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利.歐柏布納(Kary Oberbrunner)

設計你的服務

你所提供的方案,必須能立即解決問題

你是執行長,經營著一家名為「你」的公司。──切特.史考特(Chet Scott)

我一直等到這一章才探討「設計你的服務」,這是有原因的。在我們談話的這個節骨眼,你可能會問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離職創業計畫」是為誰設計的?

企業主?獨資經營者?創業企業家?個人企業家?微型企業主?雇主?獨立承包商?員工?流動企業家?我?

我了解這個問題,而且必會提供明確的答案。但首先,讓我們解開這個問題背後的故事。

第一次分享這些內容時,我聽到人們給出了看似合乎邏輯的理由,說他們為什麼不需要「離職創業計畫」:

  • 我的夢想工作仍是繼續擔任員工的角色。
  • 我想要在《財富》全球500大企業工作。
  • 我想在幕後工作,而不是在幕前。
  • 我不想要自己當老闆。
  • 我不想玩技術。
  • 我不需要改變。

這些是很好的理由,只是每一個理由都沒有抓到重點。更糟的是,每一個理由都忽略了你目前活在其中的新世界。

你有權選擇:

  • 活得無知=無關緊要,加上被錯誤的假象操控
  • 活得覺悟=密切相關,同時喪失操控權

你的選擇帶來了代價和回報。我已經見識到這些代價和回報,在不同規模和形式(企業、家庭、婚姻、非營利組織、教會、學校、個人)的各式環境中同時演出。身為一個改變和轉化的學生,以下是針對這個主題我最愛引用的兩段話:

在變動的年代,學習者繼承地球,而學到者發現自己完美地準備好面對一個不復存在的世界。──美國作家艾力.賀佛爾(Eric Hoffer)

就算不喜歡改變,你也不會想要變得更無足輕重。──退役美國陸軍參謀總長艾力.新關(Eric Shinseki)將軍

這是你的選擇──無知或開悟。答案會是哪一個呢?

巧妙運用社群媒體打造「你」的品牌

一九九七年美國《快速公司》(Fast Company)商業雜誌八月/九月號出現在報攤架上時,震撼了商業界。那篇文章在當時堪稱是革命性的,敲響了「景觀不斷變化」的警鐘。就連標題〈稱之為「你」的品牌〉(The Brand Called You),也挑戰了當前的思維。

在那篇文章中,作者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傳達了某些震憾人心、最精采且最具代表性的精華。許多話今天聽來仍舊真實可靠:

  • 今天要經商買賣,最重要的工作是成為稱之為「你」的品牌的首席市場行銷員。
  • 誰都可以擁有網站。你會回頭再看的網站是你信任的網站。這個品牌是承諾,保證你將會接收到的價值。
  • 當每個人都有電子郵件時⋯⋯你如何決定要先閱讀和回覆誰的訊息?而誰的訊息你會看都不看便送進垃圾筒呢?答案是:個人品牌是關鍵。這是承諾,保證你將會因為花時間閱讀訊息而接收到的價值。
  • 我該怎麼做才能增加非凡、重大、卓越、獨特的價值呢?
  • 我想要因為什麼因素而成名呢?
  • 推廣「你」的品牌時,你所做的一切、以及你選擇不做的一切,都會傳達這個品牌的價值和特點。
  • 增強力量的一大關鍵是,要體認到這個簡單的事實:現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專案」世界中。幾乎今日的所有工作都被組織成稱之為「專案」的小小封包。
  • 要成為「我公司」(Me Inc.)的執行長,需要你採取自私的行動—讓自己成長、為自己宣傳,然後讓市場回報你。
  • 不要讓自己成為職業階梯概念的奴隸。要適時地重塑自己。
  • 你是一個品牌。由你負責你的品牌。

人們很容易忘記一九九七年的生活是什麼模樣。而如果你真的忘了,那麼這篇文章便喪失了它的某些預言性。

還記得一九九七年嗎?也許你不斷地活在那個時候,也或許你不是這樣。那是一個沒有Facebook、LinkedIn(領英)或Twitter 的世界。許多人還在聽卡式錄音帶,人人用公共電話撥打電話。

面對現實吧,好好看一看這位風靡一時的作家在文章最後如何撰寫他的個人簡歷:

談到撰寫、演講或思考新的經濟時,湯姆.彼得斯(TJPET@aol.com)是世界一流的品牌。他剛剛發行了一張CD-ROM,「湯姆.彼得斯的職業生存指南」,由霍頓.米夫林互動公司(Houghton Mifflin Interactive)出品。

顯然,一個美國線上(AOL)電子郵件地址和一張CD-ROM,在當時大嚷著要求「先鋒地位」。彼得斯甚至在那篇文章中提到「呼叫器號碼」。(千禧年後的這一代如果想知道彼得斯提到的古老小玩意兒,可能需要Google 一下。)

但不要讓彼得斯最後的簡歷愚弄了你。

彼得斯的三千八百個英文字洋溢著時間旅行的氣味,幾乎就像是他劫持了一艘太空船,飛進未來,在地平線上方窺視,然後潦草地寫下眼中所見。

這篇文章的副標只有一個措辭在今天的市場上是錯誤的(我用粗體字標出):

大公司了解品牌的重要性。今天在這個個人的時代,你必須是你自己的品牌。

以下是成為「我公司」執行長所需要的條件。

今天,你不再有機會選擇「必須是」你自己的品牌。在數位連結的世界中,無論喜歡與否,你「就是」你自己的品牌。而且託社群媒體之福,你的品牌透過狀態更新、推文和標籤,得以定期宣傳推廣。剩下的唯一問題是:你所傳達的是哪一種品牌?

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你,尤其是潛在客戶、賣家、合作夥伴、雇主等既得利益者。根據Y世代專家丹.舒貝(Dan Schawbel)的說法:「一項新的調查⋯⋯顯示,九二%的雇主今年正在使用或計畫使用社交網絡招聘員工。」

他刊載在《時代》 雜誌的文章〈招聘人員如何利用社交網絡立即做出聘用決定〉(How Recruiters Use Social Networks to Make Hiring Decisions Now)解釋說:「你的貼文或推文,可能使招聘人員對你產生正面或負面的看法。」在此警告:你的推文可能會毀掉你的機會。

舒貝的思維並不孤單。根據CareerBuilder.com的說法,人資經理正在使用社群媒體評估求職者的個性與人格,這是傳統面試過程無法顧及的。被問及為什麼使用社交網絡進行背景研究時,人資經理的說明如下:

  • 看看求職者是否以專業的方式展現自己(六五%)。
  • 看看求職者是否與公司文化契合(五一%)。
  • 更加了解求職者的資格(四五%)。
  • 看看求職者是否多才多藝(三五%)。
  • 尋找不聘用求職者的理由(一二%)。

社群媒體是一把雙刃劍,極力幫助求職者,同時也大大傷害求職者。聰明的雇主「研究」未來的新雇員,以此作為管理損傷控制的手段。

目前透過社群媒體研究求職者的人資經理,有三分之一表示他們找到了導致資方不聘用某位求職者的資料。那樣的內容繁多,從行為不當的證據,到與資方列出的資格相牴觸的信息:

  • 求職者發布了挑釁或不當的照片、消息(四九%)。
  • 有求職者酗酒或吸毒的詳情(四五%)。
  • 求職者的溝通能力差(三五%)。
  • 求職者說前雇主的壞話(三三%)。
  • 求職者發表了與種族、性別、宗教等相關的歧視性言論(二八%)。
  • 關於資格,求職者撒謊(二二%)。

不是在求職嗎?不妨想一想,因為被錄取,你就免疫了嗎?再深入想想看!《赫芬頓郵報》發表了一篇短文,標題是:「在臉書上被炒魷魚:十三則害人被開除的貼文」(Fired Over Facebook : 13 Posts That Got People CANNED)。臉書上一篇簡單的貼文意味著十三個人不再有工作。

作者解釋了社群媒體的目的,以此作為這篇文章的引言。「臉書的使命是,讓這個世界成為『更加開放且相互連結』的地方。但網站的用戶有時可能有點太過開放,透過臉書社交網站發布圖片、看法、視頻、玩笑,以致讓雇主有機會駐足觀看,也讓員工抒發快感。」《赫芬頓郵報》鼓勵讀者投票,看看讀者們覺得這十三個被免職的實例是處分過當,還是罪有應得。

不當的照片應該被「大斧一揮」,對吧?但《赫芬頓郵報》還發表了一篇相關文章:「在推特上被炒魷魚:十三則害人被開除的推文」(Fired Over Twitter : 13 Tweets That Got People CANNED),揭示了一百四十個人如何發動一場足以將某些員工「永遠」置於尷尬窘境的火焰風暴。

以下是一篇有毒的推文:

思科剛剛給了我一份工作!現在我必須權衡孰輕孰重,是優渥的薪水實用,還是每天通勤到聖荷西同時討厭那份工作。

根據這篇文章所言,「在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經過某次面試後,康娜.萊莉在一則推文中坦承她一定會討厭那份工作,但又超愛『優渥的薪水』。某位思科快訊(Cisco Alert)的通路合作倡導人無意間看到了萊莉的推特帳戶,這時,康娜的命運就被決定了。」

好好想一想,打從湯姆.彼得斯的文章在一九九七年發表以來,時代改變了嗎?就連教宗方濟各似乎也這麼認為,還有他的一千七百萬推特追隨者。

本文摘錄自《為自己工作的九個步驟:未來職場出路計畫

作者:凱利.歐柏布納(Kary Oberbrunner)
譯者:星光餘輝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