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寧

選擇的餘地

剛收到一個年輕朋友的來信,說了他的一些情況,大概是對自己蠻失望的,因為可能感覺辜負了父母的期望,說很羡慕我的父母很開明,經常給我講一些道理。其實,我父母給我講道理的時候,我是不聽的,也是現在有了閱歷了,反過來去想父母說的話,發現果然是有道理的。這有點像《倚天屠龍記》裡面的謝遜,在島上讓少年張無忌背過很多他不能理解的心法秘訣,覺得他以後肯定會領悟的。總體來說,聽父母的話很重要,他們正確的概率比你自己瞎琢磨的高很多。

所以不要著急給自己的人生下什麼斷言,不斷地努力,讓自己的父母慢慢地放心,也就不說什麼了。他們說你,大概還是對你不放心,怕你混不出來,怕你沒法在社會上立足。面對這種期望,我們唯有努力地讓他們放心。人最重要的是選擇,每一次選擇都會有成長,都會發現自己到底更適合做什麼,在一次次的碰撞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想要一錘定音的舉措是不現實的,就算你考上了公務員什麼的,幾年後也可能被淘汰,也可能自己覺得厭倦而離開。

人重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比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更重要。在不斷的競爭和工作中發現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是第一位的。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30歲前,思考就可以,不要下定論。因為2014年這個時候,我還不知道我現在會做這件工作。

世界各種行業都在變,我們能夠依靠的,只有自己的智慧、能力和一顆永不放棄的心。

前兩天看到一個大學剛畢業的朋友的來信,大概意思是家境不是很好,大學一直在賺錢,做了很多事情,各種生意、電商、實習,錢賺了一些,不過也都花掉了。現在畢業了,是找投資創業還是找個公司工作,他有些猶豫不決。畢竟剛畢業的薪水未必能滿足需要。

對於大學生而言,我一直不太贊成去賺錢,當年老爸對我說過一句話,「著什麼急,畢業了讓你賺一輩子錢」,然後我就踏實地去玩了。對於工作而言,我也一直不建議剛畢業的學生過度看重薪水,因為剛畢業實在談不上什麼能力,積累和平台比什麼都重要。在30歲之前,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而30歲之後,路就會越來越窄,變得專業了。對我來說,也一直試圖擺脫一種確定性,而目前的確定性確實越來越高了,基本已經可以斷定我未來的十年會幹什麼。而在這之前,我對未來一年都不太確定會去做什麼。

但這有一個前提,就是你不太需要考慮家庭的經濟問題,像這位同學還要給家裡寄錢,讓他去選一份收入不高但看似有前途的專業工作,似乎不太符合現實。這就是現實的無奈。在這個年紀的人們,差別往往就在於選擇餘地的多少。而很多家境不錯的孩子,正在家裡待著不想工作,用考研之類的理由填充自己沒有目的的生活。對於這些人來說,最難的是邁向社會的第一步;而對於家庭條件不太好的人來說,最難的則是選擇第一步的落腳點。

一些剛畢業時收入低的工作,隨後的收入會慢慢高起來,因為高級一點的職務大多取決於經驗和資源,隨著時間的推進,你賺的錢會越來越多。一些剛畢業收入比較高的工作多半和銷售提成之類的有關係,有些還會有一些灰色地帶。在畢業的前五年,這些人的收入會對你誘惑很大,也會讓你覺得很尷尬,差別怎麼這麼大!但5到8年之後,這種差別將會逆轉。因為這些高收入往往是因為年輕衝擊力強,無所顧忌之類的條件獲得的,在更新的一批人上來之後,前面的人大部分會被淘汰或者原地踏步,比如一些銷售、施工之類的工作。而另外一些看似安逸的智慧性工作,比如人力、行政等,在開始的時候會比較輕鬆,收入也還過得去,但之後會面臨巨大的職業瓶頸。

大學生創業我從來不提倡。第一,失敗的概率很高。第二,要是暫時沒有失敗,後果更嚴重。等到30 歲的時候發現這條路走不通,其他的路也沒有什麼機會從頭再走,時間成本太高。成功的可能也不是沒有,但往往取決於背後的資源和個人的天賦,概率應該不會超過百萬分之幾。比如,我記得當年炒得很火的80後的四個億萬富翁,現在又境況如何了呢?

於是,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有積累和成長的工作,前期會比較辛苦,收入比較低;安逸的工作最後瓶頸會比較大;前期收入高的工作,後期轉型會比較痛苦,因為可能轉管理的時候,你的職務高了錢反而少了。當然,最終獲得成功的原因完全是因為你自己。

這些分享是經驗,不是成功經驗,成功很難複製,但失敗多數有跡可循。人生最怕的是沒有方向,而對未知的恐懼可能是動力也可能是阻力,至少很多人嚇得不敢去工作了。當然,很多事情不一定做了才知道是怎麼樣的,看大熊的文章一樣會知道。

選專業和選職業

升學季,畢業季,很多故事,很多話可以說。前兩天寫了個段子:「據說,浙江一本線617分(「一本線」指第一批重點大學的最低錄取標準,因浙江提高錄取標準到617分,致許多學生絕望)出來後,很多考生決定結伴去西湖跳湖算了。等他們來到西湖邊,發現前面排了好多人在跳,大家很吃驚,說這些考生來得好早啊,旁邊的人說,什麼啊,這都是今年大學畢業沒找到工作的,在這兒已經排了半個多月了……」我覺得這個段子挺生動的,很多人考不上跑去跳湖喝藥自殺,但是確實沒聽說找不到工作跑去自殺的。

所以人生最偉大的五個字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習慣就好了。

前兩天有一個粉絲私信諮詢我,選醫科還是選會計,覺得醫科比較辛苦,貌似待遇也不好,會計比較穩定。我還是建議他選了醫科,因為我覺得這個行業環境早晚會改善,尤其是等到她畢業工作一段時間以後,也許會真的進入一個黃金期。而會計卻是比較乏善可陳,找老公都很讓男人擔心自己的小金庫問題。在我那個年代,電腦專業是個很熱門的專業,等我畢業的時候,基本就開始冷門了,所以人要有一點遠見。這個還是我老媽教給我的,說是我姥爺說的,當年大家都以當工人為榮,我姥爺死活讓我媽去學了醫,為此老媽還絕食幾天。後來,她的工人同學都下崗了,老媽則升到副教授,退休後還業務繁忙。

所以,家長的話一定要聽。

有人說選什麼專業都是一樣的,學校也一樣,無非決定了你未來的四年在什麼地方蹺課上網談戀愛打遊戲罷了。這個說法不全對,內容是對的,但結論不對。當年和我一起蹺課打遊戲上網的同學們,之前我說過了,大都得益於父輩的關係,在銀行系統上班,不一定有錢,但都握著幾千萬上億的額度。混得好些的,已經是個什麼所長、副行長之類,蓋因上的學校是金融學校。而後來又升本去學習法律專業的同學們,目前不是律師,就是法院法警什麼的,暫時沒有看到什麼大出路。希望再過20年,他們能在司法系統都有一席之地。所以,怎麼選真的不一樣。在都學不到什麼東西的情況下,同學的品質和行業也蠻重要的。當然,現在金融危機了,未來十年會不會輪到我這批公檢法的同學紛紛崛起也很難說。

所以,凡事不能看表面。

永遠對社會充滿信心和鬥志才是一個正確的態度,千萬不要被那些浮躁的、但是聽起來非常舒服的話所迷惑。比如,「我混得不好是體制問題」、「我學得不好是教育制度的問題」,把責任和壓力都推給了學校和社會,似乎自己心裡好過一些。其實,在別人看來,都是你自己的問題,再沒有第二個答案了。

擇業的問題也蠻有意思的。

我本來是電腦專業的,但我的同學大部分都在金融系統工作,極少數在IT 行業。剛畢業的時候,一大堆人在做會計,貌似會計比較好找工作。比較尷尬的是,我一個會計系的朋友最後成了程式師,令人汗顏。你說這是怎麼弄的呢?我也不知道。

所以,不要因為專業去限制自己未來的方向。

大部分人最後的工作和自己的專業都不太有關係,但大部分人的成就最後和專業還是有關係。前者因為擇業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很難如人願,當然,也不排除很多人很痛恨自己的專業。但如果這個人很有成就呢?大部分和他的專業是有關係的,因為專業的學習還是和「二把刀」(指對某項工作知識不足,技術不高的人)有很大差別的。這個專業的基礎和思維方式,會影響你一生。比如我學過法律,很多邏輯和知識都源自這個專業。儘管我沒有從事法律行業,但還是很有好處。

所以,專業並不是沒有用的,僅僅是很多時候,它不會成為你的主業罷了。

書到用時方恨少,你沒用到的時候,永遠不知道什麼是有用的。比如之前一個朋友喜歡看《道德經》,確實沒啥實際用處,結果有次接受大老闆的面試,大老闆深愛《道德經》,兩人一見如故,最後有了一個很好的契機。你永遠不知道很多東西有什麼用,直到你需要用的時候,所以多學一點沒有壞處。

所以學好專業是正確的,不要因為以後可能沒有用就不學。

2015年就業很慘澹,這個問題很複雜。前兩天還有一個小朋友問我說,自己是大公司實習生,月薪一個月3000多元,自己還開了一個淘寶店,一個月盈利六萬多元,很想辭職算了。因為他一個高中同桌開淘寶店,一個月利潤60萬元,刺激得自己不得了,就在大公司平台和賺錢之間很糾結。我給的意見是,大公司的事情也要做,這是給你個人本身增值的。淘寶店的事情,可以找人做,這是賺現金的。

淘寶店可能會有一些風吹草動的變化,但你這個人本身在社會上的價值只要不斷增長,從風險角度上講,是最穩妥的。它可能無法讓你賭一把大的,但總能讓你不斷進步。不為了賺錢工作的感覺是最好的,你應該在現在的崗位上有所突破才是。當然,這不僅僅是建議而已。我剛畢業的時候忽悠到一筆投資創業,失敗歸零後,又花了五年時間,走到了今天的位置。我依舊認為絕大部分人是不會獲得創業成功的,穩妥地經營人生對自己和家庭都是最優的選擇。

所以,記得投資的終極追求:穩定地獲利。

30歲前,不要過於追求金錢,而要多經歷多嘗試多創造;30歲後,錢自然就會來找你。

當然,如果可以的話,早結婚。

本文摘錄自《格局逆襲》,河景出版

作者:宗寧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