不僅獲釋,而且毫髮無傷。這就是雙方達成共識的局面。

正如人質談判專家所印證的道理,接納那些拒絕或攻擊我們的人,不代表漠視不公不義的事或惡行,而是即使面對他們錯誤的行為,我們依然尊重他們的人性。接納拒絕我們的人,不代表同意他們的要求;正如人質談判專家所示,這麼做通常意味著拒絕他們的要求,但以正面的態度正視對方與生俱來的尊嚴。即使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可能會為了保護自己,與別人劃清界線,但接納拒絕我們的人,代表我們把他們當作人對待,待人如己。
當受害者是我們自己或我們在乎的人時,勢必很難把攻擊者納入我們尊重的範圍裡,但這並非不可能。

我想起亞辛姆.哈米薩,他二十歲的兒子塔立克遭到一位年輕的幫派份子殺害。我很榮幸,曾經見過這位美國商人。當時,塔立克白天上課,晚上打工外送披薩。有天晚上,他在一間公寓門前遇上十四歲的東尼,東尼接過披薩後,一槍殺了他。這是一場幫派入門儀式。「當我接到電話說塔立克死了,我心神恍惚,彷彿靈魂出竅,因為我一下子承受不住巨大的痛苦。」亞辛姆在一次訪問中形容他乍聽消息時的感受,「那就像一顆核子彈突然在我內心深處爆炸......接下來幾個禮拜,我不斷禱告,很快就得到神賜予的寬恕恩典,明白了槍的兩頭都是受害者,因此我才能熬過來。」

槍的兩頭都是受害者—亞辛姆以慈悲之心洞悉兒子的悲劇之死,他的洞見令人驚嘆。透過禱告,他開始放下黑暗的情緒與痛苦的念頭,否則他可能陷入失去理智的危險。他能夠重新詮釋當時的情境,透過全新的眼光看待東尼。雖然東尼殺了他的獨子,不過,藉由站在東尼的立場思考,他終於能夠原諒對方,儘管他無法遺忘這一切。

亞辛姆主動接觸東尼的祖父暨監護人普雷斯.菲力克斯,大受感動的普雷斯接受了亞辛姆的寬恕提議。「我敦促東尼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責任,盡量減輕他對哈米薩家族造成的痛苦與傷害。」普雷斯說,「他崩潰大哭,抽噎地說:『老爹,我真的很抱歉。』我抱著他,試著安慰他。隔天,每個人原本都以為會看到東尼提出『無罪』抗辯,卻意外聽到他悔過自責,真情流露,他不僅認罪,更祈求哈米薩先生的原諒。」

哈米薩勇敢地選擇原諒,此舉為東尼開啟新的可能性,讓這個年紀輕輕的兇手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真切感受到罪惡感帶來的痛苦,痛悔前非,而非麻木不仁。當亞辛姆的療癒過程從自我擴展到東尼與普雷斯身上,他就獲得了更深刻的療癒。

亞辛姆與普雷斯開始一起前往學校演講,鼓勵學生停止對彼此使用暴力。他們成立基金會,宗旨是促進校園零暴力。亞辛姆也受邀至全國各地演說,包括白宮。在謀殺案發生五年後,亞辛姆到牢裡探望東尼,邀請他出獄後到基金會工作。東尼告訴祖父普雷斯:「那真是一個特別的人。我開槍殺了他唯一的兒子,他卻跟我並肩而坐,鼓勵我,最後還給了我一份工作。」

這個特別的真人實事提供了一些指引,告訴我們如何改變態度,從拒絕變成尊重。即使面對最極端的暴力,自己的孩子遭到謀殺,亞辛姆還是選擇不要踏上報復之路,他的回應是尊重殺害兒子的兇手東尼,把東尼當成人看待。他並未原諒犯罪行為,只是選擇原諒東尼,希望和東尼、普雷斯共同努力,阻止青少年的暴力行為,當年正是這種暴力行為奪走了他兒子的命。亞辛姆發現新的人生使命,深深感到自我實現的滿足。

我遇到他的時候,他充滿熱情,是個充滿活力且知足的人。正如本章開頭的詩句,亞辛姆畫了一個更大的圈圈,把他們都納進來。

如果在更多極端的情況下,例如挾持人質或像亞辛姆這樣的悲劇中,能夠運用以尊重回應拒絕的策略,那麼當我們面對每天的日常情況時,就更容易考慮採取這樣的策略。

下一次,當你的主管、配偶或同事說出什麼話或做出什麼事,讓你感覺遭拒,而你一時衝動想要直接反擊時,試著阻止自己,然後「走到陽台」,觀察你的情緒與念頭。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牢記你內在「談判協議的最佳替代方案」,別忘了你承諾要照顧自己最深的需求。

如果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創造屬於自己的快樂,當別人挑釁時,你就不太容易隨之起舞。一旦你尊重自己,就更容易尊重別人,即使他們一開始拒絕你,你也會接納他們。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從說服自己開始的哈佛談判力:搬開內心的絆腳石,與自己達成共識,就能讓別人贊同你〔談判經典暢銷升級版〕》,時報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威廉.尤瑞(William Ury)

譯者:沈維君

全球暢銷超過1300萬冊《哈佛這樣教談判力》的前傳

和別人溝通之前,要先學會和自己談判。

因為,「你」才是最難說服的對手。

擁有三十多年資深談判經驗的專家,

歸納出能達到自我認同,並與人達成共識的6個步驟,

有效化解衝突與紛爭,充分圓滿自己與他人。

當面對談判、對立、衝突或爭執時,最大的障礙並非對方有多難纏,又或是必須學會各種讓人心服口服的說話術,事實上,我們往往才是自己最大的絆腳石。畢竟,要是不能說服自己,又怎麼能期待說動別人?

擁有三十多年豐富談判經驗的哈佛頂尖談判專家威廉‧尤瑞,在處理諸多各行各業的日常衝突、乃至國際紛爭的高難度談判後,他發現人們應該進行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溝通,就是「與自己的談判」。

如果我們能先從認同自己、認同人生開始,與自己達成共識,就能進而認同別人,逐步為「讓別人贊同你」預先鋪好路。最終,這種內在認同的方法不僅能提供新的生活方式,也能讓你妥善處理包括家庭、職場和世上所有的人際問題。

本書結合溝通學、談判術與心理學,教你先與自己和好,重拾內心的平靜,才能更好的影響他人。更擴大來說,不只是與人的衝突,包括面對生命中的逆境也是如此,我們可以選擇回應的方式,活出更好的自己。

哈佛談判專家教你「說服自己」的六大心法

一、【照顧自己,了解內在的感受】少點自責,多聽自己
把砲口對外的談判,轉為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從局外人的角度觀察自己真正的想法與感受,能讓自己從心煩意亂的念頭中抽離。

二、【想好B計畫,此路不通就轉彎】少怪別人,多靠自己
即使無法與對方達成共識,也要有一個最佳替代方案做為下一步的行動方案,並從照顧自己內心需求的角度出發。

三、【別拒絕人生,只要換個角度看待】少點不足,多點知足
我們可能當不成人生的編劇,但可以選擇成為導演,拿回命運的主導權。如果我們能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就不會凡事怨天尤人。

四、【活在當下,接受就會帶來平靜】放開煩憂,抓緊現在
我們很容易陷入過去不愉快的經驗,一心想著過往以及報復的快感,遲遲不肯放下。然而不管我們面對什麼衝突,那些終將過去,沒有任何事情比「生命此刻的圓滿」更重要。

五、【尊重,是代價最低的讓步】少點反擊,多點包容
我們常會站在自己的角度解讀並判斷別人說的話。如果能設身處地,用對方的眼睛來看世界,如此,我們聽到的就不只是「語言」,還包括對方的情感與言外之意。

六、【願意付出,你會獲得更多】不爭輸贏,大家共贏
施比受更有福。從互爭輸贏的解決方法提升到雙贏、甚至是三贏的目標,不僅能與自己達成共識,更容易與別人達成共識。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