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起碼有一點是確定的:只有少數人喜歡絕對的隱密,也只有少數人喜歡絕對的開放,但應該每個人都喜歡「選擇」。

「家」,是我們渡過人生最黃金時刻的地方。

但根據這個定義,許多人的home sweet home,搞不好不是睡覺的地方,而是辦公室。三塊OA屏風板組成的辦公位子,一片灰灰藍藍的層板格子從牆壁延伸到牆壁,這是許多上班族,身處時間最久的環境啊!

以前,辦公室的格局,幾乎都是一條條長桌,在一個大統艙裡。老闆們喜歡,因為所有員工的一舉一動都一目了然,但員工們卻覺得這種格局好有壓力。早期的心理學研究調查,還發現這種開放式的open office容易導致「妄想症、身心失調、低潮和精神衰弱」。多嚴重啊!因此,當設計師Robert Propst在1967年發明第一款OA屏風板的時候,他秉持著「改善上班族身心健康」的信念,覺得為此找到了一個完美的方案。

這個由三面灰色板圍起來的個人辦公空間,英文稱為cubicle(也就是cube「方塊」這個字的延伸)。一開始大家都很喜歡。每個人又有自己的隱私了,更能夠專心了。這個發明一炮而紅,也成為了長達1/4世紀的主要辦公室格局。

但如果你自己常待在一個cubicle裡面,就一定很清楚它的優缺點。隔間雖然能夠改善噪音問題,但還是可以聽得見鄰座敲鍵盤、講電話、擤鼻涕跟抽泣的聲音。牆板的高度,讓你坐下時看不見周遭的動態,但要說自己有絕對隱密,又嫌它太矮。有些公司還以牆板的高度和位置區分職員的層級;有些不幸的菜鳥被分到廁所旁邊的位置,每天聽幾百次沖水的聲音,或是被安排在印表機附近,也得忍受整天有急促的腳步聲和人影不斷閃過你的身邊。

還有一個心理層面的無奈,就是cubicle的辦公環境,讓人感覺自己變得渺小。坐在其中,你很容易覺得像是一隻蜂巢裡的工蜂,而一整天悶在這種環境裡,也不知不覺的縮小了自己的格局。當Robert Propst在2000年去世之前,曾經感慨自己的發明造成了另一種「集體的精神異常」。

進入了90年代末,受不了cubicle的束縛,許多辦公室拆掉了OA隔板,開放式辦公室的設計又開始流行,許多上班族耳目一新,突然覺得空間變大了,辦公室變熱鬧了,很有「大家庭」的感覺。不過又過了20年,現在的研究結論是:The open office plan is a disaster. 開放式的辦公室設計,是個災難。顯然,我們沒參考以前的教訓。

現在的設計趨勢,叫做flexible office(彈性辦公室),也就是融合了open office跟cubicle隔間的特點。辦公室裡面有許多公共區,裡面擺著寬敞、舒適的沙發,大家平時可以隨性坐著辦公,不隸屬任何空間,但需要隱私的時候,則可以躲進一個小小的「工作莢」,像是戰鬥機的駕駛艙一樣,艙門一關,便與世隔絕,還可以在裡面打個盹而不用擔心被人看見。那樣的設計可以讓人根據工作狀態,選擇「開放的激盪」或「密閉的隱私」。

不過我身邊還有不少朋友,都紛紛從辦公室中自我解放出來。他們一台筆電、一隻手機,遊走於各處咖啡店和co-working space的雅座,只要WiFi夠快,一切都能搞定。我也認識越來越多的高階主管,是從家裡上網辦公的。人們最基本的需求還是一樣:方便、舒適、自由。

只不過這樣的生活過了一段日子,他們又開始想念同事們了,覺得整天在外面飄盪,感覺不夠踏實。在家裡工作的,也會抱怨公私不分的困擾,像是那位之前爆紅的,在接受BBC訪問時,突然小孩子陸續闖進來房間的尷尬學者一樣。

顯然,這個辦公室的環境問題沒有一個完美的方案。員工們的偏好,也會像時裝潮流一樣,輪迴著大風吹。起碼有一點是確定的:只有少數人喜歡絕對的隱密,也只有少數人喜歡絕對的開放,但應該每個人都喜歡「選擇」。

如果你今天還屬於三面灰色層板的cubicle辦公族,以下有幾點建議:

  1. 買一盞適用的桌燈,讓局部光線增加視覺集中的範圍。
  2. 戴上耳機,即使不聽音樂,也能夠幫助阻絕雜音。
  3. 擺幾個小盆栽,綠化桌邊,也給你的隔間帶來一些生氣。
  4. 貼幾張照片,把隔間個人化。
  5. 儘量維持整齊乾淨,因為凌亂的空間容易分心,而過度個人化的空間,也可能會讓主管和同事覺得你不夠專業。


現在的辦公室文化越來越多元,主管們也越來越能夠接受不同的工作風格,所以只要你的公司允許你做選擇,就好好把握這個機會,不要再抱怨你的辦公環境了,直接選擇用行動來設計自己的環境吧!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