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17–18年在倫敦念一年的碩士,除了寫論文之外,我也一邊實習工讀,一邊研究外國畢業生該如何找工作,這時候,跨國的電信公司ee開出了「Graduate Scheme」畢業生計畫。

文:Yo Chen

距離這件事情的發生可能過了快兩年,因此很多當下發生的圖片完全沒有留存,請多多包涵。有鑒於最近英國脫歐後,放寬畢業後停留的時間及打算降低簽證必須的薪資門檻,想說寫出來或許會對接下來去念書之後想留在國外工作的人有一些幫助。

以下,就我所記得的內容分享給大家,現在也可能會有所改變,就供大家做參考。

我申請的是Graduate Scheme

這邊先簡述我的狀況,我17–18年在倫敦念一年的碩士,除了寫論文之外,我也一邊實習工讀,一邊研究外國畢業生該如何找工作。

「Graduate Scheme」是畢業生計畫,通常一次開出來會有很多不同的工作種類,從HR、Finance、Consumer之類都有,除了也會公佈在各大求職網站,也可以在該公司的Careers上找到。這個比較常見於跨國或是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幾乎每一年都會開,相比一般畢業後求職來說,有以下好處:

  1. 取得簽證相對容易:由跨國企業幫你處理簽證,問題相對少很多。
  2. 薪資相對優渥:以我聽到的,一般新鮮人年薪約在20–22k(未稅),但這個計畫的年薪是28k(未稅)。

以我投的電信業來說,Vodafone也有差不多的計畫,以下找了今年ee的版本給大家。文字敘述大同小異,基本上就是一個兩年期的計畫,會在行銷和銷售部門之前輪調,會做各種和行銷相關的事情,敘述如下:

You’ll work on a wide range of exciting projects such as campaign launches, content production, marketing research,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s, data and reporting, content production, marketing research, digital and social engagement and sales enablement.

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英國、歐洲招生的旺季分別為聖誕節、復活節、最後才是畢業後(依序遞減)。
如果你是想要透過這個計畫獲得工作的話,千萬要記得如果你是2020的畢業生,那你就是要投2020年的計畫,等於是說你要一邊唸書、一邊準備,不然你就得等明年的計畫。

整個計畫分成四大階段


畢業生計畫的流程依序可分為:海篩履歷—互動測驗—機器面試—真人面試

每家內容物及測驗方式都不一樣,但多半不脫離這四項,順序也可能略微有差異,接下來我就用我當時的狀況跟大家分享,以及我描述我的準備方式。

  • Step1 海篩履歷
如同一般求職,把你的履歷寄到指定信箱,比較不一樣的是幾乎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公版系統,先註冊帳號之後,依序填入相對應的問題,最後則是附上自己的檔案。
填完表格送出會收到一封這樣的信:

那,該如何寫好英文履歷?其實Google一下會有上百篇,主要概念大概就是:

  1. Use Strong Verbs
  2. Keep it short, simple and clear (mostly in one page)
  3. Must-have sections in your CV (contact information, summary, skills, education, experience…)
  4. Quantify your achievements
其實中文履歷也是類似概念,簡言之是少寫廢話、直接切入重點、有什麼相關經歷、做過什麼事等,但國外的履歷不太放照片就是。

  • Step2 互動測驗(Online Test)
這關真的就是靠人品了,玩遊戲、做測驗這種其實問題都不難,但結果就是一翻兩瞪眼。我當時是用公司信件寄來的連結,時間是一個小時,並輸入指定帳號密碼登入進行測驗。

寫文時,我意外發現Vodafone的第一關有個小測驗,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試試看。

印象中,會直接以遊戲進行的是少數,我寫到的是類似情境式問題(behavioural question)和人格特質測驗(personal attributes),有點忘記是不是在這次玩到遊戲了,前兩個的舉例像是

如果你是一個EE的員工,如果你發現同事們在會議中意見分歧,吵架了,你會怎麼處理?

(A)不理他,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B)向部門主管報告這件事情 (C)私下邀請這兩位同事來聊聊這個紛爭
諸如此類的問題,同一個情況還會套入不同角色,讓你去選擇你的做法,整體寫下來感覺其實每個答案都會有人選,也不會有太明確的對錯,主要就是看合不合公司想要的人。

  • Step3 線上面試 (Video Interview)
到這個階段的時候,雖然說是線上測驗,但其實就是機考。

如上圖,會由公司發信件,開信後只要在時間內點開連結即可,接著機器會預先給你公佈問題並給你練習的時間,讓你準備內容和把他說得流暢。正式開考時,就是機器問你問題,你回答,然後他會錄下來,全部錄完之後,一樣是謝謝你寶貴的時間,我們會再聯絡你(錄完會很空虛的那種)。

以下我選了幾個有被問到的問題,以及我的回答方向供大家擬答用,但我也必須說其實這些問題在台灣面試也是會遇到,網路上也有很多很讚的解法可以使用:

What attracts you to EE as a company?
這個問題會幫助他們瞭解你可能會在這個職位待多久以及你在這個職位上可以怎麼發揮?可以從幾個面向回應:

  • 你真正的動機
  • 對這個職位的了解
  • 你預計自己怎麼在這個職位上做發揮
  • 長期的生涯目標
  • 這個職位為什麼適合你

Tell me about your strengths/weakness

缺點比較多人會困惑的,多半糾結於「到底該不該說實話?」,事實上在聽這麼多人面試之下,真正的缺點是什麼並不是這麼重要,建議你可以誠實回答,但最保險的方式是從Job Description下手。

每一份工作都會有詳細的描述以及對適任者的說明,如果你真的很不想據實以報,那你可以挑選敘述中你覺得最無傷大雅的說,或是選那個你可以在較短的時間修正調整的。

最重要的是雖然說出了你的缺點,但永遠都要記得圓回來,有時候缺點可以因此變成加分的項目。

Tell me how you handled a difficult situation?

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著重在:

  1. 什麼狀況下你覺得困難
  2. 你對問題的看法及思考
  3. 執行上你如何和組織內部的人合作解決
透過這些問題他也可以了解之前公司的組織文化及工作型態。


What opportunities do you see EE having in the future?

答案也真的是因人而異,但我自己的解讀是就考驗對電信業的基本的瞭解有多少以及對整個領域未來的發展有什麼樣的看法,不用太擔心講出來的東西是錯的。

這樣看有點抽象,我用一個我很喜歡的廣告舉例:

在2018年6月的時候,Martin Freeman幫Vodafone拍了一支客服的廣告,Vodafone主打他們家的客服既不會有雜音、也不會因為訊號不好而聽不到聲音,更不會因為你因為還在合約內不讓你退租。

這一支影片同時嘴了很多同業,例如客服收訊不好、雜音很多(Three),無法退租則是BT和Three都有類似的問題。
依循這個方向,這題我從英國的電信市場大環境開始講起,例如EE的競爭對手有誰,各做了哪些事情,近期BT、Vodafone、Three做了哪些事情,行銷上做了哪些事情,接著談到電信業的未來趨勢並試著分析EE可以怎麼做。

  • Step4 現場面試(Assessment Centre)
通過機考後,就會收到邀請進入AC的信件,當天的流程主要是:Group Activity—Presentation—1:1 interview

  • Group Activity

當時總共有五個人參與,會先給你15min左右的時間把資料全部閱讀完,接著給你20分鐘的時間廝殺(?),不對,是思考出一個可執行的策略及方案。接著會有一小段時間,可以和Marketing head詢問計畫相關問題,並修正你的計畫。

  • Presentation

通通完成後,會獲得約20–30分鐘的休息時間,準備進行下一階段的簡報呈現,題目就是上一階段所討論整理的題目。在簡報之後,約有15分鐘的QA時間。

  • 1:1 Interview

終於來到最後一關了,感覺也快看到耶穌了(?)。到這邊其實相對前面輕鬆許多,面試之前會做一個situational judgement test,這個測驗的結果會用於接下來的面試。 接著會和Marketing head再面談一次,時間大概在40分鐘左右,內容除了針對前面測驗的題目做延伸之外,也會有一些General competency questions,像是你都如何因應變化之類的問題,就有點又回到一開始的感覺,只是差別在他會聽你說。

整體而言,在這個階段我覺得就是比前面的Group Activity和Presentation了,然後你就會收到信件看你有沒有上了。

結論

最後其實沒有選擇進入ee工作,因為跑回台灣流浪然後創業,但也算是獲得很寶貴的經驗,雖然無從判斷好不好,也沒辦法跟大家分享後續的流程、工作環境等等,希望這篇對有想要依循類似途徑去國外工作的朋友們有幫助。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