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亨利・克勞德(Dr. Henry Cloud)

【百慕達三角的關係】

像所有其他不斷變化的系統一樣,四號角落關係也需要滋潤與保護。就像你的身體有兩個保持健康的系統,一個專門汲取、處理養分,另一個保護你不受病毒感染一樣,強壯而有韌性的四號角落關係也一樣。我在前文已經討論了均衡的四號角落「減重飲食」。在這一章,我們要討論的,是那些可能危及你的關係健康的細菌、病毒、抗原。要驅逐這些有害的東西,你與你的四號角落夥伴必須發展出一種對它們免疫的能力,但首先你得叫得出它們的名字,將它們團團包圍才成。我們先來看看這些「疾病」中對四號角落關係威脅最大的一種東西:三角關係。

致人於死的三角關係

我在幼年時代就對百慕達三角(Bermuda Triangle)充滿幻想。根據傳說,飛機與船隻一旦闖進這個地區很容易就會不見蹤影。一旦溝通闖進自己的黑色三角地帶,四號角落關係也有可能遭致類似後果。我說的是,當A應該直接與B談的時候,A的做法是與C談論B。很顯然,如果A就連談都不肯與B談,想解決他與B的議題當然不可能。不過,這種間接(被動─侵略)的方式稱不上溝通,這只是問題開端而已。我稱這是「三角做法」(triangulation)。這種不找當事人直接溝通所帶來的毀滅式後果,比無法溝通嚴重得多,原因如下。

三角做法會造成一個叫做「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victim-persecutor-rescuer,VPR)的三角,我稱它為「百慕達關係三角」。百慕達關係三角的運作如下。比方我是A,你是B,還有一個人是C。比方你近來時時跟我頂撞,讓我心生不滿。我覺得你做了傷害我的事,讓我成為受害者,你是迫害者。但我沒有直接找你討論我的感受,而找上一個同情我的第三人,這第三人於是成為拯救者。我在這第三人面前抱怨你,說你怎麼兇、怎麼狠、怎麼壞、怎麼欺負我等等。我沒有要求拯救者就我與你之間的衝突提出回饋,也沒有要求拯救者幫忙解決這場衝突。如果能這樣做就好了,但我沒有這樣做,我只是向拯救者大吐苦水,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要C在這場爭議中站在我這一邊。這讓我覺得比較好過,幫我紓解痛苦,而且還可以讓我不必直接與你談。

與一個值得信任的第三人談心往往有幫助。但在VPR三角關係中,我所以找第三造的C交談,為的不是追求真相或成長,而是讓C拯救我,讓我離開兇狠的你,讓我掙脫你那些惡毒的言語,至少可以讓C證明我對你錯。我要的是讓我好過,我要第三方同意我的看法,要第三方數落你的不是,並且確定我的感覺是正確的。我要C聽我訴苦,「他居然這樣對待我,你相信嗎?他有什麼權利這樣對我說話?這樣評斷我?」我要C也認為我受到傷害,要C與我一起怒罵B(你)。我要C站在我這一邊,一起對付你。我要的是驗證,不是解決辦法或成長。我要我的「拯救者」說,「沒錯!你是對的!他(你)根本是個神經病!」

你是否曾在領導團隊中見過這類鬧劇?比如說公司開會,討論了主題,陳述了各種觀點,也有了回饋。看起來應該大家可以同心協力了,對嗎?之後會議結束,猜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三五人聚在門廊邊,開始一般所謂「會後會」。在「會後會」中,他們會說出在之前會議中不願對人當面說出的話。在只有他們幾個人聽得到的情況下,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說其他人壞話,要對方站在他們這一邊。他們可以聚在門廊邊暢所欲言,但絕不在會議室當著其他每一個人的面討論這些議題,自然更不會直接與那個他們認為造成問題的人當面討論了。他們會在那人背後說,「你相信他真的那樣認定嗎?」

用這樣的精神或方法,是培養不出四號角落關係的。任何想超越現有極限的人,也不能運用這類型溝通策略。

如果我生你的氣,或被你傷害或不同意你的看法,我得直接與你談(你也需要我與你談),以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想解決我們的問題,這是唯一途徑。若是沒有這種施與受,嫌隙迅速滋生,感染開始擴散:受害的不僅是這個關係,所有相關人等的情緒與正面交往關係都蒙其害。

原因是,「三角做法」現在也造成原本並沒有衝突的B與C之間的分裂。C現在對事件有了一面倒的看法。沒有人知道B究竟做了什麼!C聽到的只是一面之詞,根據這一面之詞,一切都是B的錯。A的抱怨或許真的有憑有據,但C如果聽不到另一造說法,不可能了解事情真相。

或許B真的錯了,真的傷害到A,但由於A沒有把話對他說清楚,講明白,B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哪裏、為什麼得罪了A,要B解決問題或改變行為自然也不可能。不僅如此,A由於略過直接溝通程序,現在更不可能觀察自己在這場衝突中做了些什麼,更不可能反省自己是否有錯,是否可能做得更加好些。因為C已經附和A的說法,讓A覺得好過許多,已經「拯救」了A,讓A不必反省自己是否有錯、是否能做得更好。根據拯救者的了解,A既是完完全全的受害人,自然不必自我反省。A與C的相互往還,還能使C覺得自己在道德上勝B一籌。

了解我的意思了吧?這種做法的毀滅力道如此強大。無論對團隊、公司、家庭、婚姻、友誼,以及其他一切關係而言,分裂都是最具毀滅的力量。它不僅能讓問題無法解決,讓我們無法成長、上進,還能挑起彼此相爭,使問題更加惡化,在團隊、家庭,或組織間造成進一步分裂。

許多董事會、團隊、公司、夫婦、朋友圈、家族等等關係系統就因此出現嫌隙,往往還就此永遠分裂。受害者與拯救者覺得自己在道德上高人一等,於是決定出走,另組公司、教會或組織。自認為是婚姻受害者的伴侶,在辦公室、健身房或酒吧找到拯救者,突然間他或她發現有人願意聽自己傾訴,有人能夠了解自己,他或她就這樣找到新的支持、肯定,與另一半的衝突與分裂於是加劇。這樣的鬧劇時時刻刻都在上演。

這種三角關係還會造成一種扭曲:一旦受害者與拯救者中的一造認為自己淪為另一造的受害者,而且找到另一位拯救者時,兩造間的關係往往也開始惡化。他們形成一種模式。由於兩造都無法學得任何解決衝突的技巧,他們開始從關係跳到另一種關係,從工作跳到另一份工作,從業務夥伴跳到另一位業務夥伴,從教會跳到另一個教會,從社區跳到另一個社區等等。由於他們一味堅持這種「三角做法」,問題無法解決,人事相互傾軋,個人不能成長改變,組織出現分裂,同樣模式還會感染到其他情勢。像癌症一樣,若不設法抑制,它會擴散,毀掉更多、更多細胞。會找拯救者為自己出脫的人,通常不會自我反省與改變。就這樣,他們會一再重覆同一模式,毀掉關係、團隊與組織。

身為基督徒的我,常為《新約聖經》中一段嚴厲的經文(提多書三章,第十到十一節)而煩惱。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無法了解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從字面看來,它實在有夠苛刻。這段經文是這樣寫的:

分門結黨的人,警戒過一兩次,就要棄絕他。因為知道這等人已經背道,犯了罪,自己明知不是,還是去做。

這段經文似乎太極端了,對嗎?我原本也一直認為這樣,直到做了領導顧問,有了幾十年與團隊與組織的共事經驗以後,我才改變了想法。因為我學到一些東西:喜歡組成小圈圈的人,即使能帶來一些價值,造成的危害也比這些價值大得多。如果真的有這種人,必須請他們離開才行。倒不是說問題解決不了,因為只要肯下工夫,願意深刻自我反省,世上幾乎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真正的議題是,成群結黨的人不會願意自我反省,不會努力解決問題。他們要的是拉攏其他人與他們站在一起,同意他們的看法,而不謀求一致與解決。我經歷過無數這類醜陋的鬧劇,最後都在老闆請製造問題、製造分裂的人離開才落幕。在這些製造麻煩的人走了以後,公司裏過去相互敵視的員工才發現他們彼此間其實很投緣。我見過一個人對另一人說:「真是奇怪,我過去為什麼那麼恨你?你很好啊!」我可以告訴他們為什麼:那都是分門結黨的人在他們之間製造矛盾、煽風點火所造成的。

我有幸與大衛.蘭吉(Dave Ramsey)創辦的蘭吉解決辦法(Ramsey Solutions)一起辦過許多活動。蘭吉解決辦法是就我所知、組織文化最好的公司之一。你或許因為聽過北美第三大電台秀場〈大衛.蘭吉秀〉(The Dave Ramsey Show)而知道這家公司。大衛與他的團隊能夠建立這麼成功、興旺的企業文化有許多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毫不迴避、直接解決「三角做法」議題。蘭吉有一條「不得講閒話的規定」。如果有個員工在某人背後講某人的閒話,而沒有直接找某人當面把問題講清楚,這名員工會遭到警告,如果警告過後再犯,這名員工會遭到開除。這是一條非常直截了當、明確有效的原則。而且最酷的是,它造就一種健康辯論、高度回饋與高品質關係的文化。有了這條規定,員工自然樂得說出他們的意見;想保住工作,他們就必須這麼做。又有誰不願意成為那種四號角落文化的一部分?

解決辦法

解決「三角做法」之道,就是不讓這種情況再次發生,不過想做到這一點,只是告誡還不夠。空氣中永遠有感染我們的病菌;就算沒有惡意,我們有時難免會與C討論B。我們難免在某人不在場的情況下討論某人。往往我們還不得不這麼做,但有時事情會因此變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免疫系統發功了。為避免感染,我們得採取幾個重要步驟。

第一步要找出問題。首先要與可能遭到感染的人討論這種「三角做法」疾病。有時人們並無惡意,但他們從過去的來往經驗中發現,直接與某人有話直說根本行不通。他們現在不敢貿然嘗試。有時A與C一起討論B,因為他們從過去經驗中得知,與B直接溝通很危險。

所以,你應該告訴他們,你注意到公司近來有時出現「會後會」的狀況。如果有意義,這類聚會沒有問題。如果動機良善,例如想澄清你的想法,或想徵詢如何接近B的建議,而與C討論B,事實上還有建設性。有時C可以為你帶來新的見解或安撫你,讓你能將事情處理得更好。如果基於療傷或尋找解決辦法的精神而與C討論B,這不是閒話,也不是在搞分裂。一切端在動機與效應。如果對話為的是謀求改善,這樣的聚會一般是好事。

問題就在於,這類「會後會」往往為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為了可以避免與當事人直接對談。儘管你得面對問題,但你站在邊邊上,覺得舒服許多,沒有必要再與當事人討論那惱人的問題。就這樣,與你衝突的當事人聽不到他們應該聽到的事;就這樣,團隊或家庭解決不了問題;就這樣,C起而與B對抗,成長茁壯的機會也泡湯了。所以說,一定要讓每個相關人等都了解這種「三角做法」是必欲除之而後快的病毒。

(文未完)
本文摘錄自《他人的力量:如何尋求受益一生的人際關係

作者:亨利・克勞德(Dr. Henry Cloud)
譯者:譚天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